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拖稿蛮久,因为前阵子旧笔电坏了而且都在看vtuber
==
钱斯勒斯维尔战役:李将军的极致攻守变换
李将军在南北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无疑是钱斯勒斯维尔战役,此役他以寡击众、彻
底发挥内线作战技巧,挫败北军的攻势。
为了筹集再次入侵北方的资源和阻止北军沿海活动,李将军在1863年春季派遣隆史崔特将
军率领部分兵力到后方,导致胡克将军率领的波多马克兵团大举南侵时,李将军的前线兵
力呈现严重劣势。虽然北军兵力倍于南军,在初步攻势不顺之后,胡克的指挥与判断有误
,导致南军竟成功击退北军钳形攻势。
南军的胜利,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迅速构筑防御工事以进行防御和迟滞
二,大幅度的急行军迂回,席卷敌阵未布防的侧翼
三,抢占高地,进行密集炮火纵射
四,快速行军进行内线作战
相较之下,北军虽然高司指挥有误而吞败,仍展现出几个重要的技术突破,包含更成熟的
野战电信与兵团指挥链,积极且迅速修筑野战工事,以及影响深远的首次编成波多马克兵
团的骑兵军。不过北军的炮兵在此役表现较平庸,也因此在战后进一步重整为更集中的指
挥架构;此外战场联络也尚有进步空间。
在更高层级的战略投射能力上,波多马克兵团的飞行纵队计画已有初步成效,若非情报不
足与战术决策反复,其钳形攻势与骑兵长途包抄构成的大规模战区强袭几乎已经保证能够
迫使南军败退。
如与1863年的中国战场相较,波多马克兵团的步兵机动能力或许更近似于太平军或捻军,
但其火力和指管则远超过清军或太平军任一方。北军较清军或太平军不足之处仍在于其骑
兵尚未发挥战略或战术上的潜力,导致此役空手而回。
在南军方面,主要瓶颈仍在于后勤能量亟需得到累积,战略投射能力不足,这也是隆史崔
特率偏师南下的原因。南军的炮兵和骑兵未能解决先天性的缺陷,但在此时仍享有编制与
战术运用上的优势,辅以战术机动和较佳的参谋系统,因而在会战中能取得相当优势。
维克斯堡战役:格兰特的经典运动战
相较于胡克在钱斯勒斯维尔战役是以外线作战钳形包夹,发挥飞行纵队的野战后勤特性,
格兰特在维克斯堡作战中虽是先自外线进行试探与佯动,但是一举穿插至敌方阵中而突破
僵局后,则以内线作战彻底宰制战区主导权。
格兰特并非战术天才,其过人之处是战区与兵团层级的作战计画。透过类似飞行纵队的战
略投射能力,他把主力部队拉过河之后迅速抢占内线位置,在敌方情报不足仍在迟疑时就
先发制人。他选择先阻援,把南军驱离密西西比州的杰克森;主宰交通线后又迅速以多打
少,在冠军山和大黑河压缩守军阵地。
北军包围维克斯堡后,却无法如格兰特所想,迅速歼灭守军,这是因为南军迅速重整后,
强化且善用了先前构筑的工事,并且城内储存大量刚进口的新锐轻武器。事实上,守军装
备的枪枝比人数还多,第一线的官兵甚至能使用两挺步枪──主要使用英造的恩菲尔德线
膛枪,另外用一挺装填散弹的滑膛枪作为近距离的副武器。
运动战的高峰
在1863年春末的上述两场作战显示出美军机动作战艺术步上高峰,北军的战略投射能力已
经足以迅速发动战区级别的歼灭战,南军则是力图以战术能力来对抗兵力优势的北军。虽
然猛烈的攻势仍能取得战果,南北双方都逐渐意识到正面攻坚的代价太高,必须以包抄为
获胜手段。
大约同一时期的清军正在提高洋枪的装备比例,火力有所强化,尤其淮军已经装备少量的
欧式火炮。另一方面太平军在装备大量洋枪洋炮的同时人员素质却显得衰退,到了不善于
冲锋的程度,此消彼涨之下,湘淮军逐步夺取了江南地区,并在阵地战优势下将太平军战
力消耗殆尽。
清军的洋枪直到此时仍几乎都是滑膛,相较而言美军在东部战场已经大部分装备线膛枪,
即是在西部战场也以线膛枪居多。攻打维克斯堡时,格兰特的主力有七成以上使用军备局
定义为一线的枪械,其余也多为二线的线膛枪,仅有的滑膛枪都在此役获胜后被汰除。在
火炮方面,西部战场仍在换装过程中,火炮款式的新锐程度远不及东部战场,编制也较显
不方便集中运用,但其高司指参则效能足以与东部战场匹敌。
到了1863年春,湘淮军的野战工事构筑能力已经被美军赶上,后者经常迅速堆砌多重防线
来巩固阵地,堡垒的设计也足以与湘军匹敌。在攻坚方面,美军南北两方都努力改善战术
,也都有一定的成功经历,不过因为技术瓶颈,即使凭借兵力或火力优势突破,也都容易
蒙受高昂的损失而被击退。湘军的防御因此就是在美军眼中也会是棘手的策略。
然而纵使防御顽强如维克斯堡,只要补给线被切断,陷落也只是时间问题。清军的岸防炮
与浅水河川舰艇仍显较为落伍,则是长江流域战况与密西西比河的最大差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