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kow (逍遥山水忆秋年)》之铭言:
: “学生历史弱智化”!北一女师区桂芝再轰课纲:我们变成没有品德的国家
: 三立新闻
: 2023/12/08 13:25:00
: 北一女教师区桂芝痛批教育部108课纲去中化是“无耻课纲”!五分钟讲述影片在网络上
: 爆红,更在海内外华人圈疯传,其言论引发议论,教育部也回应,108课纲没有废除礼义
: 廉耻也未废弃文言文,且可兼顾不同时代、作者、文类。今(8)日区桂芝接受媒体访问
: 时再度表示,108课纲删掉的经典古文,让孩子失去学习自身文化的机会,更说长期下来
: ,我们会变成一个没有品德的国家。
: 北一女国文科教师区桂芝于4日发表5分钟短讲,砲轰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言谈之中她强
: 调回首20多年的教改,始终在“去中国化”的幽灵原则指导下,让学生沉入愈来愈黑暗的
: 教育深渊,更提及108课纲删掉顾炎武的《廉耻》,学生不再有机会思考为什么“士大夫
: 之无耻是谓国耻”,所以这是个“无耻”的课纲!
: 五分钟影片在海内外华人圈疯传,网络上各有拥护及反对声浪。区桂芝今(8)日受访再
: 度阐述自己的中心思想,她认为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古文篇幅删除太多,她指出108课纲
: 所列的15篇必选文言文已经少的可怜,还缺少重要品德教育的文章,“我觉得当然是很大
: 的缺陷”,她举例,像是顾炎武的《廉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等,这些古文都
: 能给予学生重要的品德教育及民族精神。
: 区桂芝提到,课纲删除连横的《台湾通史序》,让学生不知道台湾人的祖先多重视民族精
: 神、文化香火,“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
: 区桂芝也提到她忧心108课纲所造成的长期影响,只要谈到文史问题,学生总是一问三不
: 知,不仅学生成为历史弱智化,思想浅薄化,很多大专院校老师上课也很痛苦。
: 区桂芝屡屡强调,号称多元的108课纲却让国文课失去最核心的意义,她想问“我们的核
: 心在哪里?”,区桂芝说,品德教育没有了,学生不仅不会思考,行为上也难以自律,尤
: 其政坛乱象给学子们负面示范,长期影响从个人至家庭再到整个社会,甚至对整个国家未
: 来发展永远是只有负面,“我们变成一个没有品德的国家”。
: 另,针对文言文是党国遗毒说法,区桂芝更是气愤,“这就是胡说八道,说什么文言文是
: 党国遗毒,文言文存在已经超过3千年以上历史,国民党只有1百多年,到底谁是谁的遗毒
: ,这胡说八道到完全没有逻辑的地步”。
: 区桂芝对108课纲的看法,教育部表示,108课纲强调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到各种素养能力
: ,进而在生活中实践和落实,而非仅背诵课文。以近日OECD发布PISA2022调查,台湾的学
: 生具备足够素养能力,对于应具备的价值观及生活态度,能从目前素养导向的课程中学习
: 到,并透过生活中的议题思辨,进而实践礼义廉耻的修养。
: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94597
https://pse.is/5gjdlc
顾炎武〈廉耻〉开篇第一句引的是〈五代史‧冯道传〉,所谓“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骂得就是冯道这个人。
今天,我想谈一下冯道这个人,过去的教科书受党国意识形态影响,冯道变成一个“无耻
”的代表,但这仅是宋中叶以后在道德至上倾向所造成的评论。在其他时期,冯道反而是
被看做“大菩萨”、“仙人”、“活佛”。
在北一女国文教师区桂芝的论述里,他强调〈廉耻〉应该保留在教科书的立场里,其背后
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文化想像作为支撑。这种支撑,不管是反映在“道德文化”或是“中国
文化”的处理上,论述都是非常的扁贫。
在“道德文化”上,他说:“耻,是清清白白的辨别。”并且用媒体上的政客为指,仿佛
