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性中的社会想像》—公共领域与世俗性
致谢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3860
韦伯对现代社会的透视在于“祛魅(Disenchantment)”的发生进而理性化,而这种将过
去超验性的神祇、宗教特性除去,即是世俗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在现世中再也没有最终
神圣权威作为秩序的确保,却是由人与人之间作为主体的同意以成自我统治的基础,而这
正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
无论看向何处,我们经常是以“后见之明”在思考的,对于过往历史的观看也不例外。虽
然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醒目地了解到现存的秩序仅不过是各种可能性之一,如同历史
中的人类无法以“个体”的方式去想像现在的存在方式,相对地我们也难以“群体中之一
”的方式去想像过往的存在方式。实际上,我们作为一个“主体(agent)”是相当晚近
的现象,最接近我们的当然是人民主权的发生之时,也就是18世纪末的两场革命,但往前
追溯当然是会到达启蒙时期,更深远则是文艺复兴,循流而上当然是无穷无尽,所以任何
一种划界都必然有所遗漏,然而我们仅需了解我们所存在的现下包括“己身”都并非理所
当然。
“…我们最初的自我理解深深地镶嵌于社会之中。我们的根本认同乃是作为父亲、儿子等
等,是这个宗族的一员。只有到了后来,我们才会先把自己想成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柏
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是种阶序社会,希腊时代的公民德行在于投身于公共生活,参与政治成
为实践公民德行的方式,但是在经过商业主义洗礼的资本主义现代中,人们之间相互往来
并非与人生中的“至善”有所关联,却仅为满足自身基本生存所必需而已。而这些生存,
或说人的群聚以形成政治社会,最原初的目的即为“安全”,换句话说:秩序。
“...现在,安全与繁荣这两个主要目的,乃是组织化社会的首要目标,而组织化社会本
身可以被视为是社会构成成员所进行的有利交换的本质之一。理想的社会秩序,是一种我
们的目的能够完全相合,而每个人在达成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能帮助他人的秩序。”作者的
社会学分析同样地能对应到政治哲学上的契约论肇始者霍布斯所提出的政治契约,亦即霍
布斯对于战争的失序状态恐惧,进而形塑出主权者利维坦以收拢恐惧,进而形成一秩序社
会以获取安全,以避免暴死的野蛮。
在这本著作中多次提出以三大主轴作为社会分析的基础—即经济、公共领域、人民主权,
但在其中也有所增添如流行场域等其余元素,故此分类本即非严,故于此拟以公共领域为
焦。根据作者的分析,“不管是为了什么目的,或许是祭仪、戏剧欣赏、交谈,或许是重
大事件的庆典,只要人们一同参与一个共同的聚焦行动(common act of focus),共同
空间便出现了。他们的焦点是共同的,而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汇聚在一起,因为这个焦点正
构成了他们的共同理解,即他们一起关切共同对象或目的,而不是每个人只是正好个别地
关心相同的事情。在这样的意义上,“人类的意见”(opinion of mankind)其实只是一
个汇聚的整体,而公共意见则必须借由一系列的共同行动来产生。”而这种空间即为“论
题共同空间”(topical common space),然而公共领域是更广大的,是各种论题共同空
间的交织,借由当代印刷资本主义(print capitalism)所创造共时性的缘故,将原先无
意义与因果的事件进行串接进而形成了一个“后设论题的空间”(metatopical space)
。
而这种空间与例如古希腊的辩论是有所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在机关之外所进行的讨论系以
机关的行动作为目的,且并未区分公私领域进而使得讨论者与行动者乃属同一,相对的,
现代社会中的论辩则是独立于统治机关而独存,且形成如前所述的后设论题空间。
公共领域的图像在作者的分析中即为于此“直接社会(the direct-access society)”
中,不同于过往封建式在例如佃农与地主、地主与领主、领主与国王间的阶序关系呈垂直
式的社会结构,现代社会是以共享的认同:国家,作为中心,并在所有平等(规范意义上
)个人之间连结而成整个社会型态。“旧体制...臣民之所以能够聚合在一个秩序里,乃
是因为这个秩序透过他的顶峰(国王的人身)密合在一起,而透过他,这个秩序便与更高
的时间以及事务的秩序产生连结。现代平列社会的原则是极端不同的 我们每个人与中心
都是等距的 ; 我们与整体是直接的。这种特性描绘了我们可称之为 “直接模式的社会”
。我们从个人化连结的阶序秩序转变为非关个人的平等秩序;从垂直的中介世界转变为平
列的直接社会。”
如同先前所提到的祛魅所伴随的世俗化过程,并不仅是个人脱离于最终神圣权威保证而已
,在时间范畴上也产生了另一种递移,“‘世俗’的原本意义乃是‘与当下有关’(of t
he age),也就是说,与凡俗的时间(profane time)有关。它比较接近前文所提及的在
现世/精神(temporal/spiritual)对反中的‘现世’。...从某种角度看来,现代的世俗
化可以看作是对更高时间的拒斥,从而认为时间是纯然世俗的。现在的事件只存在于这个
时间向度,而在这个时间向度里,它们与其他类似的事件有着或大或小的时间距离,也有
著因果上的关系。现代的同时性(simultaneity)概念出现了,在这样的概念里,在因果
或意义上毫不相关的事件被连结在一起,原因仅仅在于他们是在这种单一的凡俗时间列的
相同时点上发生的。现代文学、新闻媒体以及社会科学都使得我们习于以垂直的时间纵片
来思考社会,将各种相关与不相关的事件聚合在一起。”但是这却不代表着超验性存在完
全消失在现代社会之中,却只是代表着这些神圣权威仅系不再为处于世俗之外、之上的另
一种时间向度而已,而可能是以个人认同中的成分甚至核心而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