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人物志-李莲英 第四章(1)

楼主: Darring (血染天使翼)   2014-10-09 10:14:30
原po碎碎念:借文问挂比较高调,之前我在看甄环传的时候,有人对于甄环传中的大拉翅
      有意见,说是雍正时代还是以两把头为主,大拉翅是慈禧跟他婆婆一起研究
      发明的,而慈禧再将大拉翅发扬光“大”。那上一篇怎么慈安会没有见过她
      的婆婆?
-----------------正文开始------------------
第四章 双头一体 扰乱朝纲
  几千年来,在中国周围形成了一个中华文化圈。圈内的国家和地区程度不同地接受中
华文化的影漂,在政治上接受中国历代朝廷的领导、保护与支持。其中越南为这个文化圈
上重要的一环,与中国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
  越南正式受清朝的册封,是在顺治十八年,册封前一年九月,自称国王的黎维祺自定
为“安南国王”。到了嘉庆八年,改安南为越南,国王阮福映,年号嘉隆,越南人民称他
“嘉隆皇帝”,算是一位英王。
  阮福映在统一越南“三圻”时,曾经委托天主教神父,请求法国援助,与法国路易十
六,订立条约,愿割土作为酬谢,后来,法国的援助未到,也就是说他们违背了约定,自
然,先前许诺的割土酬谢的条约当然不顺履行,但法国的势力却还是乘机伸入越南了。
  从嘉隆皇帝以后,阮朝三代皇帝都不喜欢法国和天主教。因此,在道光、咸丰年间,
越南也像中国一样,常闹教案。英法联军侵华的那几年,法国海军附带在越南攻城略地,
于是在同治视年夏天,越南被迫跟法国订立了条约,赔款割地之外,另有专条:越南政府
承诺,此后不以领土的任何一部分,割让给法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
  法国得寸进尺,五年以后吞并了整个南圻,尽管如此,却仍是心犹未足,还打算攘夺
北圻,仅留下中圻给越南。到了同治十二年,借故攻陷了河内,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越
南政府派出一员名将抵御法军。这员名将叫刘永福,是个中国人。
  刘永福本名业,字渊亭,原籍广东钦州,落籍广西上思。早年参加过太平天国的起义
军,太平天国失败之后,余众四散,其中有个叫吴鲲的,自领余部数千,进入越南,刘永
福就在他部下。吴鲲一死,刘永福带了两百多人,翻山越岭到了越南的高平省,自树一帜
,旗帜用黑布所制,号为“黑旗军”。
  刘永福生得短小精悍,不但勇壮豪迈,善抚部属,而且善于术数,多谋能断,在北圻
披荆斩棘,招兵买马,势力日渐雄厚,越南这时的国王阮弘住为稳定本国边防计,变了剿
灭为招抚,对刘永福及其部队特加招抚,传说还招了他做驸马,颇为倚重。这时受越南国
王之命抵御法军在河内西门外与法军遭遇,刘永福率众奋力冲杀,法将安邺不敌而退,退
到城门附近,为刘永福的先锋吴凤典赶到,一刀砍掉了脑袋。这是同治十二年冬天的事。
  安邺一死,法国反倒慎重起来,派文官办理善后,展开交涉,因为中国采取不干涉的
态度,因而法国和越南订立了新约。
  同治十三年正月底,在西贡订立的法越和平及同盟条约,重要的条款是:第一、法国
承认越南为独立国;第二、定河内等城为商埠;第三、开放红河,也就是富南江而上到河
内,法国有自由航行之权;第四、越南的外交事务,由法国监督,不得与他国有联属关系
。显而易见这完全是为了排斥中国,而此时的清廷,在慈禧太后把持下,不但国力衰微,
而且正为台湾问题,与日本交涉正吃紧,在这个当口,更无暇四顾,只下了一道密旨给广
西巡抚刘长佑,命其“固守边围”而已。
  不过,越南迫于法国的城下之盟,并不心服,所以一方面仍旧向中国上表进贡,一方
