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相对论】简媜VS.李惠绵(四之四)逍遥游谈生死

楼主: fondness (迷走他日)   2017-08-28 13:17:28
https://reader.udn.com/reader/story/7048/2667259
2017/08/28 10:42:11 联合报 简媜、李惠绵
1.生死功课
●李惠绵
人,从出生的一刻就开始步向死亡。世间唯一公平的是“寿无金石固,贤圣莫能度”。如
何活着,如何从容面对死亡,才是最难的生死功课。
我常怀想两个名垂千古的文学家。一个是战国屈原,一个是汉代司马迁。屈原两度流放不
曾求死,怀忧岁月创作《楚辞》诗篇,安顿飘泊灵魂。最后却因不忍见国破家亡,自投汨
罗江,见证死去比活着更悲壮。李陵远征匈奴,兵败被俘,司马迁为其辩护而遭受宫刑,
含垢忍辱完成《史记》志业,见证活着比死去更尊严。简媜!如果妳是屈原,是否会求生
?如果妳是司马迁,是否会求死?
我二十四岁曾两度接受长达八小时的脊椎侧弯矫正手术,期间仅相隔半个月,在生死关口
徘徊。因小儿麻痺导致严重脊椎侧弯九十度以上(S型),准备研究所考试时,经常呼吸
困难胸腔疼痛。我暗自发愿,若考取硕士班,休学上手术台。也许是上天垂听我的愿念,
果然榜上有名。门诊时,我单刀直入问死生大事,医师说:“手术成功机率大约一半,如
果失败可能死亡或瘫痪,不开刀会影响寿命。”我虽高唱壮士一去兮必复还,立誓活着回
来完成学术未竟之志。但当我承受全身无法动弹之苦,忍受分分秒秒的锥心刺骨之痛,却
几番求死。在众多至亲师友陪同抗战的力量之下(张碧惠和妳,以及一○六室姊妹、荣誉
室友兄弟,皆是奥援的战将,至今铭刻心底)。经过一年复健,终于活了下来。三十余年
后的今天还能再借残躯,在讲台铿锵有力传道授业,在书斋孜孜矻矻著述论说,主要归功
医师巧夺天工的医术(矫正为五十度),更要庆幸当年关键的手术抉择。选修生死课题的
学分,真是千万艰难。
我并非战场上的常胜兵,潜意识对形残命运总是不能释怀,不免有轻生的意念与行动。进
入天命之年,以“一身形残,还愿而来”八个字为座右铭,不再动念。突然,年初有一场
奇异的梦境,不是拄杖行走,不是电动轮椅,而是回到童年的匍匐,我想去投海。路途绵
长蜿蜒,不见天日,两面是厚重石头堆砌的高墙,大小乱石满地,手足并进,崎岖难行。
半路巧遇指导教授曾师永义,欣然言道:“徒儿!这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四本书,带回去
阅读写论文。”我收下,不敢道出即将前往自沉。书籍放在布袋之内,置于腹部之下,一
手拖着,一手爬行。终于找到浩瀚大海,正要俯身投入之际,突然发现一本书不见了,非
常着急,心想这是老师向图书馆借的书,不可遗失。如同电影镜头转换,我爬行回到图书
馆门口,请托旁人:“我掉了一本书,没有力气再回去找,拜托帮帮我。”这时一个十岁
左右的小男孩,正在图书馆还书,馆员出来说:“小男孩找到妳的书了!”我握著小男孩
的双手,含泪频频致谢……。梦醒,泪湿衾枕。
妳倾听之后,与赵国瑞恩师的解梦不谋而合:“曾老师代表学术父亲,最后拉妳回来是学
术的力量,小男孩是传承的人。”妳曾提及只有两件事能让我“起死回生”,一是研究一
是学生。这场梦境似可印证!简媜!活着的功课,我已尽全力,没有遗憾,也没有缺憾了
。妳呢?
●简媜
惠绵,先回答妳的问题;有时只有死能战胜死,有时唯有生才能战胜死。《楚辞》已成,
屈原可去;《史记》未就,司马迁必须生。〈报任安书〉太史公自言︰“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读此言,开吾眼界、扩吾胸襟、养吾气节。人生在世,浊
骨凡胎数十载,有人拼长命百岁,有人夺千秋万世。屈原、太史公乃真英雄,死在自己钦
定的荣耀里。
我们谈了三周稍嫌沉重的话题,最后一周“生死”也轻松不起来。虽然我写了谈生老病死
的书,但妳比我有资格谈“生死”,我仍记得那场脊椎侧弯大手术,据医生描述,接妳的
神经像水电工接电线,如今回想仍觉得毛骨悚然。妳能活下来,是上天不让妳死。
人生有两处危险路段,一是二十岁左右,轻则抑郁成疾重则自我结束;一是五、六十岁之
间,身体崩坍或重症夺命,这阶段出事的大多是秀异、拚搏之人。这几年身边有几位优秀
朋友跨不过六十门槛,令我感到死荫幽谷已近。想起今年初春,我打电话给碧惠,竟听到
她在痛哭,她说同班同学冬青“快不行了”。我与碧惠即刻赶往医院。一进病房,看到两
眼红肿的碧惠正在为她按摩背部减其病苦,我也按摩她的脚,不能相信这双少女般肤质的
脚竟快要抵达终点。我对冬青学姊说︰“很荣幸认识妳……”她已发不出声音,但嘴边浮
出浅笑,辨其嘴形应是︰“我也很荣幸认识妳……”惠绵,我们离讲这句话的时间越来越
近了。碧惠说,那天之所以大哭,乃是想到将来也要与姊妹们诀别,不能承受悲念。唉!
