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反智》找回人类最重要的批判思考能力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2-01-18 14:48:33
《反智》读后心得:找回人类最重要的批判思考能力
不愿说理的人是偏执,不会说理的人是愚蠢,不敢说理的人是奴隶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irrational-ape/
“谎言用飞的,真相在后面蹒跚而行”,爱尔兰讽刺作家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早
在 1710 年写下这段话:“所以等到人们终于醒悟过来,一切都太迟了;笑话已经结束,
故事掌握了影响力。”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受到谎言、宣传和煽情的捏造所影响?人们该
如何分辨什么可靠、什么可疑?
这本书在说什么?
《反智》的作者古伦姆斯(David Robert Grimes)是爱尔兰物理学家和癌症研究人员,
在研究之外他也是一位知名的科学作家,致力于消除大众对科学和医学的误解。
他想透过这本书说明“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重要,他强调“如果一个人缺乏了理性的思考
,那就如同一只不理性的猿”。在书中,他大量引用了当代知名的事件、近代历史故事,
来让我们了解人们常见的推理谬误、逻辑缺陷、对统计数字的迷思,以及对偏见和阴谋论
的莫名热爱。
作者善用他平时累积的科普文章功力,用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与案例,但我们认清自己
“不理性”的原始大脑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识破别人
似是而非的论述,看出到底是谁在胡说八道,进一步建立起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
这本书背面的题词下得很好:“理性并非本能,理智需要锻炼。”接下来我们先看三个本
能的谬误,再来学习该如何锻炼理智的思考。
1.网络暴民现象
你对“网络暴民”这个名词一定不陌生,例如最近我们常会听到那个谁谁谁又被“出征”
了。人类常有一种逻辑谬误,就是从两个否定前提,去推理出一个肯定的结论,称为“否
定前提推得肯定结论”。
就像是一个自我膨胀的音乐评论家,他会这么推论:“我不听那个音乐! → 品味好的人
不听那个音乐! → 因此我的品味很好。”仔细思考这个粗糙的逻辑,你会发现这位评论
家根本没有证明他的结论,他只是把两个毫不相干的否定前提连结在一起,然后得到一个
也不相干的结论。
网络暴民大队的“出征”就是这个谬误的翻版,他们愈是强烈斥责对方被公认的罪行(即
使那个罪行很小),自己就愈是有道德。作者补充道:“某些人似乎有一种根深柢固的假
设,认为攻击他人已知的道德错误,可以抬高自己的道德地位。”好像把对方骂得愈难听
,自己就显得愈高尚。
这也让我想起最近十分热门的讽刺电影《千万别抬头》,当剧中珍妮佛劳伦斯(
Jennifer Lawrence)饰演的科学家在访谈节目上,因为受不了主持人不顾科学事实的戏
谑,当众发怒警告世人:“陨石真的要掉下来啦!”反而引起了网络暴民的挞伐,纷纷针
对这个发怒的片段酸言酸语,不但恶劣地改图调侃,还扭曲她发言的动机。这就是典型的
“对人不对事”。
书中的案例显示,这种出征造成的后果,往往对当事人的伤害久久不能弭平。值得令人省
思的是,当这些伤害的“后果”,跟当事人犯下的“错误”完全不成比例之时,这种网络
暴民现象不但称不上“正义”,反而是一种单纯满足道德优越感的霸凌。
把别人骂得愈难听,不代表自己愈高尚。
2.虚幻的优越感
即使是疫情肆虐的现代,仍有为数不少的“反疫苗”声浪在世界各地流窜。作者在书中用
了大量篇幅去探讨这个奇特的现象,在过去几十年间,无论是什么疫苗问世,这种反对声
音都不曾消声匿迹。反对者一直强调“不自然”、“政府阴谋”、“会引起自闭症”等完
全缺乏科学证据支撑的论点。为什么这么多人仍然执迷不悟?这是一种“认知错觉”惹的
祸。
有一篇 2017 年的研究,对受测者提出两种测验“对自闭症的成因和医疗知识的认识”和
“接种疫苗与自闭症有关连”,然后要求受测者帮自己打分数。结果,在自闭症知识测验
表现得“最差”的人当中,62% 认为他们知道的东西超过医疗社群。在强烈赞成疫苗和自
闭症有关联的人当中,71% 自认对该议题的知识超级丰富。
事实显示,在某些议题或专业能力低下的受测者,往往错误地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
社会心理学称这些结果是“虚幻优越感”,人们容易过度高估自己,以为自己的能力比别
人强。这个现象就如同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经说过的:“问题的根本
原因在于,现代世界里的笨蛋太过自信,而聪明人则充满怀疑。”