面重用刘永福,授官为“三宣副提督”,准许他在北圻商务繁盛之地的保胜,设局抽税,
以助军饷。
  这在法国,自然将刘永福视作眼中钉,必欲去之而后快,只是三番两次用兵,刘永福
屹然不摇。同时,中国由于言路的呼吁,朝廷亦渐渐重视越局,明的是由驻法公使曾纪泽
照会法国政府,不承认同治十三年的法越条约,暗的是密谕云南、广西派兵支援刘永福。
这样到了光绪七年年底,由于曾纪泽的电报,说法国谋占越南北境,并拟通商云南,不可
置之度外,因而总理衙门奏请降旨,派李鸿章、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张树声会商办
理。
  有了清朝边防官员的支持,刘永福更是豪气如虹,不等法军有所动作,先下战书,约
期十日以后开战。这是四月初三的事,十天以后便是四月十三。到了那天,黑旗军果然展
开攻击,在怀德府的纸桥地方,与法军遭遇,刘永福一马当先,麾军猛击,阵斩法军司令
李威利,法军退入河内,从而取得了震动中外的纸桥大捷。
  消息传到清廷,举国沸腾,主战的言论甚嚣尘上,慈禧太后更是心花怒放,也是跃跃
欲试之想,便急忙召见恭亲王。
  “恭亲王,刘永福在纸桥打了个大胜仗,你知晓吗?”慈禧太后兴奋地说。
  “臣知晓了,真是可喜可贺。”
  “这几年来,英法俄日等国一再犯我朝尊严,这也算是给了他们个教训,让他们知晓
,咱大清帝国不是软弱可欺的。”
  “是的。”恭亲王不冷不热地说。
  慈禧太后接着说道:“恭王爷,如今既有刘永福能用;岑毓英、唐炯等也都说能打仗
;曾纪泽打回来的电报也说不宜对法让步;再加上越南心是向着咱大清国,这不都是能打
的样子吗?你说呢?”
  “不能打!”恭亲王一听要与法国开战,急忙说:“皇太后圣明,这些都是外面的游
词浮议!说法国的军队胜不了刘永福,未免把法国看得太轻,把刘永福看得太重,至于岑
毓英,刚到任还不知道怎么样,唐炯更是个纨绔子弟,臣听说他嫌越南的水不好,专派驿
马从滇运水喝。像这样的人,怎么能打仗呢?”
  恭亲王当头一盆冷水,泼得慈禧老大不高兴,一时又不想与恭亲王计较,只是怏怏说
一句:“你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吧!还是回军机处与他们几位议论议论再来覆命。”
  慈禧虽然对恭亲王的对答很不高兴,但一回到宫中,却又是一种心境。从前凡遇大事
,她虽也能出以沉着镇静,但心里却总丢不开。自从大病之后,接纳了薛福辰的谏劝:养
生以去烦忧为主,因而养成一种习惯,不召见臣工,不看奏折的时候,便能将国事搁在一
边。她觉得闲下来及时行乐,保持愉快的心情,到烦剧之时,反更能应付裕如。所以越是
国事棘手,她越是找点乐趣。
  当然,这要找莲英。一问不在长春宫,说是皇帝找了去问话了。
  光绪皇帝十四岁,纤瘦,苍白,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跟同治当年一样,未亲政
以前,随侍太后,召见臣工,唯有醇王入见,因为是他的亲生父亲,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
不易安排,所以皇帝回避。许多慈禧太后与醇王密定的大计,虽不得与闻,但每天军机见
面,也能听到很多话,而在书房里,师傅随时启迪,就不但了解了大局,还能谈论得失,
形成见解了。
  这时候找李莲英来,就是他有一番见解要说。后天就是万寿,皇帝的生日本是六月二
十八,因为要避开七月初一“袷祭”的斋期,所以提前两天,改六月二十六日为万寿之期

  是慈禧太后的命令,皇帝对李莲英不能直呼其名,照书房里的例子,称他为“谙达”
。皇帝说道:“李谙达,我想让你跟老佛爷去回奏,明天不要唱戏。”
  这是为什么?李莲英一时愕然,皇帝过生日,照惯例是要请进戏班,唱一天大戏,请
来王公大臣,一边观赏戏曲,一边为皇帝贺寿,小皇帝突然说今年的生日不唱戏了,一时
不解其意,便问道:“是怎么啦?”
