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对我的十个启发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3-11-29 17:54:17
《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我的读后心得和十个启发
关于生命中的不安,如何面对、如何抉择、如何妥协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zen-mortocycle/
在 2023 年 9 月的“走在阅读路上”线下读书会,我跟 Jacky 和 Jun 带大家讨论了《
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这本书,若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收听 Podcast “下一本读什么
EP.308”的读书会对谈。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读书笔记摘录,属于我的个人观点,如果想
听到其他主持人和现场听众的讨论,欢迎搭配 Podcast 阅听。
EP.308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o9v5pht0jvi01w58jmb7202/platforms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的作者是美国哲学家及作家罗伯.波西格(Robert M. Pirsig
),192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早慧的他 15 岁即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生物化学,他
对科学很感兴趣,却对科学方法产生质疑,为此饱受抑郁症的折磨而遭到退学。18岁时,
波西格随美军驻扎韩国,在那里的所见所闻让他对东方哲学萌生兴趣。退伍后,回到明尼
苏达大学,取得哲学学士与新闻学硕士学位,期间曾赴印度贝拿勒斯印度大学修读东方哲
学。
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他苦于西方与东方、科学与艺术、物质与精神这种二元对立性带来
的冲突与矛盾,他试图寻求整合之道,发展出“质素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Quality)。但因理论不受学院认可,以及个人内在的冲突,让他走向精神崩溃。被医生
诊断为精神分裂后,在精神病院住了三年,承受过 28 次电击的痉挛疗法。
出院后,波西格转而寻求以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他的理论。波西格写信给 122 家出版商
,说他打算写一本关于心灵与科技之间鸿沟的书,只获得了一家出版社的回应。一个月后
,他与长子克理斯展开为期 17 日的摩托车之旅,在这段旅程里,他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
,回溯过往与研究,最后才终于完成这本书。
1. 书中的三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由一个男人带着他年轻的儿子和两个朋友(一对已婚夫妇)横越全国的叙事
故事。这个生动的游记是这部小说读起来最轻松愉快的地方。
第二条主线则拥有一种神祕感,因为这个男人在努力回忆的,逐渐揭露他踏上这趟旅程的
目的是为了逃避他的过去(被他称为斐卓斯的恶鬼),但也是试图回忆起他的过去,是这
个男人充满矛盾跟冲突的想法。
第三条主线是透过叙述者与自己的对话,谈所谓的“质素的形而上学”,因为他基本上认
为“质素”在某种程度上是宇宙的基本现实。
在这本书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和心理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叙事线。一开始,父亲和儿子的关
系有点生疏,甚至有一种隔阂。但透过一同参与的摩托车之旅,他们有机会更接近彼此。
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误解、失望,以及对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或“
好儿子”的挣扎。然而,这趟旅程让他们有机会重新评价和理解彼此,进而改善他们的关
系。父亲也透过这个过程重新评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这不仅影响到他与儿子的关系
,也让他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三条有实、有虚的线彼此交织在一起,随着故事进行到尾声,愈来愈多的谜团会被揭开

2. 感性与理性的差异
书中带我们深入探讨“古典式”和“浪漫式”这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
想像一下,你有一张电路图或者一部机械引擎在你面前,你会怎么看它?
有些人会深入挖掘那些线条和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我们称这种人为“古典式”的。另一
方面,有些人只看到表面,比如引擎就是引擎,他们更注重感觉和直觉,这就是“浪漫式
”。
古典式理解主要以基调来看待世界;浪漫式理解主要以外观来看待世界。
对方如果是古典式理解的人,一看到同一份蓝图或电路图,或者读到相同的描述,他可能
会看一看,然后看得着迷,因为他能看透线条、图形、符号,能看见表面下的基调多么丰
富。这就很像我们常说的“理性”的人。
对方如果是浪漫式理解的人,一看见引擎、机械素描,或电路图,八成看不出多大的兴趣
。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是,他只看得见事物的表面:枯燥而复杂的专有名词、线条、数字一
长串,索然无味。这就很像我们常说的“感性”的人。
3. 两种不同世界观看待同一件事时
书中提到两个人对于重机“填隙片”的不同观点。
原文:“我对填隙片的观点出自智识、理性、大脑,只重视填隙片的科学特性;约翰则以
立即、直觉的角度去看待填隙片,随兴以对。我偏重“基调”(underlying form),他
则偏重直接的“外观”(BMW 重机是一辆好车)。我看见的是填隙片的意义,他看见的是
填隙片的本身。我归纳出的差别就在这里。以修理把手的例子而言,只知填隙片表象的人
难免情绪低落。漂漂亮亮的一辆精密机械,怎么能用旧垃圾裁下的一片铝来修理?”