如果躺着的是我,妳能平心静气对我说︰“很荣幸认识妳”吗?
台湾老了,五十岁以上有八百三十万人,扣去六十五岁以上三百一十二万,“老人候选人
”有五百一十八万,极为惊人。这群人是年金改革的“承担者”,我们这一代都在里面。
从现在往二十年后看,如果妳跟我一样预见台湾天空乌云密布的话(这是政商媒嘴之功,
他们成功地让社会撕裂),妳就知道无缘社会、下流老人、孤独死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
”,而我们只能认命。
通过年轻危险路段,能看着自己变老是生命给我们的恩赐。然而我观察,采自然工法让自
己老下去是不负责任的,面对老化的第一步不是去把头发染黑、雷射除斑,“老”跟人生
其他阶段一样必须事先规画、认真学习,老年也有“学测必考题”,若是不面对不规画不
安排,结局就是躺在病床上多管齐下,病房外上演争产风暴。年轻阶段,靠体力靠冲劲,
老,要靠智慧。老人版智慧宝典第一章开宗明义叫“舍”。先修这个字,修成了,其他章
节好念,修不过就等著看老天爷疼不疼你。
惠绵,妳我人生走到这一步“大势底定剩半条烂命”,只盼这身体还能再撑个十多年(这
不算多吧,抬头望天︰身心健康的十多年喔!),让我们把志业完成,倒光最后一滴灵思
,如果能在歇笔之年、行动自如之时,清理妥当之日离去,那真是“帝王级善终”、得到
神之吻一般“美好的死日”啊!
2.不必相送
●李惠绵
虽然我尚未年老,但近年来肌肉无力、神经疼痛,早已进入“小儿麻痺后症候群”的历程
。听说平均寿命是六十岁,得开始思考余年的安宁与照护了。
提起照护,不免要说一说往事。我们年轻时曾相约不婚比邻而居,两栋房子之间凿个宽门
,出入照应。不想,妳没告知,悄悄结婚了。当时颇为埋怨,今有自知之明,与我为邻肯
定灾难,感谢姚大哥拯救了妳!
生活点滴需要照料,只好开始聘雇外佣。早年担忧此事,有一次看复健科顺便问医生:“
我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请外佣?”医生面无表情:“等妳成为植物人。”这位医生缺乏“前
瞻”眼光,他没想到立法院会三读通过,自二○一四年六月起,持有重度残障手册者可直
接聘雇,我是受惠者之一。有一天我将无力照管外佣,该如何是好?创立伊甸基金会服务
残障团体的杏林子,遭受印佣殴打被推下床,次日因旧疾新伤猝然辞世。有人说:“天道
没有偏私,常帮助善良的人。”杏林子绝对是善人,何以致此?难怪司马迁沉痛质问:“
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当前或无近忧,却有远虑。我本无公教优惠存款,遭逢年金改革新政策,退休金恐怕无以
支撑生活费和外佣费。若有房子,未来才能考虑“以房养老”。二○一五年底,在政府大
力支持下,合库银行推出以房养老商品,只要年满六十五岁,信用纪录良好,即可房屋申
贷,每月稳定领取一笔费用,直到九十五岁。简媜!万一我活到九十六岁呢?活一天算一
天!我突然只想拥有小确幸。
十余年前,曾经邀妳和黄照美(《吃朋友》主厨)、魏可风(能量医学治疗师)相聚。我
们取出备妥的“预立安宁缓和医疗暨维生医疗抉择意愿书”,填写疾病末期选择不急救之
意愿(但愿安乐死也可以填写自愿书)。意愿书一定要由本人亲自书写,或由明文委托之
医疗委任代理人填写,而且需要两位见证人。那天只有妳未填写,妳说:要尊重姚同学。
后来忘记问下文了?
每次参加告别式之后,都会再次自我强调:拒绝一切仪式,千山独行,不必相送。我曾经
很喜欢徐志摩翻译、罗大佑编曲的〈歌〉:“当我死去的时候,亲爱,你别为我唱悲伤的
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须浓荫的柏树。”原是欣赏死亡的潇洒,如今钟情树葬。
因此,不要坟墓不要灵骨塔,要浓荫柏树要安插蔷薇。简媜!如果我先妳而去,千万千万
记得我的请托啊!