  “局势不好,洋人这么欺侮咱们,哪里是歌舞升平的时候?”
  李莲英明白了小皇帝不让唱戏的原因,心想又不知是在书房里听了哪一位师傅的话,
回来发书呆子气?不唱戏万万办不到。不过这位“少爷”的话也不能直接驳回,否则就是
“抗旨”。要驳就得想一番说词,让他自己收回他的话。
  
  “万岁爷真正了不得!忧国忧民。太后要是知道万岁爷说这话,不知道会多高兴。”
  一顶高帽子将皇帝恭维得十分得意,“那你就快去说吧!”他催促著,“说定了就好
降旨。”
  “不过,万岁爷,这里头有个斟酌。让奴才先请问万岁爷,太后万寿,该不该唱戏?

  “那自然。你问这话为什么?”
  “自然有个道理。今年是太后五十整寿不是?”
  “是啊!这还用你说?”
  “五十整寿,更该唱戏。如今局势虽然不好,到了十月里,一定平定了。那时候万岁
爷一定要尽孝心,替太后热闹、热闹是不是呢?”
  “当然是。”
  “这就是了。”李莲英说:“有道是母慈子孝。到那时候太后想到今年万岁爷万寿,
没有唱戏,心里一定也不愿,不教唱戏。万岁爷想想,怎么个劝法?”
  “啊!”皇帝连连点头,“你这话说得倒也是。那就明天还是唱吧!”
  “这才是。”李莲英说,“太后操劳国事,心里那有片刻安闲。借万岁爷的好日子,
唱戏两天,哄得上人乐一乐,这才是真正的孝心。”
  “嗯。”皇帝又点头,“李谙达,我倒问你。照你这么说,我还是按规矩上表恭请太
后万寿时唱戏?”
  “这得到太后的万寿,才是这个规矩。”李莲英趁机说道:
  “万岁爷这一次只要拿戏折子请太后添两出戏,一样也是尽了孝心。”
  “好吧!今儿侍膳的时候,我就说。”
  于是李莲英悄悄告退。回到宫中,慈禧太后少不得要问起,皇帝传问何事?李莲英知
道她必不爱听皇帝不愿唱戏的话,反过来说是,皇帝所问的是太后连日烦心,该想个什么
法子娱乐?
  “倒难为他。”慈禧太后笑道:“你替他出了什么主意?”
  “奴才何敢乱出主意。奴才只跟万岁爷回奏:顺者为孝,这句话就都在里头了。”
  慈禧太后找李莲英来,就是想听戏,便问起“内廷教习班”近来有没有挑进新角,李
莲英说,新近挑了一位叫杨月楼的,是张二奎的徒弟,外面呼声不低。
  提到张二奎,慈禧太后不由得想起同治初年的乐事,那时惇王常常办差,每次请示传
召那些名伶,总少不得有张二奎。他的仪表甚伟,唱“王帽戏”最好,嗓子宏亮,扮相出
色,又长于做说,比起程长庚的平稳得近乎古板,余三胜的时好时坏,慈禧太后总觉得听
张二奎的戏最得劲。可惜没有听得几年,就听说他已病逝。因而此时听说杨月楼是张二奎
的徒弟,先就有了几分好感。
  “这个杨月楼,唱得怎样?”慈禧太后问道:“你总听过?”
