http://udn.com/NEWS/READING/X5/4256666.shtml
罪与罚 伦敦三部曲
【联合报╱韩良露】 2008.03.14 04:27 am
伦敦三部曲之前,伍迪艾伦只有一部电影在美国本土之外拍摄
伍迪艾伦一直是当代导演中少数特别关注人生哲学命题的创作者,他关心的生命
大主题如爱与死、罪与罚、救赎与沉沦等等,也常见于他心仪的前辈导演如英格
玛柏格曼的作品中(别忘了伍迪曾拍过Interior〔我心深处〕向柏格曼致敬),
但不同于柏格曼冷冽严峻的叙事风格,出身于纽约布鲁克林犹太家庭的伍迪,喜
欢采用的叙事形式来自犹太的讽谕传统,像犹太作家以撒辛格式的喜闹剧。犹太
创作者面对太多人生的苦难,早就习惯于用诙谐的态度冷眼旁观,不像身在社会
福利天堂的瑞典的柏格曼,可以好整以暇地大力摆出悲剧美学的架势。
从197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以纽约为创作基地的伍迪艾伦成就了纽约电影
的传奇,他混合了个人射手座式的神经兮兮嬉闹加上犹太式的歇斯底里抓狂,拍
摄出一系列的纽约都会喜剧,如《安妮霍尔》、《曼哈顿》等等,把纽约的知识
分子故作高深的荒唐刻画入微,伍迪艾伦的喜闹元素是知识分子有厘头的,不同
于90年代末金凯瑞等人掀起的普罗大众的无厘头。
但90年代中期之后,伍迪艾伦在一连串私人不太笑得出来的丑闻官司之后,陷入
创作的低潮,他似乎也抓不到时代变迁的核心,接连好几部电影没没无闻,或得
不到好评,或成为票房毒药,似乎宣告著岁数也不小的伍迪艾伦已经成为过去的
大师了,当年拒领好莱坞奥斯卡而不可一世的他,如今却早已被洛杉矶遗忘了。
就像纽约的爵士乐手,往往更被欧洲人所青睐,伍迪艾伦这个业余的爵士乐手,
也在英伦找到了他电影创作的另一个空间。从2005年开始到2007,伍迪艾伦以一
年一部的方式,在BBC电影的投资下,完成了他的伦敦三部曲。
在伦敦三部曲之前,伍迪艾伦一生只有一部电影在美国本土之外拍摄。他一生大
部分的电影场景都是在他居家生活的现场纽约,这么纯纽约(而非纯美国)的他
,却拍出了三部完全以伦敦为背景的电影。
其实早在伍迪艾伦赴伦敦拍电影之前,在他因私生活及电影被美国观众双重背弃
时,伍迪艾伦就常赴欧洲避难,而他最常羁留之处就是伦敦和威尼斯。
我在90年代中期在伦敦居住时,就常听说伍迪艾伦人在伦敦,而他最常客居的饭
店是The Dorchester(也成为Scoop电影中的场景)。
对于还算有一点了解伦敦生活的我,在观看伍迪艾伦的伦敦三部曲时,特别觉得
可以理解伍迪艾伦的创作思路。身为世界最繁荣的大城纽约子民,伍迪艾伦一直
擅长处理世故复杂的人生,也只有伦敦这个比纽约更世故更复杂的地方,才能吸
引年老的伍迪艾伦。
从90年代中期起,许多美国的艺人纷纷长驻伦敦,如玛丹娜、汤姆克鲁斯等等,
吸引这些大明星的恐怕也是伍迪艾伦对伦敦着迷之处,那就是老练成熟的社会所
孕育出来的金钱爱欲的纠缠。
纽约的金钱爱欲,即使是居住在纽约上东城势佬区的伍迪艾伦一向描绘的世界,
都只不过是一些小世家和大新贵的世界,纽约有金钱身分却没有真正的阶级身分
,纽约没有贵族,纽约是美国梦实现的地方,穷小子在纽约可以一朝成名天下知。
《爱情决胜点》 以网球赛比喻人生与爱情
伦敦却不是这样的地方,伦敦的封建性有上千年的历史,伍迪艾伦在伦敦拍的第
一部电影是Match Point(爱情决胜点),让人联想到英国十九世纪经典小说《浮
华人生》(Vanity Fair)所处理的古典命题,关于穷小子或穷少女如何在阶级森
严的英国上层社会中靠性感往上爬。贵族什么都有,有知识、品味、财富,甚至
美好的个性,但养尊处优的环境最容易使人丧失野性,贵族男女最容易倾心于还
在为生活挣扎求生的美丽男女的狂野本能,Match Point就是关于一对来自美国的