书中给出一段结论,非常有意思:“人之所以看不见东西,有时是因为东西太大。我和他
观看同样一个东西,见到同一件物品,谈论著同一件事,思考着同一道问题,只不过他观
看、见到、讨论、思考时,置身于截然不同的次元。”
书中主张,理性和感性不应该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理性给我们提供了
一个框架和方法,而感性则让我们看到其中的美和价值。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
整的人类经验。
4. 骑乘重机跟开车的差异
书中的叙事者提到,骑乘“重机”跟“开车”在旅行上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是开车,人总是被包在密室里,而且由于习以为常,坐在车里的人有所不知的是,透
过车窗见到的事物充其量只是电视节目,人成了被动观察者,沿途景观一格格飘过眼前,
不觉得无聊才怪。
骑乘摩托车度假时,景观的框架消失了,人能彻底沉浸在美景当中,等于是进入节目的场
景,再也不只是观众,参与感破表。脚下五英寸是咻然而过的水泥路面,是真切的物体,
是人能走在上面的东西,虽然模糊,定睛注视也看不清楚,人却能随时停下车来踩踏碰触
,整片天地、整个经验绝对无法和当下的意识脱钩。
一种是旁观者的角度,一种则是参与者的角度。
叙事者和另外一名旅伴希薇亚一起瞭望草原的时候,心中感叹道:“这奥妙,我以前常向
其他人提起,现在已经放弃了。这种奥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他事物完全不存在;人之
所以能察觉这种奥妙,是因为其他事物缺席。希薇亚久居城市,有时似乎被生活上的单调
、无聊压得情绪低落,我认为她沉浸在无垠的草地与清风中,或许能见到只在饱受单调无
聊时才会产生的奥妙。奥妙确实在,只是我无法以言语说明它。”
我们总是害怕单调和无聊的滋味,却忽略了有些美好和奥妙必须在这种情境下才能收获。
5. 所谓的质素到底是什么?
书中的关键字“质素”,英文原文是“Quality”,在我们现在看来比较习惯翻成“品质
”。但是这本书所谈的“Quality”,其含义又比描述产品特性的品质来得更深、更广,
更接近于探究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的程度。所以我认为翻译成“质素”的确是比较传神,
也比较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质素在书中的定义和重要性是什么?
质素不是一个简单可以量化或定义的东西。它更像是一种我们都能感受但难以言传的状态
或质地。像是当你吃到一道美味的料理或听到一首好歌,你就会觉得这就是“质素”。这
个观念在书里不仅用于修理机车,它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自己心灵的对话,甚
至是我们对生活的总体态度。
将质素视为“事物的基本性质”或“事物应有的特性”。书中透过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索
质素:一个是“古典质素”,关注事物的形式和功能,比如一辆机车是如何组成的,它的
各个部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另一个是“浪漫质素”,更注重主观经验和感觉,比如骑机
车时的自由和快乐。
书中甚至涉及到了哲学和修辞学,提出质素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也是
所有文化和价值观的基础。波西格认为,质素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根本,也是我们做出道
德和美学判断的基础。
质素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是什么?
