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时代万华死尸,是他杀还是另有隐情?
虽然如今说到休闲娱乐,阅读小说已经不是不是常人首选,但喜欢阅读的人不分年纪也都
可以透过不同风格的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在小说阅读里,侦探和悬疑故事通常相当热门
,在台湾日本、欧美的翻译悬疑题材也受到读者的欢迎。
在最近台湾人越来越有自我本土意识时,许多过往台湾土地上的创作被发现与重新出版是
让人兴奋之事,小说《艋舺谋杀事件》就是其一。
《艋舺谋杀事件》故事叙述日本明治年间,台湾的特务巡查池中光,与报社记者花野艳雄
在万华区散步发发牢骚时,无意间在龙山寺的水池里发现尸体。而着手展开调查,而没想
到幕后牵动一连传日本、中国与台湾人之间的争议和事件。这是一部1898年,连在在台湾
报刊上的犯罪小说,也是目前台湾已知最早的犯罪作品,但作者却身份不明。
《艋舺谋杀事件》是什么小说:
日治时代,是在台湾影响台湾人一个重要时期,除了对于“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民主运
动的启蒙,也是台湾本土开始意识到自我对于国家主权和自治的向往。虽然在当时台湾被
清朝切割于日本统治殖民地是不可逆,当也成为一个魔幻的与思想碰撞的年代。老一辈人
常拿日治时代与国民政府治理时期做出比较,在两个时期也都有着残酷的统治事件,也许
是这些统治一点一滴的累积才让台湾人对于民主自由有所向往吧?
对于在1945年之后,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溃败,台湾小岛虽没明文、合约规于何国所
有,但可知的是由中国国民党政府来台管理,直到国共内战时国民的溃败才撤于台湾。
在这段时期台湾人从日本生活转换成中国生活模式,也从一夕间战败国成为战胜国的魔幻
,日治时代所有的资料与生活像是被某些人刻意抹去一般,直到台湾自身面临再一次的改
革与追忆,才发现台湾在日治时代留下的不是只有建筑房舍,而有着更深层的文化与文字
记载。
早在2000年时,许多学校台文所纷纷成立,许多台湾的研究人员就惊讶的发现,台湾战前
日治时代留下许多取于日本但内化成台湾风俗的通俗作品,1898年在《台湾新报》连载的
《艋舺谋杀事件》便是如此。《艋舺谋杀事件》故事叙述从日本来台想侦办出大案的巡查
池中光,在与报社友人花野艳雄在万华散步时,听到玩耍的台湾小孩大叫声,在龙山寺的
水池里发现一具身份不明的尸体,展开一系列对于死者的调查。
由于尸体浸泡多日,故无法辨别死者是谁?就连是中国、台湾还是日本人都无法确认,并
且调查也在他杀还是自杀的游移不定,这让案情陷入胶着。
随着巡查池中光与报社记者花野艳雄两人分头的调查,却发现案情牵扯到各式各样阶级与
国际的人,而尸体的身份和凶手的真相也即将呼之欲出。《艋舺谋杀事件》是研究者在台
找到最初一部的犯罪小说,也对台湾在80年代或90年代才出现犯罪或悬疑题材作品,简短
年间的创作史有所推翻。
《艋舺谋杀事件》分析与延伸:
《艋舺谋杀事件》最初是采用章回连载的形式,出现在1898年日本在台创办的《台湾新报
》上。《台湾新报》最初是1896由日本大阪警务部长-山下秀实,与首届日本台湾总督-
桦山资纪在台创立的报纸,发行时间相当不固定,又不在地化,故销售量极差。《艋舺谋
杀事件》开始连载日是1898年,是用那年代标准的日文书写,固可知《台湾新报》当时并
不是给台湾民众看得报纸,目标客群可能是来到台湾想了解殖民地的日本人。
