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恐惧者的速效灵药《追风筝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文∕小智
(前几段跟电影没什么关系,在此就不贴上,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我的部落格观看)
凭借我对小说那“片面”且“粗浅”的记忆,来观赏这部电影,我必须很不安却也很高兴地表示,这部电影真的是“阅读恐惧者的速效灵药”。不安的原因在于我并没有阅读完整本小说,于是在这边放肆谈论这部电影,立场似乎有些不稳;但高兴的原因,则在于这部电影真的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把小说“大概”的情节很有“诚意”地烙印在胶卷之上了。也由于畅销小说的加持,使得影片取得先天优势,不至流于难看的窘境。但如果真的必需抱怨,也只能说影片看似有了大概的“骨架”,却欠缺了构筑细腻情绪与情感的“血肉”。也因此可以得知,为什么小说读者在本片在上
映之后,对本片大肆挞伐的原因了。
小说以简单却极富力道的文字,细腻刻画出阿米尔(Amir)与哈山(Hassan)之间的主仆之情,以及阿米尔与他父亲之间绵密的亲情纠葛。小说中的人物,除了在历史洪流中随波逐流之外,更展现出“爱”与“赎罪”这些伟大的母题。社会压迫、种族歧视、国家战乱、至亲逝去,终至向往和平生活,种种沉重且煽情的题材,小说无一不包。但电影只做到了“点”,却无法兼顾“线”与“面”。不过这也不能责怪编剧,毕竟影片的放映时间并非五六小时,电影除了把小说中的文字世界给具象化之外,如果还要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完整铺陈故事,本来就显得困难重重,极易挂一漏万,
也因此复杂且厚重的小说表现,在电影里无法发扬光大,无法挖掘到那个深度,终至自曝其短,牺牲掉剧情之外,也牺牲掉角色的刻画与情感。
对我来说,感觉编剧与导演怎么像是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很理性,也很克制地“淡化”了小说中许多“看似”应该要煽情的段落,而让整部电影在迅速的情节推进之下,显得有点朴实,有点平淡,甚至没有什么高潮起伏。影片乍看之下很通顺,但仔细想想,却又感觉少了些什么东西。此外,不论是小说或是电影,阿米尔父亲这角色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但影片却暴露了这角色许多严重的缺点,而让这角色过度单一、表面到似乎只有一种情绪表情。也或许可以说,这部电影大概是拍给没看过小说的观众看的吧(一部份就是在指射我)。
有时候我又在想,本片如果让阿富汗人来拍会不会更好?毕竟小说作者是阿富汗人,演员也是阿富汗人,对白更也是以阿富汗主要语系为主。但我并不是说马克佛斯特导演得不好,他在这部电影里看似以质朴为底,而放弃了过度的形式与炫技,除了片中某几个段落的处理略具可观性之外,演员的调教也看出了导演本身的自信,尤其是饰演年幼哈山的演员亚曼德康玛姆查达(Ahmad Khan
Mahmidzada),他自然且不造作的演技,也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不过,每当听到片中不熟悉的语言,再看到萤幕上的英文翻译字幕,就是让我感到好似在观赏从阿富汗引进而来的电影,是种很奇妙的感觉。
说了这么多,我本身还是肯定这部电影的,因为我早就知道翻拍电影总是很难突破原著小说,而以此种心态来观赏电影,因此我还是满意。至少这部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帮我省下阅读四百多页小说的时间,能让我再观赏更多其他的好片。如果有谁也跟我一样患有“长篇小说恐惧症”,我倒是颇推荐您来观赏这部影片,因为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总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完整文章及更多影评请见【小智的电‧瘾‧强迫症】
http://www.wretch.cc/blog/kkaic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