学生们因为缺乏“廉耻”教育,便价值观混淆,无法分辨那些不清不白的政客,进而会去
支持他们。
在“中国文化”上,他认为拿掉了〈廉耻〉等过去教科书中的知名选文,就无法“从传统
文化的精致学习当中,建立文化生命的主体”,而这样的“文化主体”,他强调的是“中
国领导之下的亚洲全面崛起”,并提及“我们本来”是继承著“中国”这个“全亚洲最优
美、最美好的文明”。简言之,这些选文被视为是有一种中国文化的主体传承。
我必须要说,区老师的这些言论,对国文教育是非常的危险。它不仅无助于我们在公民生
活里判断公众议题的是非对错,反而会加剧了我们对于道德的单一想像,进而在不同的单
一想像之中,产生社会冲突与分裂。更甚至的是,如果中国文化很具有价值,但这样的论
述反而是一种经过剪裁过后的“想像中国”,更阻碍了我们去认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如果我们透过“系谱学(Genealogy)”方法,去分析“传统道德”、“中国文化”的系
谱继承关系,在这里,我们不会像区老师那样,拥有一种声称道德本来就是如何、中国文
化本来就是如何的立场,我们反而会发现,礼义廉耻、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简
单辨别的事情。甚至,冯道这个人,也是如此。
■ 无耻又如何?冯道可是佛、道眼光下的大圣人、儒学传统的文化保存者
冯道,字可道,道家家学,他常喜爱对门客讲解《老子》。从他名为“道”,其字“可道
”,和《老子》首句“道可道”相映,就可看出他身上的道家气息。他生平有不少行径是
符合道家风范的。
冯道,是五代时期的政治家,历事五朝、八姓、十二帝,并且都位居将相、三公、三师之
高位。
而历事这么多不同的国家、君王,他都不是极力抗敌,而是无血开城,迎敌上位。比如后
唐闵帝李从厚实施削藩政策,潞王李从珂因而叛乱,攻向京城,皇帝李从厚逃往河北,此
时冯道既不是守卫京师、也不是随皇帝护驾,反而是率百官迎接李从珂,助其登基称帝。
此番之种种,不论是投靠不同的君王、不同的国家、甚至是不同的种族。
就国族主义的眼光来看,冯道这种不断变节的行径,自然会被成为批判的对象。
冯道在他的回忆录《长乐老自叙》当中,还洋洋洒洒地列了一大长串他的这些官职与功名
,虽然他并不真的以这些官职、功名为荣,甚至还觉得处在时局动乱,没有能力“致一统
、定八方”,实在是“愧于历职历官”,所以他只能以读书开卷、煮酒品茗自娱,就这样
安老于世,故而戏称自己是“长乐老人”。
但在欧阳修这样一个满脑国族的愤慨大叔眼里,《长乐老自叙》读起来,反倒成了:“见
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在支持冯道的名人里,就属北宋的王安石与苏东坡为最,王安石说冯道是“佛位中人”,
把他看成是活佛;苏东坡说冯道是“菩萨再来人”,把他看成是大菩萨。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冯道的“无血开城”,冯道虽然多次易主,但他免去了人民遭受
战乱屠杀。甚至,冯道在契丹人耶律德光想要进城烧杀掠夺,仅凭一句话就化解了干戈,
耶律德光问冯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用佛教俳语回应:“此时佛出救不得,惟
皇帝救得。”耶律德光此时才知道,冯道要跟他讨论拯救天下苍生,是想铺梗出这一句劝
阻。
所以,即便是骂冯道的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也写下这样的纪录:“人皆以谓契丹
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冯道仅凭一句话,就救了全中国。后人评价王安
石的观点,也是说他“谓冯道实‘救生’”,冯道那些看似于国无耻的行径,都是为了救
生保民。
但光是这个理由,这仍旧没有对“无耻”开脱。王安石有一个政敌,叫做唐介,唐介曾经
拿冯道是否为“纯臣”(忠心不贰之臣)的问题,故意质疑王安石的立场。王安石的回答
很漂亮,他以儒家圣人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做例,说明伊尹曾经五度在商汤手下工作
、五度在夏桀手下工作,在两边阵营五进五出,就是为了百姓的太平,怎么能说不是纯臣
?
