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局,我提供一个我还颇为认同的影评意见。
我浏览了一些国外影评,有部分影评的共同看法都指出了这部片的讽刺意义,
例如全片最为明显的对于政治,宗教,法律等的嘲讽,
而关于结局或是男主角的作为,则是对于英雄主义的最大讽刺!
(以下有剧情)
那么若从这个角度来看The Mist,可能会是一个有趣的出发点。
在电影当中,剧本设定了一个极端的场景,在这一个处境充斥着恐惧、未知、
以及对生命的威胁等因素。(呵呵!最近刚好再一次的念到Hobbes,虽然扯到这扯远了,
但是我还是认为人在自然处境如何生存的课题在西方文化当中始终受到注目。)
而人在这一个处境当中的可能表现,就成为电影的发挥空间,
这样的空间能否玩得好,端视于电影的制作与诉求是否足够深刻与厚实,
而不沦为三流的惊恐片。
顺此而论,剧中所凸显的一个可能面向,便是嘲讽人在困顿当中,
常会寻求各种强而有力的依靠。有些人选择相信自己。
有些人则会寻求互助,
那么有游戏规则的政治与法律规约就成为可能的选择,
当然在此之间暴力与自利的阴影则是始终跟随,因此规则无时不刻都会受到挑战。
所以人们更常依靠的是在规则之外更有力量的声音,也就是宗教讯息与英雄的降临,
这部分也是我认同影评的地方,也刚好是全片着墨最深的部分,
但是西方宗教的教义与文化常是我看电影时的障碍,
因为毕竟不是在那个文化中长大很多东西都不是那么的认识,
就好像叫西方人来看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他们可能会错过很多笑点!
因此宗教的部分就先略而不论。
那么对英雄主义的讽刺,最大的高潮就是在结尾的时候!
所有的人期望主角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而这些人还包含看似非常有理性的两个老人,
他们深深信任著主角的英雄色彩,在一开始主角因为年轻人的牺牲而愤怒,
当烧伤的患者需要医疗用品时,主角更是义无反顾的组织敢死队去拿药,
虽然患者最后是死了,但是主角的英雄形象也同时巩固了。
然而影评要提醒我们的是,拿药的时候有多少人因此死亡,
在美国的战争片当中,最常听到的是“不能让弟兄孤单”,
因此常常为了救一个人死了一百个人,人命虽然不能以数字加减来算,
但也不应如此单面的以同袍情谊来垄断意义。
回到剧末,男主角决定一个人承担所有痛苦来被怪物虐死,
而让其他人走得痛快,何其英勇。英雄形象,在这一刻完美的演出,
只是事与愿违,导演嘲讽的残忍,在下一刻让许多观众措手不及而无法接受,
英雄这时还是英雄吗??
看电影时常期望一个理所当然,当这一个期待被打断时,难以接受是无可避免,
但电影有意思的就在这里,走出顺理成章的架构,或许让人思考的空间就更大了!
主角当然有其他选择,但导演的责任有时候不是设定最完美而合理的结局,
导演有时候也可以只是设定一个问题,一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