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篇 2008/10/01 联合报
张信刚(前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北京大学讲座教授)的文章
我看高加索》欧亚交界线上的民族博物馆
高加索地区在历史上从来是一个东西对峙的地方。
今日乔治亚的东西两部分就长期分别被来自小亚细亚的力量和来自伊朗高原的力量主宰,
它的首都第比利斯曾经被毁二十九次……
1953年,苏联独裁者史达林去世,最受他信任的特务头子贝利亚随即被处决。
在台北读初中的我从报上知道,他们两个原来都不是俄罗斯人,
而是高加索地区的乔治亚人。不久后我又得知,
苏联的另一个重要领导人米高扬是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人。
1963年,我在美国史丹福大学读研究院,有两个土耳其同学;
一个是土耳其裔,另一个是亚美尼亚裔。两人同住一起,
但对一次大战时亚美尼亚人的遭遇却有不同的说法。
1973年,我在纽约州立大学任教,认得好几个伊朗人,
有的是说波斯语(Farsi)的波斯裔,
也有人是伊朗北部的阿塞拜然人(Azerbaijani即Azeri),还有一位是亚美尼亚裔。
为了弄清楚乔治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然与苏联、土耳其、伊朗的关系,
以及高加索一带的不同民族在不同国家的分布,我查阅了《大英百科全书》,
啃了几百页文字,但是仍然“朦查查”。
白云苍狗,世事多变。这些地方的政治版图和人口分布如今都已有了巨大的变化。
一个多月来,乔治亚与南奥塞梯亚占据许多新闻版面。日前又有两条新闻:
第一,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宣称,
南奥塞梯亚的冲突令俄罗斯必须重新考虑它的外交战略,
因为俄罗斯必须捍卫自己的利益;
第二,土耳其总统居尔(Gul)应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克斯扬(Sarksyan)
之邀到亚美尼亚观看两国足球队的世界杯区域赛,二人并正式会面。
高加索地区的形势到底如何?它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是什么?
以上提及的两则新闻对今后的国际格局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想就管见所及,随笔写几篇短文与读者们探讨。
欧亚交界线、东西对峙前沿
横亘于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脉是欧亚交界线的一段。
它自西北向东南绵延约一千公里,高度达五千多公尺,包括二百余个冰川。
山脉之北的欧洲部分为温带气候;山脉之南的亚洲部分属亚热带气候。
在山脉两侧有山峰、高原、平原、沙漠,甚至是低地;有湖泊、河流、森林、草原。
这里气候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很适于打猎、畜牧和种植。
许多学者认为,高加索地区可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在时间上差不多。
不少考古证据显示,
大约四千年前进入印度半岛的雅利安人(Aryans)
和进入新疆的吐火罗人(Tocharians)是从高加索地区出发的。
大约同一时期,许多来自黑海以北俄罗斯草原的游牧部落(
如斯基泰人,即Scythians)入侵高加索地区。
之后,欧洲的佛利金人(Phyrigians)、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廷人,
亚洲的亚述人、米底(Medes)人、波斯人、
阿拉伯人先后在高加索地区驻扎军队和建立行政区。
所以高加索地区在历史上从来是一个东西对峙的地方。
今日乔治亚的东西两部分就长期分别被来自小亚细亚的力量
和来自伊朗高原的力量主宰,它的首都第比利斯(Tbilisi)曾经被毁二十九次!
民族、语言博物馆
南、北高加索地区的总面积大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约为广东省的二倍,
总人口不到三千万人,是广东省人口的三分之一。然
而在高加索山脉两侧有超过五十个民族与语言群体。
直到最近这些年,人类学家将欧洲、北非、中东和印度的肤色浅、
鼻梁高、体毛多的人统称为“高加索人种(Caucasoid)”,即人们俗称的“白种人”。
一般“白种人”的语言不是属于“印欧(Indo-European)语系”
(如伊朗语、俄语、西班牙语)就是属于“闪米特(Semitic)语系”
(如希伯来语、阿拉伯语)。
但是高加索地区早期居民的多种很不同的语言却都属于独特的“高加索语”。
北高加索地区现在是俄罗斯联邦的领土,分成几个自治共和国。
粗略而言,这一地区操高加索语的早期居民包括东部的达格斯坦人(Dagestani),
中部的车臣人(Chechen)和印古什人(Ingush),
还有住在西部近黑海的切尔克西亚人(Circassians)。
不算是“原住民”的奥塞梯亚人(Ossetian)说的是东伊朗语,