  “是!奴才听过。尤其对他唱的《打金枝》颇感兴趣。不过太后眼界高,奴才说好,
太后未见得中听。”
  “他是张二奎的徒弟,想来差不到哪里去。”慈禧太后又说,“这出《打金枝》,就
是张二奎的好戏,他没有几分能耐,不敢动这出戏。”李莲英知道慈禧太后特别欣赏张二
奎的《打金枝》,所以专门挑名杨月楼的长项。
  “奴才可没有赶上张二奎。”李莲英陪笑说道,“张二奎是怎么个好法,求太后给奴
才说说,也让奴才长点儿见识。”
  这是看出慈禧太后的兴致好,有意凑趣。果然,慈禧太后便将张二奎当年唱这出《打
金枝》,如何一举一动,纯为王者气象,令人不知不觉中,屏声息气,仿佛真如上朝一般
,全神贯注的情形,描画了一遍。李莲英一眼不眨地倾听着,脸上是无限向往的神情,使
得慈禧太后说得越发起劲了。
  李莲英知道近日中法是战是和扰得慈禧心里很不安宁,今日见她对于听戏兴致如此之
浓,心想一定要趁这次唱戏的机会,让慈禧好好乐一乐,开开心,他一边回话,一边开动
他那三十六个转轴,七十二个心眼,却一时想不出一个新奇的好法子。
  不觉到了传膳的时候。与慈禧一同进膳的光绪皇帝走了进来,一进门便朝慈禧跪下,
口中说道:“亲爸爸,儿臣给您请安了!”
  就这一句话提醒了李莲英,他心中突生一个让慈禧高兴的奇想。
  原来自从咸丰十一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之后,两次垂帘听政,一直处于尊贵显赫
的太上皇地位,但这样高贵的地位,只有皇帝的父亲才能享用,所以慈禧太后就用尽心机
,让光绪皇帝对他以男子的称呼叫他“爸爸”。光绪帝本是醇亲王福晋所生,而醇亲王福
晋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因此慈禧太后就厚著脸皮让光绪皇帝叫她“亲爸爸
”。之所以加上一个“亲”字,就是为了排除非亲生的嫌疑。
  李莲英心想,太后让皇上喊她“亲爸爸”,我们若称她为“老佛爷”,她一定会很开
心的。
  你道为什么,原来女真族早年游牧于白山黑水时,对首领称为“满柱”。“满柱”是
佛号“曼殊”一词转化而来,汉语的意思是“佛爷”、“吉祥”。清王朝建立以后,将满
语“满柱”一词译成汉语“佛爷”,从此便成了清代历朝皇帝的特称。前边加个“老”字
,岂不正是“太上皇”之意吗。
  李莲英又想到,要称慈禧太后为“老佛爷”,只是自己改口,这无济于事,也不能简
单从事,一定要找一个适当的机会,公开亮出来,让朝野的人都知道。但这机会……机会
……
  正当李莲英心里寻觅机会之时,待膳的皇帝正按照早上李莲英的教诲,向太后说道:
  “这一阵子,难得亲爸爸兴致好,明日唱戏时儿臣想求亲爸爸添两出戏。”
  “明儿看吧。”慈禧漫不经心地答道。
  站在一旁的李莲英听到这里,不禁灵机一动,若是明日祝贺小皇帝万寿唱戏时,趁慈
禧太后听戏的机会,大庭广众之下,倘若能喊出“老佛爷”的口号那该多好!这是千载难
逢的时机,便赶紧接口说道:“万岁爷的孝心,太后何不成全了万岁爷?”