质素实际上就像是生活中的隐形座标,它影响我们每一个小决定。比如说,你选择哪家咖
啡店,可能就是基于你对他们咖啡“质素”的评价。在工作场合,你会因为质素的追求而
更专注、更负责任。即便在选择朋友或恋人时,我们也会根据对方质素的感受来做决定。
简而言之,质素是一个无所不在但又常被忽略的因素,它悄悄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
质素也影响到我们如何选择朋友、伴侣,以及与他们互动的方式。一个“质素好”的人际
关系通常更健康、更持久。了解和追求更高的质素能促使我们自我成长,不论是技能、知
识还是人格。简单来说,质素是影响我们日常生活每一个面向的潜在因素。对质素有更深
刻的理解和评价,等于是提升了生活的整体水平。
6. 质素和关心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启发的一个观念:“关心”和“质素”是同一事物的内外两个层面。
书中提到在一间修车行发生的故事:“他们坐下来执行任务,竟然以黑猩猩的身手搞砸正
事,完全事不干己。我看不透原因何在。我尽量回想那间修车行,那个梦魇般的地方,尽
量回忆可能的原因。 收音机是一条线索。边做事边听收音机,脑力无法全开。也许修车
工认为,修车只不过是玩一玩扳手罢了,用不着认真思考,边听收音机边把玩扳手,感觉
舒服多了。 另一条线索在于他们动作的速度。他们急着乱来一通,没看清楚就乱拆乱敲
。不停下来思考,赚钱比较快;反之则比较耗时,结果也比较差。 然而,最大的线索似
乎在修车工的表情。他们的表情难以解释,敦厚、友善、亲和──但不够投入。他们就像
观局者。”
书中的主要叙事者批评道:“与科技共存,却想和科技画清界限。更适切的说法是,他们
和科技有所交集,但他们把自身放在科技之外,毫无瓜葛,沾不上边。他们是投入其中没
错,却没有投入到关心的程度。”
一个在工作时能看到并感受到质素的人,必然是一个关心的人。一个关心他所看到和做到
的事物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某种质素特性的人。如同书中写道:“当你想要加快某件事
的进度,那意味着你不再关心它,而想要快点进行其他事情。”要追求好的质素,关心绝
对不能少。
7. 旅行过程胜过抵达终点
“旅行过程胜过抵达终点。”书中这段话一直在我脑海萦绕不去。我们一直在旅行,如今
终点快到了。以我而言,每当我完成这种短程目标,会陷入忧郁一段时日,然后不得不重
新设定座标,朝下一个目标前进。
书中还有一段话是:“爬山应该愈省力愈好,应该摒除欲望,速度应该量力而为。如果你
变得心浮气躁,就加快脚步。如果你变得上气不接下气,就放慢脚步。登山时应该在心浮
气躁和精疲力竭之间力求平衡。”这也让我回想起以前爬山的时候,为了急着登顶,反而
把自己搞得上气不接下气的狼狈样。
书中另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当你不再想着终点的时候,每一步都不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
,每一步的本身都是一场独特的事件。这一片叶子的边缘不规则。这一颗岩石看起来松了
。从这一个地方虽然比较接近山头,却比较看不见雪。这些全是登山人应该注意的事物。
只为了未来的目标而活是肤浅的行为。能维持生命的是山腰,而不是山顶。山腰才是万物
生长的地方。”
8. 能带来内心宁静的才是好科技
书中指出:“内心宁静完全不是科技的表面工夫,而是科技的全部。能产生心平气和的才
是佳作,而破坏心平气和的是劣质。”
“产品规格、测量仪器、品质管制、最后检测,这些全是达成目标的手段,目标是让工作
者获得内心宁静。最终的真正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工作者心平气和,原因是心平气和是
体会质素的先决条件──这份“质素”凌驾于浪漫质素和古典质素之上,能团结两者,必
须与工作同行。”
“内心的平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引发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会促成
正确的行为,而正确的行为会产生作品,这些作品将成为其他人可以看到的物质反映,展
示其核心之处的宁静。”
这也让我反思到,我们现在采用的科技产品,像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哪些能带给
我们内心宁静呢?更进一步延伸,这些产品里面安装的软件和 App,哪些能带给我们内心
宁静呢?