有趣的是《艋舺谋杀事件》的作者-三本(さんぽん),只凭目前的资料很难知道他是什
么人,只知道他书写文体是明治时期的标准日语用法,可以了解是在日受过教育之人。
这个小说书写的开端,是作者三本因为报纸刊登艋舺水池的浮尸案件,没有破案,而尝试
写作来将案件推理变成一部犯罪故事。作者除了熟悉各种当时日治时代警府的程序外,也
对于一些台、日、中三地的人事物关系有所理解,并且透过像是说书的手法,来增添连载
的趣味。
对于三本(さんぽん)到底是什么人?其实目前无从得知,根据该小说审定人,台史所独
立研究者-陈力航表示:该作者很有可能是当时日本总督府的官员,或是亲日的民间人士
,地位可能是警察或律师等对文字和刑案有敏感度的人。
但在连载《艋舺谋杀事件》期间,其实三本不算是很严谨的作家,在书中附录业就有指出
三本前后多次角色名称误用、日期与数量失误、和赘字等,但有趣的是三本将当时台湾话
的说法与音调,也写进小说内,意外有种亲切感。
但毕竟《艋舺谋杀事件》连载的是在日本政府相关的报章杂志《台湾新报》上,里面可以
很明显地看见日本作为殖民者的傲慢感。整体而言只要出现日本人与汉人或台湾人的对话
,都有明显的下对上,并且使用像是土人、土匪等字样,可以看出阶级差异。再来是在东
方当年男尊女卑的思想表露无遗,会对如今时代男女平权的进步得有感,里面有许多对于
女性做为男性附属品与陪伴男人性欢愉的描述的普遍,可以说台湾从过去的时代走向今,
有些事情远比如今的日本走得更远。
《艋舺谋杀事件》值得一看吗:
如果是台湾悬疑或侦探故事的爱好者,可能都会对这本《艋舺谋杀事件》有点兴趣,主要
还是因为它很有可能是台湾最早出现的犯罪小说,虽然这个立场也是有所讨论。一些人对
于《艋舺谋杀事件》是否能作为台湾小说作品有所疑虑,毕竟《艋舺谋杀事件》是用日文
书写,而且创作者不详,还是在敏感的日治时期的作品,故是否纳入“台湾”作品,对于
这点也是值得讨论,但如是以作品发表地点来说,无疑是只有在台湾本地当年的《台湾新
报》连载。
回到《艋舺谋杀事件》故事本身,有意思的是虽然小说写于1898年,整体阅读下来就像是
在看台湾乡土剧、或是琼瑶风格的狗血男女情,这点让我觉得很有趣,甚至里面有些当时
的男女思维,甚至凶手的想法都有让人忍不住想吐槽。
但我想这就是一种当时代19世纪末于20世纪初的日本社会价值观在现代人看来的不理解和
能够了解一些作品的观点,例如原来日本人爱在作品里说教,从这个时代、甚至更久以前
都抱着教化众生的态度,呈现作者的创作中,这点倒挺有意思的。
严格来说《艋舺谋杀事件》不太像是侦探或悬疑读者熟悉的本格派,如说本格派是让读者
随着故事的进展,与角色掌握同样的物证、人证,透过有限的证据证言去推理。三本的创
作是有这种味道,但并非让读者享受推理的乐趣,更多时候是在呈现他所见或推断的事件
。
如同上述所论,这篇当时就带着日治时代日本人来台“教化”的层级感,虽然《艋舺谋杀
事件》的目标族群是在台日人,但我认为作者三本在书中给人的感觉,反而更强调和需要
其它日本人认同他的日本人教化台湾的观点。这种感觉贯彻整部故事。
故我认为以现在人接触相当多故事文本来说,《艋舺谋杀事件》单纯从故事架构可能恋情
狗血、土味十足、且又有各种政治不正确,称不上是精采值得一读再读的故事。但从时代
中来看《艋舺谋杀事件》这部小说的连载和叙述日本人,看待谈湾人的地位阶级、统治、
刻板印象,在台湾史学中有相当有趣。虽然小说的故事是虚构且加杂不少创作者的私货,
但也可以看出普遍在日治时代一些台湾社会的缩影,这无疑让人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