主要在高加索北麓的中部,与山脉南麓的奥塞梯亚人同族。
当然,还有大量的俄罗斯人、蒙古人等等。
实际上,俄语是这一地区最主要的生活与工作语言;
俄罗斯东正教和逊尼伊斯兰是这里的两大宗教。
车臣恐怖分子近年来给俄罗斯政府和老百姓带来许多头痛。
切尔克西亚的女子以漂亮著名,
过去有一些奥斯曼的苏丹和军政要员娶切尔克西亚女子为妻,
以致今天土耳其的一些时髦仕女喜欢自称有切尔克西亚血统。
达格斯坦人以骁勇善战闻名,他们的军刀既锋利又漂亮。
我在南俄罗斯旅游时,虽然没有机会邂逅切尔克西亚女郎,却
买得一把令许多人羡慕的好刀。
至于南(外)高加索,最著名的原住民当然是乔治亚人。
他们在三千五百年前即已进入文明状态,于西元四世纪中叶信奉基督教,
五世纪时创造了至今仍然使用的字母。
最近在新闻中屡屡出现的阿布哈兹(Abukhazia)人主要住在乔治亚西北部,
说一种不同的高加索语,处于实际独立的状态。
在乔治亚西南角与土耳其相邻的阿札拉(Adjara)人又说另一种高加索语,
他们大半是穆斯林,实际上也是独立自治。
操印欧语的民族主要有亚美尼亚人。他们大约两千年前由小亚细亚迁入高加索地区,
西元301年成为世界第一个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王国。
今日的亚美尼亚公教会和埃塞俄比亚教会一样,独立于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
在耶路撒冷旧城里单独占一席之地。
亚美尼亚的文字创于西元406年前后,比现行的乔治亚文字略早,也一直沿用至今;
两者都比俄罗斯字母的出现要早六百年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乔治亚与罗马帝国大约同时信奉基督教,也算是早期的教会了,
但十九世纪初俄罗斯控制乔治亚后,乔治亚的教会在组织上附属了俄罗斯正教。
在南高加索另外一支属于印欧语的民族就是最近俄、乔冲突的导火线奥塞梯亚人,
前面已经提到。
当然,在高加索地区也少不了最近的入侵者俄罗斯人,
较早的入侵者蒙古人,以及更早的入侵者突厥人(主要是阿塞拜然族)。
其他的如波斯人、库尔德人、犹太人等,林林总总,不及细载。
高加索地区因为交通不便,各部落与族群素少往来。
所以即使没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入侵者,这个地区的语言也很复杂。
两千年前罗马军团征服高加索时,便要雇用八十多名通译方能和本地人打交道。
二十世纪初,有一名乔治亚神学院的修士,易名史达林,改信马克思主义,
并与同伴贝利亚在外高加索鼓吹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来临时,
兴起于欧洲的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了外高加索各民族……
西元七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勃兴,由此改变了西亚、
北非以及中亚的历史进程。
阿拉伯帝国取代波斯萨珊帝国,继续与拜占廷帝国在高加索地区对峙,
为这一地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元素。
突厥人初登舞台
从八世纪起,许多原来在中亚草原上的突厥人皈依了伊斯兰,
并越过咸海之东的锡尔河(Syr Darya),进入了此前属于波斯语族的世界
(今乌兹别克斯坦斯坦)。
十世纪开始,许多突厥部落纷纷南渡阿姆河(Amu Darya),进入今天阿富汗、
土库曼斯坦斯坦与伊朗境内。其中最强大、
向西迈进得最远的一支是塞尔柱突厥人(Seljuk Turks)。
他们于十一世纪在西亚建立起幅员辽阔的王国,并于西元1071年在高加索地区之南,
亚美尼亚的曼济克尔特(Manzikert)打败拜占廷军队,俘虏了拜占廷皇帝。
自此,原本在波斯文化圈东北的突厥人大量进入拜占廷帝国最重要的领土小亚细亚
(即今土耳其),到了波斯人地区的西北。
塞尔柱突厥人大量进入高加索地区后,伊斯兰在这一地区声势大升,
许多本来信仰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高加索居民也都逐渐转奉伊斯兰。
今天的阿塞拜然人(Azerbaijani或Azeri)
原是随塞尔柱人进入高加索地区的突厥部族。
十二世纪,他们的上层已使用波斯语,
其中一位生长在今日阿塞拜然西部的诗人叫尼札米(Nizami)。
他用波斯文写了五部韵律优美的浪漫长诗,成为伊斯兰世界(特别是波斯人)
的文学瑰宝。其中一部是描述波斯王子霍斯洛(Khusrau)
和亚美尼亚公主希琳(Shirin)的爱情故事。
几个世纪以来,无数的波斯细密画都以这个故事为题材。
十四世纪初,处于小亚细亚西北角,
塞尔柱突厥王国边疆地区的一个小公国的首领奥斯曼(Osman),
逐渐扩充领土,自立国家。奥斯曼之后的十代苏丹,连续250年,个个能文能武,
勤政善战。到十六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的国势达到巅峰;
它的领土包括了匈牙利、罗马尼亚、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又称“安那托利”)、