或者我们的遭遇正好完全相反?这些科技产品,会不会有很多都在一直促使我们心神不宁
、狂喜狂悲?那么这些产品,是好的科技产品,还是坏的科技产品呢?透过这个原则来判
断,我们就很容易做到数位断舍离,跟那些坏的科技产品道别离。
9. 气魄就是充满质素
充满“气魄”(Gumption)的人不会意志消沉,不会枯坐着苦思。他会站在自觉列车的最
前面,眼观铁轨前方的状况,问题来到眼前时迎面解决。这才是气魄。希腊人称之为
enthousiasmos,后来演变成英文的“热中/热忱”(enthusiasm),字面上的意思是充满
上帝,或充满质素。
书中打趣地说:“如果你想修理摩托车,第一件工具、也是最重要的一件工具是满腔气魄
。如果缺少这件工具,你干脆把其他工具收起来,因为工具再多也没用。”
“气魄是推动整个修车过程的心灵汽油。缺乏气魄,摩托车绝对无法修好。但是,如果你
具有气魄,也懂得如何保住气魄,天塌下来也无法拦阻你修好摩托车。摩托车迟早有修好
的一天。因此,必须随时监控、抢先保存的就是气魄。”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常见的名词“恒毅力”(Grit),其字面意思是:“心理学中一种正向
的特质,是追求长期目标的热情与毅力,为了达成特定目标的强大动机。”它不只是恒心
加上毅力的综合体,背后更隐含着一层面对困难却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认为跟气魄有很高
的相似度。
书中还有这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世上没有一个修车师傅不会偶尔失手。你和修车师傅的
主要差别在于,他们失手时,你不会听见──你只会乖乖结帐,后续的修理费也一样乖乖
照付。你自己失手时,至少你能获得机会教育。”
10. 哲学在书中的象征意义
哲学不仅是一个主题,也是一个引导读者思考“品质”和“生活哲学”的工具。作者强调
“当下”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要全心全意地投入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无论是维修摩托车
还是与人互动。这本书以哲学为背景,挑战我们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被忽视或误解的价值
和意义。它鼓励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繁琐和困难所困,而是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想画一幅十全十美的画吗?很简单。先让自己变得十全十
美,然后随心去画,就能画得十全十美。所有名家都是这样挥毫的。无论是作画或修车,
都和你的本身无法分离。”就像巴菲特的合伙人 Charles Munger 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
“要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拥有。”
更有趣的是,从书中大量讲解修理摩托车的事情看来,你正在修理的摩托车,其实是一辆
名为“你自己”的车子。外表看来,摆在“那边”的摩托车和表面上站在“这里”的人不
是分离两地的东西,而是一同朝向质素成长、一同从质素堕落的个体。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观念“我们不是在塑造作品,而是作品在塑造我们”。法国哲学家
Michel de Montaigne 曾说:“并不是我在塑造我的作品,而是我的作品在塑造我。一本
书与作者是合而为一的,与自我密切相关,也是整体生活的一部份。”他还说:“任何人
都能从我的书中认识我,也能从我身上认识我的书。”从来就没有人能完全摆脱自己的作
品。
机车维修在这本书里不仅是一个实际的活动,也是一个生活哲学的比喻。当我们面对一台
坏掉的摩托车时,我们有两种选择:要么绕过它,要么去修理它。这很像我们在生活中遇
到问题和困难时的抉择。修理摩托车需要耐心、专注和对于“质素”的追求,这些都是我
们在解决生活问题时也需要的素质。通过维修摩托车的过程,作者实际上是在教我们如何
“修缮”自己的生活和心灵。
“好或坏,斐卓斯,我们需要请任何人来指引吗?”
作者: hedgehogs (刺猬)   2023-11-30 00:52:00
看标题想说:他是买了哈特佛吗?
作者: hoho8 (hoho)   2023-11-30 02:59:00
楼上 XD
作者: skyhawkptt (skyhawk)   2023-11-30 03:28:00
谢谢导读推荐,列入待购书单...
作者: richardplch (小路)   2023-11-30 08:48:00
旧版翻做《万里任禅游》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3-11-30 12:48:00
旧版书名好有意境!!
作者: giselaa (拉拉拉)   2023-11-30 13:38:00
推 这本很引人入胜但我看不太懂看了这篇导读觉得清楚不少
作者: loewe (Feline)   2023-11-30 21:56:00
推1楼
作者: Rogozov (哥发的不是冗是寂寞)   2023-12-06 00:13:00
看到哈特佛笑出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