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古代传统,直接叫人家的名,除非你是他上级、长辈或很亲的人,否则是不
礼貌的。连名带姓地叫,除了写正式文件或写历史要这样写,否则可能还有一点
冒犯的意味。称字就比较软一点,不那么正式,适合朋友相称,或者尊敬先辈。
及至民国,这传统改了,又没全改。民初一大变化是,新式学堂、学校出来
的学生之间,习惯连名带姓相称,我记得张爱玲小说里有一段就写到这个,她特
别这样提,就表示那时人有意识到,这和以前不一样。
五四运动,也倡导废除避讳的规矩,当年忘了是谁写的一篇文章说:怕称名
不敬,就避讳,称字;称字又不够敬意,再称号;称号又不够敬,再称别号,这
样下去几时到头?通通废掉,大家都叫姓名就好。
然而那时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够强的权威,政府也只能管到它权力所及的范
围,所以大家还是各行其是。新旧交界期,很多人是“以字行”,甚至在证件上
登记的都用字而不用名,这也是一种方法,可以照顾到不想让人随便叫大名的心
理。
老蒋的情况是先字后名:谱名周泰,幼名瑞元,学名志清,然后留学日本时
从易经上取笔名介石,1917-18年再根据这个介石,改名叫中正,介石用作表字。
根据记载,时人还多习惯叫他蒋介石,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叫他蒋介石而叫他
蒋中正,那这是敬呢?还是不敬?还是尊敬与羞辱的叠加态?
共产党是主张叫姓名的,最彻底的甚至主张就叫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
而且不加主席之类的后缀。你去看大陆新闻,每天都是习近平去视察哪里哪里,
发表什么讲话,不加后缀。这是他们规定必须如此,但你如果在非正式场合也这
样叫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大家心里还是知道避讳。如果墙外一篇文章写说邓小平
怎样怎样,你还没看内文,怎么判断它是敬还是辱?不知道,因为还是叠加态。
写说习近平怎样,是敬还是辱?虽然还是叠加态,但你心里可能会想应该是辱的
居多。所以如果要避免麻烦,还是避讳一下好了,或者一开始就确定用敬称、蔑
称或暱称,别让人猜。
共产党至今习惯叫蒋介石,不叫蒋中正,我看也很简单:撇去传统和新规的
因素,就是因为,蒋介石这个称呼,累积了比较多的贬意,可以默认为辱,所以
用。蒋中正太少人讲,贬意累积得不够,不够辱,那就是敬,我们干嘛敬他?就
不讲。台湾这边,戒严时也延续旧式心理不敢称名,解严后,想贬的人,就跟着
独派、跟着共党叫蒋介石。中性一点,可以叫老蒋。但叫蒋中正感觉就很怪,大
家都不习惯。
我也猜想过,愿叫介石不愿叫中正,是不是因为“其介如石”也可以有“固
执”的意思,而这的确就是老蒋的性格,也是他自己取的。但后来他再进一步取
“中正”这个大名,就太给自己贴金了。我们愿意承认“介石”,不太愿意承认
“中正”。愿意承认者又还会遵循旧礼教的思维,不直呼其名,所以“蒋中正”
就还是没人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