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bart (凯巴特)》之铭言:
: 问题:
: 为何中文直到民国建国前,都没有发展出音标系统?
※ 引述《Kbart (凯巴特)》之铭言:
: 问题:
: 为何中文直到民国建国前,都没有发展出音标系统?
因为在建国前的社会并没有大规模生产知识份子的需求
注音或是音标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缩短基础教育也就是启
蒙教育的时间,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模化生产
古代其实是精英教育,所以音标其实根本不重要
古代三师,座师、业师、蒙师
如果私塾、族学等或者个人背景关系够硬,有时业师和蒙
师会是同一人,记得明代好像有人三个都是同一人(超做弊)
在蒙师阶段学子主要是跟着老师学习文字等基本教育,比如
如何诵读、书写、释义等等通过这个阶段进入受业就是广泛
意义上的知识份子
其中蒙学时间可能长达十年,这期间仅三字经相关重要内容
就近千字以上除前面讲的那些外老师还要讲授,四时五行六榖
封建伦常,四书五经,重要历史人物等等
完全就是手把手的精英教育,因此音标根本就不重要跟着老师讲的就对了
问题这很重要吗??在古代??是的非常重要
启蒙之后的受业往往都是由蒙师推荐往上,从小就进行观念塑成然后推荐给
相进的文人继续教育,与此相关的考试和科考相关的做业都会在这个关系网
里面进行,比如科考时的做保,比如科考场次的选择,比如做答等等
直到你出社会读音文字的写法越多有时会更令人重视,原因是书籍和知识的
传递不良,对方反而会认为是自己没看过你看得更多 = =
在建国后政府对于知识份子的需求非常的高在当时出国留学念个大学学位就
可以当教授了,如果大学毕业转当时的军校,没死的话稳稳的将军跑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