虽然大家常强调“独立思考”,但别忘了“证据”和“逻辑”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仰赖
“你相信的信念”来做思考。就像另一本书《知识的假象》曾经提过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其实是一种“知识共同体”的概念:“人类并非完全独立思考和评论事情。更多的是我们
借助着人类知识共同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地图,进而形塑而出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得
认清自身的侷限性。
如何判断一个议题?借助有证据和逻辑的“科学”,而非单纯仰赖“感觉”。
3.识破虚假平衡
接下来要谈的是“看似公平”的平衡报导。这个手法是许多媒体至今仍然采用的方式,它
很符合人性的直觉:“要有正反两面的声音,最好是旗鼓相当。”这种正反两方一来一往
的论述,似乎也是收视率的保证,毕竟,如果你只呈现单方面的声音,就会被冠上“偏颇
”的罪名。
然而,作者认为在许多的议题上,这种做法是一种错觉,称之为“虚假平衡”。这种错误
发生在媒体企图将两个相反的立场视为“对等”,但他们其实“不对等”的时候。这种呈
现的方式,就会让观众误以为两方的立场“同样值得考量”。
例如,在过去十几年间,许多媒体一直在“气候变迁”的议题上邀请正反两方来上辩论节
目,这仿佛暗示了这个议题还“有待讨论”。在 2013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社会大
众心中的估计,只有 50% 的科学家同意气候变迁;然而真实的数字,却是接近 100% 的
科学家一致同意气候变迁是人为的。当科学证据完全偏向某一方,却又给另一方曝光的舞
台时,谎话和胡扯就会被认为是“同样值得考量”的意见。
作者认为,不论媒体的出发点有多么无私,把“科学”与“伪科学”以平等对抗的格局来
呈现,会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仿佛该议题在科学上是有争论空间的。容易影响警觉心不
够的人。因此他主张“发言权应该和证据强度成比例”,下次当我们看到这种正反辩论时
,记得留意证据和事实的份量,而非曝光和发言的时间。
对于虚假平衡,不助长宣传,才是有效的制衡。
后记:批判思考的能力
《反智》举了许多令我啼笑皆非、却细思极恐的案例,书中展示出人类“不理性”的盲点
多得令人头皮发麻。然而,这也再三说明了“批判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对某个议
题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估,以便形成自己的判断。以下是三个关键的步骤:
我们要追踪每条推断的路径,直到它的逻辑终点,这样得出的结论远比直觉可靠。
面对重大议题时,快思不如慢想。
我们能否用检验他人信念般严苛的标准,来检验自己的信念。
检验自己的时候要同等严格。
我们必须让证据来引导我们,并随时准备抛弃错误的想法与信念。
犯错并不可耻,拒绝改正错误才可耻。
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喜欢得到的结论,或者该结论是否吻合我们的世界观,问题只在于它
是否源自于证据和逻辑。我很欣赏作者的这一个观点:“我们并不等于‘我们的想法’,
也不等于‘我们的信仰’。我们是由‘我们的思考能力’来定义的。”
这个观点,正好呼应了哲学家罗素的这段话:“永远别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为
如果别人信了就对社会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专心一意去看事实是什么。”练习用批判思
考的方式来拆解问题,秉持科学的证据与逻辑,或许就是让我们能更接近事实的最好方式
了。
|知识最大的敌人不是无知,而是自以为拥有知识的假象。
|史帝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作者: oohailey (嗨力)   2022-01-18 17:22:00
谢谢推荐感觉很有趣!不过反智在英文有对应的字anti- intellectualism,和原书名irrational好像不完全一样@@
作者: emmayates (搪谜)   2022-01-19 11:33:00
推~~~
作者: darkMood (瞬间投射)   2022-01-20 03:06:00
垃圾民进党只要抗中就能够执政,就是“反智”反面,笑死
作者: oohailey (嗨力)   2022-01-20 09:22:00
推~
作者: yoyoyeeee (yoyo)   2022-01-20 21:16:00
推推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2-01-20 22:04:00
作者: gankgf (干客女友)   2022-01-23 17:15:00
核能那个部分很有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