对于易主一事,冯道也不是不识华夷之辨的人,在《长乐老自叙》当中他自称:“曾陷蕃
而归中华,非人之谋,是天之祐。”面对外族入侵,他自己知道,这是他的谋略所无法挡
,所以他事奉过羯胡人、契丹人、沙陀人的政权,最后在后周太祖郭威篡位沙陀人的后汉
之下,冯道才重回我们所谓的汉民族、华夏民族的治理。这是冯道所庆幸之事。
面对事奉外族,冯道也不是在民族节气上脑子不清楚的人,他知道,身为中国人,辨别谁
是中国人的方式是什么,答案就是有没有中国文化。所以在外族统治下,他一开始在沙陀
人的后唐政权统治之下,就试图推动“官刻儒家经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官刻儒
家经籍的创始人之一。
因为,如果中国文化灭了,那就没有了中国人可言。
冯道的许多行径,都是符合道家的圣人典范的。
比如说:“为邻人夜中代耕”、“茅舍卧草”之一事,则符合了《老子》所主张的“尚俭
”、“无名”。冯道虽然贵为侍郎,但逢父丧返乡守孝时,发现他的家乡生活很贫困,人
口劳动力不足,所以他就趁著夜里,偷偷前往邻居的菜园,帮忙耕种,为善不欲人知;甚
至他还把自己的积蓄都拿出来分给乡里,自己住在破烂的茅屋、睡在草上,自己都不在意
。
欧阳修说冯道是“无廉耻者”,但从上述这一事来看,冯道在对待乡里邻人,至少是很廉
洁的人物。冯道的廉洁,还有一事是在说,有人掠夺了一个美女送他,冯道怎么拒绝都拒
绝不了,他只好先把美女在家中安置,然后四处找寻其家人,再把美女送还回去。
冯道从政谨守一个原则,坚持不贪污、不受贿。《长乐老自叙》里就称:“以持重镇俗为
己任,未尝以片简扰于诸侯,平生甚廉俭。”我们真的很难像欧阳修那样胡乱谩骂,至少
在“廉”之一事上,冯道是清廉的。
冯道数次的“无血开城”,这前面说过了,这是“好生之德”,是儒释道所看重的价值。
而冯道面对“耶律德光入京”,以巧言化解屠杀危机,这符合《庄子》提倡面对暴君时的
方式:“佞人正德。”不是要采取抗拒手段、也不是跟对方讲大道理,而是要像佞臣般,
巧言谄媚、逢迎拍马,才能将暴君引导上正途。
冯道另有一个故事是“市中骂驴”,这符合了《庄子》记载老子“呼牛呼马”、笑骂由人
的形象。这故事是说,有人为了骂冯道,牵了一头驴在市场中,驴身上挂著牌子,上面大
大地写着冯道的名字。有人把此事告诉正在中书省办公的冯道,问要不要处理,冯道却只
说:天下同名同姓者何其多,想来大概是驴搞丢了,有人在帮驴找他的主人。冯道用轻松
几句话就带过此事,任凭人们随意骂他。
冯道这种随意而放任的态度,不摆官架子、也不拘于旧规,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某次
,一位门生在冯道家读《老子》,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便刚好犯了冯道的名讳,门
生就改读成:“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冯道听了,只是笑笑,说:“你道吧,
想咋道,就咋道吧!”这就是冯道。
冯道也心知他事奉的君主,大多是豺狼虎豹,当代南怀瑾为冯道平反时,引得就是他的诗
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说他没有把这些五代皇帝看作是人,自己认
为是站在狼虎丛中,认为这是下地狱救人的牺牲精神。王安石曾说过,五代多是仙人,因
为战乱,人才都出家避世去了。王安石、苏东坡会把冯道当作活佛、大菩萨来看,可能也
是因为他还愿意身处乱局之中,救民于水火。
■ 回到〈廉耻〉选文争议
我不知道大家以前在上国文课时,上到〈廉耻〉一文,大家的老师是否有为冯道平反?是
否有透过冯道提供反思?但我很确定的是,像是欧阳修、顾炎武式的“廉耻”,并非是什
么中国自古以来一直传承的传统。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是大加赞誉冯道的,说他
有“古人之风”、“大臣之礼”,只是不幸于时局让他要侍奉多君。是直到一百年后的欧
阳修《新五代史》,才开始大肆攻击冯道。所以说,道德文化与中国文化,其实是多元且
断裂的,并非可以宣称成什么“自古以来”的扁平想像。
回到“廉”和“耻”,我并不会否定这两种德目的重要性,但区老师要宣称,这些德目教
了下去,学生们便能够在政治评价上“清清白白的辨别”、“价值观不再混淆”,那真是