穷男女,一位不再有职业网球生涯梦的网球教练,另一位是不得志的小牌女演员,
两个人都被贵族世家的子女看上,但这两匹野马却都无法安于金锁链。
在Match Point电影一开始,伍迪艾伦就宣示了这部电影的道德寓言,关于幸运对
人生成败的重要性。啣著银汤匙出生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至少买得到爱情,贪图财
富安全感的人却只能出卖爱情;但爱情却像一场网球赛,需要两个势均力敌的人一
起打才过瘾,网球教练在情欲上只想和小演员对打,他和富家女的关系本质是陪人
家玩,他懂得如何在爱情网球赛上出招,但这只是一份赚生活的工作,不是他的渴
望。
Match Point用网球赛做人生及爱情的比喻,但人生当然不是简单如球赛,当爱欲和
金钱在对等的天平上比赛时,网球教练追求激情时的奋不顾身或许是人生精算的犯错
,却不是罪;但当他冷静地谋杀他曾深恋的小演员时却犯了双重的罪,他谋杀的不只
是人,还有爱。
伍迪艾伦最世故处还不仅止于此,古典的人生命题一向是我们只会为爱犯错,却不是
犯罪,真正会让人犯罪的是自私和贪婪。
Match Point有一个高明的结局,犯罪者未必会受到惩罚,法律从来不是罪与罚的天平
,想想辛普森案就懂了。关于罪与罚,伍迪艾伦还要留待之后的电影去探讨。
《遇上塔罗牌情人》 是结合推理类型的喜闹片
伦敦三部曲的第二部Scoop(遇上塔罗牌情人),是一部结合推理类型的喜闹片,这部
片最像伍迪艾伦在纽约时期拍摄的《百老汇上空的子弹》之类的,但伍迪艾伦在纽约的
神经质很对劲,在伦敦饰演魔术师的他却有点融不入戏的笨拙,也许是他身边其他拘谨
的英国风演员使他显得分外突兀。
Scoop还是以英国上层阶级为背景,也还是处理性爱、金钱和阶级身分的不安,但不知
是否伍迪一直在抢戏,整部电影说不上好笑也说不上有特别的内涵,尤其结局让塔罗
牌杀人犯因过分的轻信而遭警方逮捕,轻易地解决了罪与罚的问题,只能让我失笑。
《命运决胜点》 证明伍迪艾伦宝刀未老
还好伦敦三部曲最后一部Cassandra's Dream(命运决胜点 )是部大师的杰作,伍迪
艾伦创作的力气好像都回来了;更奇妙的是,伍迪采取的风格是他少用的古典主义叙
事结构,扎实的戏剧张力,深入的心理刻画,杰出的角色形塑,让伊旺麦奎格和柯林
法洛饰演的这对兄弟成为银幕上新的“洛可兄弟”(Rocco and His Brothers)。
伍迪艾伦的原著剧本十分出色,丝丝入扣地描绘出天真者误入人生险路的心理关键点,
对于经常在电影中提到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伍迪艾伦,我自然可以合理地猜测这
部电影的主题及人物是来自杜氏的两部小说,犯罪之前的两兄弟的原型来自《罪与罚》
,犯罪之后的两兄弟则分别成为《卡拉马助夫兄弟们》中的无神论罪人与有神论悔罪者。
伍迪艾伦在Cassandra's Dream中,把罪恶的陷阱放在家庭及亲情的关系中,他处理的
爱尔兰裔的家庭关系很能反映犹太家庭的本质;伍迪拆解了家庭的神话,重新回到原罪
的本质。电影中最可怕的场面并非杀人而是杀人的念头,因此在电影中真正杀人的场面
伍迪并不让我们看到,但最让我们不安的镜头却是杀人前的犹豫和紧张。伍迪拍的是反
类型的谋杀,观众不能跟着电影一起冷血地看人被杀。
电影的结局十分精采,用一场无法完成的谋杀和误杀来探讨杀人与赎罪的心理过程以及
自杀的道德性。
Cassandra's Dream证明伍迪艾伦宝刀未老,像样一部结构严谨的道德寓言电影,在今日
影坛真是少见。
【2008/03/14 联合报】@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