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英文的经典文学
很多市面上都是修改版的
就是改编得比较简略 而且改为一些用词现代化
真正的原本通常读起来会比较艰涩一些
譬如说圣经 詹姆士王的钦定本
很多词汇不会出现在现代的用语当中
更不用说莎士比亚 很多用词是莎翁自己创的
当然它们会影响后世的语言
就像中文的文言文一样 语言有演化的过程
有些经典用词 现代外国人也不用了
前几年才听说一些美国的学校也要缩减像莎士比亚之类的经典课程
我猜可能跟全球化或国际化有关系
像近年来学中文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 就算说得很流利 也都是用浅白的中文
如果跟他们讲话引经据典 或是穿插成语 他们可能就会卡住
所以为了能扩大交流 就要舍弃一些祖先的语言 大家一起变得浅白
扩张了广度 虽然方便交流 舍弃了深度 却难以品味语言的精妙
更不用说因为科技的发明 也伴随着很多新的词汇
资讯爆炸 那么学习就势必要有所取舍 相当两难的
印象中以前学校课程 所谓的经典文章 也只是节录某篇或某段的选读
真正会去读完整外文经典小说的 应该是外文系的比较有可能
义务教育的课程 光基础的单字和文法就有得学了
至于学习以英文介绍本土文化也挺好的
前几天看了一个有关非洲蜥蜴人传说的访问纪录片
一位非洲的萨满对一位欧美的采访者讲述非洲鲜为人知的历史
全程也几乎都用英文 除了少数一些专有名词
也因为是用英文 所以该影片的内容就广为流传 因为很多人都听得懂
用的也都是结构比较简单的英文
也算是一种用外文来传播自身历史文化的例子
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