  “也好!”慈禧太后问道:“你说杨月楼唱得好,就让他来个双出。”
  “是!”李莲英答道:“杨月楼又叫‘杨猴子’,他是须生、武生两门绝,猴儿戏最
好。”
  “那就添一出《安天会》。”慈禧太后又说:“杨隆寿也是双出,添一出《探母》。
”这些都是慈禧太后最喜爱的戏目之一。
  到了第二天,皇帝不上书房,慈禧太后却照常召见军机,领班的恭王不愿耽误她的工
夫,将重要而麻烦,需要详细陈奏取旨的政务,都压了下来。因此,不到八点钟,便已跪
安退安。慈禧回到后宫,稍事休息,立刻在李莲英等一干人的簇拥下出月华门,过乾清宫
,经苍震门直冲蹈和门,驾临宁寿宫。李莲英眼看自己的计划就要大功告成,不由得笑了
两声。
  “莲英,你笑什么呀?”慈禧太后忍不住问。
  “太后,恕奴才斗胆,现在不告诉您,呆会听戏时您就知道了。”
  “你这猴崽子葫芦里又卖什么药?”只是一声嗔怪,也不再追问。
  宁寿宫在大内东北,整个范围比“东六宫”全部区域还大,重修于乾隆三十六年,历
时十五年方始完说,规模完全仿照内廷的正宫正殿,皇极殿等于乾清宫,养性殿正如养心
殿。这因为高宗已经决定,归政后移居此处,太上皇燕憩之所,体制不能不崇。
  从嘉庆四年太上皇驾崩以后,宁寿宫就没有皇帝再住过,至今八十余年,虽未破败,
却已荒凉。唯一的例外是畅音阁和阁是楼,内务府的岁修,一点不敢马虎,所以富丽如初

  畅音阁是一座戏台,在养性门东面,坐南朝北,对面坐北朝南的阁是楼,中设御座,
是当年高宗看戏的暖阁。畅音阁的戏台极大,仅次于热河行宫的那一座,大监称之为“二
爷”。戏台一共三层,有机关可以移动升降。构造最奇特的是,台下有五口大井,为用极
妙,第一是众音;第二是藏砌末。内廷大戏,共有三种名目,按月搬演,名为“月令承应
”;祥瑞征庆的吉祥戏,叫做“法官雅奏”;而扮演神仙故事的剧目,称为“九九大庆”
。其中有一幕“地涌金莲”,金莲就藏在井中,用绞盘绞到台上,花瓣开处,出现大佛五
尊。又有一幕更为奇观,是扮演罗汉渡海的故事,有一样砌末是条可藏几十人的鳌鱼,口
中能够喷水,那自然也是井水。
  随着一声吩咐,戏开演了。《安天会》、《探母》、《牡丹亭》、《黄金台》一出接
著一出,直把个慈禧太后看得笑声不断。李莲英看了更是暗暗窃喜。谁曾想就在这时,忽
然有人大喊一声:“别老演这剧旧剧目了,耳朵都听出老茧了。”众人大惊,转脸一看,
原来是贝子奕谟。
  这奕谟,是嘉庆帝位下第五子惠端王绵愉第六子,咸丰时封为八分辅国公,同治三年
封镇国公,光绪十年封贝子。为人爽快憨直却失于粗野。起先,慈禧太后看他傻乎乎地挺
憨厚,加上又是咸丰的近支兄弟,还真没把他当作外人。但谁知奕谟却拿着麦悍当拐杖使
,每逢节日,不管当着谁的面,都管慈禧太后叫“嫂子”。这可把慈禧太后气坏了,心想
连醇亲王奕譞见了他儿子光绪帝也要叩头问安叫声“皇上”,你也太不知礼太放肆了吧,
于是让他做了个守陵大臣,支出京城,看守皇室陵园。
  这阵子奕谟刚好有事回京听说宫里演戏,也就跟着来了。谁知进去一看,他的位子在
最后一排,前边却坐着些镇国公、辅国公,心想君臣有义,长幼有序,你这不成心挤兑我
吗,我好坏还是个贝子,比他们品级高呀,因而刚一开戏就恼了。这会一看又尽演的是昆
戏,不由得开口喊了起来。
  慈禧太后正听得入迷,一听这话,不由得来了气,谁竟敢这么大胆,于是喝道:“这
是谁呀,给我站出来!”
  “嫂子,是我呀!”奕谟大大咧咧地站了起来,笑着说道:“干嘛?”
  一听“嫂子”二字,慈禧太后不由大怒:“大胆!谁是你嫂子?你还懂不懂规矩!”