北非、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两河流域、
阿拉伯半岛东西部和波斯湾西部沿岸地带。
而这个强大帝国的东北边疆就在今天乔治亚的西部。
波斯文化复兴
十三世纪中叶,蒙古人征服伊朗与高加索地区,建立伊儿汗国,
并将首都设在高加索地区南缘的大不里士(Tabriz)城。
此一时期,波斯伊斯兰文明受到极大的破坏。但不到一百年时间,
伊朗的蒙古统治者也皈依了伊斯兰教,并改用波斯语,
波斯文化因此又开始复兴。十五世纪初,
中亚撒马尔罕一个突厥化了的蒙古军人帖木儿占领整个西亚,
包括部分小亚细亚与高加索地区。
帖木儿的儿子以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Herat)为首都,
帖木儿汗国的宫廷自此使用波斯文。他们在中亚和西亚大量修建清真寺,
建立伊斯兰经学院,发展科学,提倡文学,注重艺术,形成波斯的文艺复兴。
十六世纪初,帖木儿帝国败亡。代之而起的,
在中亚是从伏尔加河中游南下的突厥化了的蒙古人所建的乌兹别克斯坦汗国,
在西亚则是由波斯化了的阿塞拜然人所建立的萨法维(Safavid)王朝。
因为乌兹别克斯坦人从来没有波斯化,
所以今天的中亚主要是突厥语的世界;而伊朗与阿富汗则仍然属于波斯文化圈。
萨法维王朝在十六、十七世纪里,将伊朗建成一个什叶派伊斯兰帝国,
其军事、商业、文学、艺术都相当发达。
这个帝国的西北边疆就在高加索地区的东部,
包括今天的阿塞拜然共和国和俄罗斯境内的达格斯坦。
进入十八世纪,波斯与奥斯曼帝国的边界趋于稳定,
而它与俄罗斯的边境却因战争而一再变动。
我曾在今天伊朗北部与阿塞拜然共和国几乎接壤的大不里士
买了一条闻名世界的大不里士地毯,
也重温了这个古城十六世纪时在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帝国的争夺下,数易旗帜的往事。
俄罗斯的长期经略
占地广袤,组织松散,
生活于森林中的俄罗斯人于十三至十五世纪被草原民族蒙古人统治。
十五世纪开始,俄罗斯人逐步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
向四周扩张。十八世纪初,
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为学习西欧而将国都自莫斯科迁至新建于波罗的海之滨的圣彼得堡。
但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和比他更有才华的卡德琳娜大帝(1762-1796年在位)
丝毫没有忘记向东向南拓展领土。1722年,波斯萨法维王朝覆灭,高加索地
区的不少小王侯纷纷拥兵自立,受到继起的波斯国王发兵讨伐。
这些小汗国的王公向俄罗斯求救。正是前门拒狼,后门迎虎!
俄罗斯在它的扩张中,很得力于一批亦农亦兵亦盗的哥萨克人(Cossacks)。
他们多数是在波兰、乌克兰和俄罗斯社会中无法发展的人,纷纷集结成群,
开辟土地,实行自治,又骑马向东向南征伐。托尔斯泰的名著《哥萨克人》
就描写了他们在高加索地区为沙皇效力的事蹟。
十八世纪末,俄国已然吞并了大部分北高加索,将达格斯坦人、
切尔凯西亚人与奥赛梯亚人置于俄罗斯统治下。十九世纪,
通过对波斯和对奥斯曼帝国的多次战争与条约,
又蚕食了南(外)高加索(Transcaucasus)的大部分土地,
把乔治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然纳入俄罗斯版图。
二十世纪初,有一名乔治亚神学院的修士,易名史达林,改信马克思主义,
并与同伴贝利亚在外高加索鼓吹无产阶级革命。
十月革命来临时,兴起于欧洲的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了外高加索各民族。
1918年,乔治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然这三个来自不同血缘,信仰不同宗教,
说写不同语言文字的民族经过一番战斗各自成立了独立的共和国。
1922年,苏联布尔什维克的红军压境,取消了这三个共和国,
合并成“外高加索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的第一任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就是史达林。
史达林当政时期,南、北高加索地区的行政版图及民族划分屡有改变:
1936年,外高加索共和国
又重新分为亚美尼亚、乔治亚和阿塞拜然三个共和国;
1941年,北高加索的车臣人(Chechen)和印古什人(Ingush)
因被指支持德国纳粹而遭集体流放西伯利亚。
史达林死后被赫鲁雪夫批判,他们才获准还乡。
上世纪八○年代,苏联出兵阿富汗之后,
我在一份美国外交学刊上读到一篇文章。它指出,苏联虽然看似强大,
但内聚力很低,因为它幅员太广,境内民族太多。文章的结论是,
只要有适当的条件,苏联的各共和国会相继独立,
而且独立后也不会太平无事。这个分析与推论对高加索地区来说,的确相当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