树葬,意谓回归大自然的怀抱,物化为一粒种子。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粒“种子”,
只是以不同形体变化更迭而已。生与死,如同圆上的每一个“点”,是开始,也是结束。
●简媜
哈哈(大笑中),其一,我们不会让妳活到九十六岁!其二,我就知道妳一定会提“见色
忘义、弃友闪婚”这一段!当年我提喜饼去妳的研究室,妳听完始末眼眶泛红,我以为妳
是为我高兴,原来是怨我毁诺呀!其实,这两回事并不冲突。将来,说不定比邻而居是“
在家独老”、“安养机构同老”之外的第三选择,有情谊基础的“仿家族共老照护方式”
应该让子女更轻松放心。只是城市居大不易,说不定将来会把老人都迁到离岛。我问姚同
学︰“如果有那么一天,你要去哪个岛?”他答︰“太平岛。”我要去澎湖,我说︰“如
果你坚持要去太平岛,那我们的婚姻就走不下去了。你跟马英九去好了!”唉!买房比邻
而居共老,谈何容易!题外一计,建商可考虑推出多屋合购、旧屋代售服务,圆老者“比
邻而居”之愿。题外又一言,公教年金改革、十八%归零,让目前七、八十岁以上老前辈
受伤最重,短少的金额约是聘雇外佣的钱。政府应依年龄层普查其现况与短少数额,从其
他方面予以补贴,譬如,拥有居家照护与长照的优先权。砍了他的果树,好歹给几个地瓜
。题外又一叹,不能把他们当作掠夺者来改革,而是当作国家有难共体时艰的长辈来感谢

我家姚同学与我是心智等高线相当的知己,我们知道彼此意愿,“葬我于一棵被狂风吹歪
的小树”乃是最佳归宿。我也很早就跟儿子谈生死课题,生命的内容我们能决定,但长短
不由我们做主。听闻太多困在照护病房缠着管子绑手绑脚一躺数年花费数百万的例子后,
我对末段路程唯一惊恐是怕“拖”。我告诉他,如果有一天必须为我的紧急状况做医疗选
择,“不要用一般人的想法为我做决定,因为你妈妈不是一般人。”不过平心而论,这是
困难的,因为每种病各有变化进程,不见得会出现清楚明白的“最佳时刻”让家人做选择
。而选择一旦做下去,家人要共同承担结果,再也没有比病榻边战火更能羞辱躺着的那个
人。爱,在此时此刻我的解释是︰我愿意为你吞下一切,我愿意在你生命最后,协助你成
全你所爱的人。
我想起另外一件事。姑丈病危时,我与表弟在病房外谈话;姑丈许了捐大体的大愿,但做
儿子的跨不过内心关卡非常痛苦,眼看要推翻父亲心愿。我告诉他,不能从自己的感受来
决定,要从父亲的大愿来决定,“如果爸爸值得我们为他勇敢,我们就必须为他勇敢。”
他非常了不起,立刻跨过内心障碍体会爸爸的心灵风景,圆满且圣洁。
我们四年级是苦命一代(我虽是五年级但养成方式与认同感属四年级)。生于战后婴儿潮
中段的我们,父母大多经历日据或抗日,自幼听闻他们的灾厄故事,变成同情父母且感恩
的一代,认为尽孝道是天经地义之事。这也使我们在快速翻转的社会里注定是奉养父母的
最后一代也是被子女弃养的第一代,如今AI人工智能势不可挡,我们更有机会成为由机器
人照护的第一代“白老鼠”。
有一天我问姚同学︰“如果我先走了,儿子远在天涯,你能接受由机器人照顾吗?”他答
︰“很好啊。”“为什么?”他说的理由非常具有说服力︰“情绪稳定。”我们还讨论医
疗床应该怎样设计才能让机器人帮病人换尿布时顺利“提领黄金条块”。我还幻想,万一
我想自我结束,对它下指令︰“拿枕头,放我脸上,用力压三分钟,洗澡换漂亮衣服。”
等到被发现时已气绝多时,大体也洗过了。
惠绵,人生有“五成”︰成长、成熟、成功、成就、成全;妳我都到了自我定义“成就”
内涵、继而“成全”年轻世代的年纪。固然大环境前景堪虑,我们这一代仍应传递勤奋与
奉献的圣火,努力像萤火虫发出微光,期盼社会有大放光明的一天。英雄旅程必有结束之
日,但愿旅程最后一段,举起手向人世告别时,我们的脸上含笑、身姿潇洒,且如妳我所
愿︰千山独行,不必相送。
作者: luciful3 (阿源)   2017-09-20 13:2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