  李莲英本想趁慈禧太后高兴的时候将自己的好戏拿出来,谁想半路里杀出来个程咬金
,急忙上前对奕谟说:“贝子爷,赶紧赔个不是,奴才再给您说两句,就没事了。”
  谁知奕谟这会憨劲又上来了,将李莲英一推,又说道:“咸丰皇上是我哥,你不是我
嫂子是什么呀?”
  “就你这样子,还配做贝子?再闹,我把你的贝子给废了!”
  听了慈禧太后这话,奕谟再不敢喊了,只好乖乖地坐了下来。但这一闹急坏了李莲英
,急忙把徒弟李三顺拉到一边,商量起来。
  “唉,给他这一闹,全泡汤了!”李莲英垂头丧气地说。
  “可不是,这个臭贝子,早不闹晚不闹,怎么偏偏捡了这个时候。”李三顺一时也没
了主意,只是帮着李莲英叹气。
  李莲英一看他这样子,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喊道:“我是让你给我想有没有补救的法
子,谁听你唠叨这个,难道我不知道?”
  这一巴掌倒把李三顺给打清醒了。他眼珠儿咕碌咕碌转了几下,便开口说道:“师傅
,徒儿想奕贝子这一闹,说不定还有好处呢!”
  “怎么说?”李莲英听了他的话,纳闷地问。
  “师傅,奕贝子这一闹后,太后正在气头上,她这会正需要些安慰,咱一喊‘老佛爷
’,我想她更容易接受,你说呢?”
  李莲英一听,打心眼里佩服这个徒弟,心想没他自己还真不知怎么办好呢,赶紧拉着
李三顺就往后台跑。李三顺边跑边问:“师傅,咱去哪干吗呀?”
  “唉呀,快些跑!太后如果一气之下不看了,这番心思岂不又白费了。”
  经过贝子奕谟这一闹,慈禧太后还真没了看戏的兴趣。想转身走吧,这么多王公大臣
在,虽说平日里专横跋扈是家常便饭,但也不得不给自己装点些门面,最后只好又装模作
样地坐在那接着听戏。
  本来接着该演《长生殿》了,但谁知幕一拉开,却跳出来两个搽脂抹粉、身穿五彩衣
的小丑来。一帮王公大臣们呆了,心想怎么还会出了差错。这不存心惹太后发火吗,忍不
住转脸望去,不由一愣,只见慈禧这会正喜笑颜开,你道为啥?原来自那二人一出场,慈
禧太后就认出来了:是李莲英和李三顺。
  前面说过,太监演戏给慈禧太后看,是常事。这几年有了专门的戏班子,他们上台少
了,但做戏的功夫犹存。只见他们在台上跳跃翻腾,轻松自如,直把个慈禧太后看得连声
说“好!”,双手拍个不停,台上的李莲英见了更是格外的卖力。忽的只见二人身子一错
,分开时手里已多了个横幅,上写十个大字:祝慈禧老佛爷万寿无疆。
  看着那黄灿的横幅,慈禧太后不由得心花怒放,激动得眼泪差点都流了出来。她早就
想让人称自己“老佛爷”了,但却一直没有人这么称呼,虽说她权势通天,但总不能厚著
脸皮让别人称自己“老佛爷”呀。这会看到李莲英把自己的心思说了出来,能不高兴吗?
只见她开口说道:“亏你想得周到!”
  一帮王公大臣们看到那横幅上的字,本已够惊奇的了,再一听慈禧太后的话,更是惊
讶。这“老佛爷”岂是随便用的?祖宗定下的规矩还要不要了?正在这时,忽听一人高声
说道:
  “恕臣斗胆,这‘老佛爷’三字请太后还是慎重考虑一下才好。”
  众人扭头一看,原来是恭亲王奕䜣,不由得打心眼里佩服!
  没等慈禧太后开口,李莲英便急着开口说了话:“这有什么考虑的,历朝先王在世,
都称之为老佛爷,现在皇上尚在年幼,奴才想太后她老人家理应是咱大清朝当之无愧的老
佛爷,王爷觉著有何不妥吗?”
