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二战迷以及葛拉威尔的粉丝
看到二者的结合是一种令我无比兴奋的事情
果然葛拉威尔的文笔令我欲罢不能
一口气直接站着在书局看完这本书
书中主要以两位美国陆军航空队(后来的美国空军)将领做对比
汉赛尔将军:轰炸机黑手党的一员,精准轰炸的拥护者,以他为代表的军官认为
以二战的科技,借助诺顿瞄准器,以重轰炸机坚实的装甲与自卫火力
他们可以精确的打击军事目标,加快对手的败亡
而尽可能减低平民的伤亡,这也符合此派美国将领所拥护的人道主义
天平的另一端是李梅将军,他将B-29变成日本人口中的地狱火鸟
组织了东京大轰炸等行动,在烧夷弹的轰炸下,日本的大型与中型城市几乎化为焦土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汉赛尔将军的想法是更为人所接受的
然而在当时的欧陆战场,事情的发展却不尽如意
从麦田出版的飞堡战记(作者为当时的轰炸机导航员)可以知道
白日在没有战斗机护卫的轰炸机群组编队在轰炸纳粹德国时承受惨重的伤亡
如同《失控的轰炸》所述:超过25%的伤亡
汉赛尔将军努力的要维持他的信念,这信念也极度令人尊敬,在卫星等技术的进步后
各种精灵飞弹就是承袭这种理念(精确打击军事目标,避免波及平民)
然而当时二战的科技却无法让他达成理想。
葛拉威尔的书中描述诺顿瞄准器在实际运用时由于是在高空操作,
机件可能发生问题,瞄准器内的油管可能会因低温而冻结
同时轰炸时,天气,地面砲火与敌机的攻击也常会让轰炸手失去准头
导致轰炸成效不彰,而且轰炸机自身的防护火力没有想像中的能压制敌人战斗机
导致整个机队损失惨重。
轰炸机对后来损失减少,很大因素要归因于护卫航程长的P51战斗机加入护航
替轰炸机抵挡了德国战斗机的进攻(之前英国空军的喷火式航程不足以全程护卫轰炸机)
于是天秤慢慢从崇尚精准轰炸的汉赛尔将军慢慢的倾向务实解决问题的李梅将军。
当战场从欧洲转回到太平洋
一开始汉赛尔将军依然以他的理念进行日间精准轰炸
然而和欧洲战场一样,B-29的收效甚微
除了瞄准器的问题外,日本上空的气流比欧洲更不稳定,也让精准轰炸更难执行
在几次失败的尝试后,汉赛尔将军被撤换,由李梅将军接替。
李梅将军一开始也先尝试了汉赛尔将军的方式,但同样收效甚微
这证明了轰炸失败不是管理者的问题,而是有其他的要素(如天候)阻碍
于是属于务实派的李梅将军决定抛弃之前的做法
改由夜间低空进入日本领空,以燃烧弹进行攻击
由于当时日本房子多为木造,所以可以更全面的打击主要目标,然而也会波及无辜的平民
书中也表示,李梅的思维是:为了避免更多的损伤,必须更快更狠的打击敌人
让战争早日结束,这样才能挽救更多的人。
因此在夜间的燃烧弹攻击成功后,日本的各大城市都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但是,B-29的强力轰炸,以及原子弹,的确避免了登陆日本的可能承受的重大伤亡
(当时日本帝国已经决定要进行一亿人民玉碎,除了已知的神风特攻队外
甚至连女高中生都被分配锥子,然后教导她刺向敌军的腹部)
葛拉威尔的结论是:李梅赢得了战役,但坚信理念的汉赛尔将军赢得了战争
因为日后的战争潮流的确是朝他的理念前进。
但可惜的是,可能受限于篇幅
作者没有更明确的讲述李梅当时遇到的状况与他更多的作为
李梅越过上级,直接把轰炸的城市由6个增加到67个是事实
但当B-29后来要发动轰炸前,李梅会要求先空投传单,告知平民即将攻击的城市
尽可能让人民先行避难。
而且当时欧洲战场已经结束,美国民心已经慢慢开始厌战
李梅势必得拿出不同于前任的策略来快速的击倒敌人
而且不同于容克贵族(以普鲁士为代表的德意志贵族)
当时日本的武士被教育要为天皇牺牲奉献,驾驶飞机朝美军船舰撞上去
光是冲绳岛战役,这样的攻击就让美军水手有五千人的伤亡
加上之前日军对战俘的恶劣行为(例如巴丹死亡行军)
以及在先前的岛屿争夺战中日军宁愿战至最后一人也不愿意投降的行为(被称为"玉碎")
势必让美军将领想要寻求更快速结束战争的方法以减少伤亡
(相比之下,当时西欧的德军,扣除纳粹亲卫队外,其实还是保有较理性的行为
举例而言,在市场花园行动中面对被德军围困在安恒的英军伞兵
德军甚至大方到允许英军医护兵经过他们阵地把伤者送回去)
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成是理想和现实的拔河
当你的理念(人道的精确轰炸)遭遇挑战
你会坚持你的理念,还是选择务实的做法
这是我看这本书感触最深的地方
作者用耶稣遭遇撒旦的试探来比喻
的确是非常的巧妙
这本书不单只是一本二战的空战史
他也描述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以及背后的心理学要素
掩卷之余,不禁感概
在理念与现实之间,什么时候坚持才是正确的呢?
葛拉威尔不愧是叙事与观察的大师
将二战史与人性做了一个很深层的探讨
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