很危险的事情。
318学运发生后,台湾的儒学学者,为了要支持还是否定学运,闹得沸沸扬扬的。《鹅湖
月刊》467期,当中的几篇,记载了当时国内诸多儒学学者的讨论,你会发现,这些学者
持的都是仁义礼智、礼义廉耻之类的儒家德性,并且引据儒学经典,但到底要支持还是否
定,莫衷一是,明明持的是相同的德目,得出的答案却不同。这还不比,当年一个硕士生
在哲普媒体上介绍罗尔斯(John Rawls)的“公民不服从理论”,来得可以直接对比318
学运是否符合“公民不服从”。
简单的来说,“廉”、“耻”这些是属于“德性”(virtue)的范畴,不是“道德律”(
moral law)的范畴。“德性”它具有伦理情感的驱动力,它们的组合会呈现出不同的道
德人格典范,这些典范具有不同的道德审美价值。但光凭著“德性”,是无法在道德两难
争议之中提供答案的,更没有办法解决政治冲突与争议。宣称教了这些古文选文,学生便
可以“清清白白的辨别”,这真是一种妄想。
如果我是古人,真的要教“知耻”,古人有很多修养工夫可以培养德性,让人在应物处世
时,保持着鲜明的道德情感。如果真要我选的话,我可能会选像是袁了凡、刘蕺山的“功
过格”、“纪过格”,先共同讨论出一张密密麻麻的功过表来,让学生每天睡前对照反省
,自己一天的行为有何功、有何过,长久以来把行为准则内化到生活,做错事时,即使过
错微毫,当下就会有“耻”的“羞恶”之情自然产生。
这种德性训练,是需要长时间的生活实践才能做出效果的,在古代是以师徒制的立身、立
言、立德的关系来展现。师徒长期生活在一块,就像学一门技艺、练一门功夫一样,有人
从旁每日慢慢调校你。但是,这种训练,并不是我国语文课程的教育目的,也不该是义务
教育的语文课程所要承担的重责。古代儒者如果听到像区老师那样,认为多教了几篇古文
,就可以建立道德生命的主体、文化生命的主体,我想,应该不少古人会想来敲他的头。
区老师的那种宣称,对我来讲,就是在意淫中国文化,好像成为了中国语文教师,教了几
篇诘屈聱牙的古文、几篇道德锦绣文章,就可以化身为中国文化和道德生命的代言人。若
说国文教育的浅碟化、破碎化,我觉得这种教学企图,对比其目标才是真正浅碟化、破碎
化。就让国文课仅是学习文章赏析工具、背诵经典名言、练习书写表达,这样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拿自己办不到的事情,一股脑儿地归咎到都是古文课文被删减的错。这岂不是
很荒谬的事?
PS:
区老师讽刺了古文教育是党国教育之一事,认为古文有三千年历史,国民党才近百年历史
。不过,有趣的是,他在注解“耻”时,用得是“蒋介石”在推动“新生活运动”时,蒋
介石个人的独创性理解。
1934年6月,蒋介石〈新生活运动纲要‧“礼义廉耻”之解释〉:“‘廉’是清清白白的
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
区老师在座谈影片中,应该仅是一时口误了,把“耻”的定义背成“廉”的定义。
特别讲这件事,是因为蒋介石对于古典德目,有许多他个人的创造性发明,比如“廉”就
是一个好例子,他没有依据古典文本,只是透过他的自行联想,声称“廉通于智”,所以
才有“清清白白的辨别”这种古人未有的理解。他的解释在1934年4月的演讲〈礼义廉耻
的精义〉:
“一切都合乎礼,就是能够‘廉’。所以我说‘廉’,就是清清白白的辨别。惟有见理不
彻,目光短浅的蠢人,是非义利既分不清,自己真正的最后的祸福尤其看不透,所以‘利
令智昏’、见利忘义、贪婪放纵,无所不为,弄得廉耻道丧,人格扫地,甚至做到贪夫殉
财,身败名裂,这种人一方面固然可鄙,其实最为‘不智’,所以我说‘廉’亦就是‘智
’。”
嗯……,引用蒋介石他个人的创造性诠释,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
蒋介石的创造性诠释,我绝对不会接受什么自古已有三千年历史的说法(秦汉比较在意“
廉”的,反而是道家;廉后来变为较普遍化的德目,跟科举选官之后,为了约束官员有关
,毕竟不像以前,都是有钱的士家大族在当官),这真的分明是党国教育下的产物,我不
会否定这不是儒学,毕竟党国儒学也是儒学运动发展的一个历史片段,我也不会说党国产
物都一定不好。
但是,在教学上,要还原时代性理解,好歹也引用宋、明时人对于“廉”、“耻”的理解
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