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即使作为思想,机动作战也至少有两种非常相近的意涵,
因而容易被搞混。
现代来说,比较常用的是从底层开始强调要在各个层级能用就用机动来获取优势。
类似一种把机动作战的诀窍,作为常识般撒给各单位加buff的概念。
(成立的前提也是因为通讯指挥的进步和武器威力的提升)
但在二战时,作为崭新概念的(战略面)机动作战,是体现在更高层的战略指导,
放弃正面消耗的算盘,从一开始就寻求用机动的方式来获胜,
从而编组下面的单位达成这目的。
本来前者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但对于战史感兴趣的接触后者机率较高。
https://www.tradoc.army.mil/Portals/14/Documents/
Command%20History/Command%20History%20Publications/
From%20Active%20Defense%20to%20AirLand%20Battle.pdf
在70年代,随着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发展,
反而是苏联先放弃了传统意义的机动作战,寻求新的战略,
而美国也因此进行调整,最后催生的是airland battle。
在这里面,不再针对或施行传统的大规模兵力突穿式的机动,
转而在更小的层级部属与应用机动,
并且注重使用随着科技已经大幅进步的远程火力,
来代替适时的机动。
抽象来说就是把机动的思想内化到全军,
以前要憋大招才能用的机动作战,现在举手投足就要用出来。
再回到韩战,中共人民解放军用的是不是机动作战?
用第二个定义来说,应该不是,因为整个硬件实在比不上德苏用出来的机动作战。
反而更像是二战日本擅长的渗透战术。
但用第一个比较广的定义来说,就真的是"蛮纯"的机动作战,
但这个纯算是种被逼下的无奈吧,
就是因为缺乏火力,所以必须用人肉把机动优势发挥到极限来打。
但因为硬件的缺乏,想要上升到战略层级就会面临各种困难。
所以美国有没有学习?
技术面我是觉得很难学,毕竟基础设定差太多,没什么能用的部分,
思路层面,其实往往只需要一个引子,后面都是自己思考重要,
而这方面德苏已经启蒙了。
当然仅做为参考我认为不会有正常研究者放弃战例啦。
另外一提,反而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现在用的比较接近第二种机动作战,
至少名字对了,同时也是核心思路。
但毕竟他不是代表全军,而且应用的方式也与传统陆军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