  恭亲王一看李莲英竟如此大胆,怒喝道:“我在与太后说话,哪有你这奴才说话的地
方?当我退一边去。”
  俗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呢,恭亲王这么一说,慈禧太后岂肯善罢甘休,只见她不冷不
热地说道:“他说的话就是我所要说的,恭王爷,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太后,这奴才也太放肆了,应该好好教训一番,让他知道些规矩!”
  “怎么,恭王爷你的威风还没有耍够呀,当年小安子被你们给杀了,我没说什么,现
在又想动小李子是吗?告诉你,想动他没门!”说著慈禧太后居然两目怒视著恭王。
  “臣不敢,臣只是想请太后不要忘了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祖宗的规矩,慈禧太后一听这话就觉得刺耳,看着恭亲王那副不依不饶的样子,不由
得大喝道:“祖宗之法难道就是一成不变的吗?”
  “祖宗留下的规矩并非不可变,但要看什么事,利则变,不利则不可变。”
  慈禧太后冷笑两声,说道:“什么是利?什么是不利?我看现在就挺有利的!莲英!
传我口谕,从今日起,宫中人等皆称我为‘老佛爷’。我倒要看看,谁敢说半个不字!”
  一帮王公大臣听了,顿时目瞪口呆,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从此,“老佛爷”的称呼就
传开了。
  自上次演戏打出“老佛爷”的横幅,朝廷上下,便“老佛爷,老佛爷”地叫开了,慈
禧虽然为从此大权独揽、唯我独尊而表现出洋洋自得之意,但她心里明白有许多人是口服
心不服的。那位恭亲王奕䜣就是最突出的一个。
  前文说过,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恭亲王可真是有功之臣。没有他的全力支持,慈禧太
后怎能够垂帘听政,成为大清帝国第一人?因此同治帝继位不久,慈禧太后就对恭亲王奕
䜣倍加封爵,又是议政王,又是首席军机大臣,又食亲王双份俸禄。但俗话说的好:功高
震主,奕䜣权势的日益膨胀,又使得她不能不担心,因此在同治四年借着蔡寿祺的一份奏
折,免去了奕䜣的议政王头衔,只在军机行走后,又借贺寿慈一案,趁机训斥了一顿,恭
王不但权势大减,而且做事已格外谨慎小心。但他生性耿直,眼见不平的事,慈禧太后处
置不当的事,他仍是秉公说话,时常闹得慈禧很尴尬。尽管慈安太后已死,慈禧太后认为
拔去了眼中钉、肉中刺,可是恭亲王仍处在首席军机大臣的位置,常常对她横挑鼻子竖挑
眼,使得她事事不能尽随心意。因此内心总有要想整治整治这位恭亲王的意思。这一点李
莲英看得明明白白,只不过慈禧没有明言,他也不好挑破罢了。
  谁知“老佛爷”一波刚止,一波又起,围绕着慈安太后下葬,慈禧太后该不该行礼一
事,慈禧与恭亲王二人之间又发生了争执……
  
作者: keroro1215 (KK)   2014-10-09 13:03:00
太后叫老佛爷是慈禧先开始的喔?那还珠格格称乾隆妈妈老佛爷是乱演的喔~
作者: pshuang (中山先生忠实信徒-我爱萝)   2014-10-09 13:54:00
皇帝也尊称老佛爷ps. 清朝的
作者: jackjack0040 (小肥肥)   2014-10-09 18:26:00
精彩精彩精彩,紧张紧张紧张,刺激刺激刺激
作者: Lorenzia (爆走金鱼)   2014-10-09 18:46:00
慈禧没有婆婆,咸丰的生母在道光年间就死了顶多见过咸丰的养母、恭王生母康慈太后,但那也做不得准慈安本人的画像也都是小两把头,大拉翅是慈禧时代才流行
作者: barry630621 (难笑)   2014-11-10 04:2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