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推荐] 晚明至民初的粮食平均亩产量

楼主: T50 (打不赢二二)   2018-10-15 03:03:05
首先感谢大大热心分享研究,
但总觉得推文没说清楚,
直接回文点一下这篇研究的瑕疵之处。
: 按四折一计算,可得薯干250斤”,再将第81叶~第82叶表中数值相除可得清季末叶1石折
: 合142.9688市斤。又第80叶:“市亩面积按1清亩=0.9216市亩换算。”
: 准此,〈清代各时期的粮食总产量估计〉的平均亩产量换算如下:
: (1)顺治18年(1661年),257.9441市斤/市亩
: (2)康熙24年(1685年),265.5783市斤/市亩
: (3)雍正2年(1724年),280.7057市斤/市亩
: (4)乾隆31年(1766年),310.2572市斤/市亩
: (5)嘉庆17年(1812年),325.7295市斤/市亩
: (6)道光30年(1850年),325.7942市斤/市亩
: (7)光绪13年(1887年),310.262市斤/市亩
: (8)宣统3年(1911年),294.7489市斤/市亩
这段换算单位后重新再推估亩产量
依照市亩的有效单位只有四位,怎么会得到小数点一位后的数字呢?
此瑕疵一 (数值有误)
: 再查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1991年11月,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1439-8/F‧905)第401叶所开1931~1937年主要农作物产量,以1935年资
: 料最齐全,选取当中水稻、小麦、大麦、高粱、小米、玉米、甘藷、大豆、油菜籽、芝麻
: 、花生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并将甘藷的数值除以4之后整理如下:
: 水稻:1031907千市担(占39.56%)
: 小麦:445023千市担(占17.06%)
: 大麦:158232千市担(占6.07%)
: 高粱:212454千市担(占8.15%)
: 小米:195961千市担(占7.51%)
: 玉米:178781千市担(占6.85%)
: 甘藷(千市担值除以4):96223千市担(占3.69%)
依照甘藷96223千市担数值回推,
百分比奚为收获作物的百分比而非生产面积的百分比
(若为面积为何对甘藷做干货计量)
又由民国度量衡计量单位推估
此称市担应为100斤,是重量单位
: 大豆:178182千市担(占6.83%)
: 油菜籽:49812千市担(占1.91%)
: 芝麻:15317千市担(占0.59%)
: 花生:46291千市担(占1.77%)
: 搭配《民国社会经济史》第399叶~400叶所开1935年各种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 水稻:334市斤 X 39.56%
: 小麦:136市斤 X 17.06%
: 大麦:158市斤 X 6.07%
: 高粱:188市斤 X 8.15%
: 小米:169市斤 X 7.51%
: 玉米:189市斤 X 6.85%
: 甘藷(市斤值除以4):269市斤 X 3.69 %
: 大豆:139市斤 X 6.83%
: 油菜籽:88市斤 X 1.91%
: 芝麻:76市斤 X 0.59%
: 花生:219市斤 X 1.77%
: 加权合计之后,粮食作物平均亩产量为231.3356市斤/市亩。
此处甚谬大麦 大豆 甘藷等物,既非经济作物,又常见于杂作生产,
直接计入专属生产面积绝非合理。
又水稻换算后只小数点后一位有效,又如何得出231.3356的平均值?
: 《清代农业的发展和不发展(1661-1911年)》第71叶史志宏先生另外写道他:“曾对明
: 万历中期(1600年前后)的粮食生产做出过平均亩产1.65石,约合243市斤的估计。”此
: 值依前后文意,应为243市斤/市亩。
: 综合上述资料,从明朝万历中期(1600年前后)至民国24年(1935年)期间,中国的粮食
: 平均亩产量变化状况为:
: (1)明朝万历中期(1600年前后),243.0000市斤/市亩
: (2)顺治18年(1661年),257.9441市斤/市亩
: (3)康熙24年(1685年),265.5783市斤/市亩
: (4)雍正2年(1724年),280.7057市斤/市亩
: (5)乾隆31年(1766年),310.2572市斤/市亩
: (6)嘉庆17年(1812年),325.7295市斤/市亩
: (7)道光30年(1850年),325.7942市斤/市亩
: (8)光绪13年(1887年),310.262市斤/市亩
: (9)宣统3年(1911年),294.7489市斤/市亩
: (10)民国24年(1935年),231.3356市斤/市亩
: 《民国社会经济史》第401叶又说明1931~1937年当时中国的平均亩产量远逊于列强:“
: 小麦单产中国比英国低126%,只及德国的1/2;水稻比日本产量低近20%,比印度的产量要
: 高些。另外从历年单产比较看,1936年比1931年略有增加,但幅度不大。平均单产的变化
: ,正是衡量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表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并无提高。”。事实上,自清代
: 嘉庆朝以后,中国平均亩产量就逐渐降低。再经历天军捻乱、宣统逊位、北洋混战、国府
: 北伐等等的长期社会动荡,到了1935年(民国24年)左右的中国,粮食平均亩产量已倒退
: 到晚明的程度了,民间疾苦可知。
以清代农业发展一书的推估方式来看,
该书应有较为准确的粮食生产总值的资料可供比对,
如此与民国24年生产总值对比,应能推算20世纪的单位产量是否合理。
若是单位产量来到历史新低,民国的人均摄入热量也将来到历史新低,
因就结论各式内战造就的原因而言,战争造就的生产面积下降,绝对
远超对平均生产力的损害。
如此以三百年来最多的人口,摄取三百年来最低的营养热量,却又未
发生三百年来最严重的饥荒,绝对是历史上最值得研究的事件之一
抱歉未能就原始资料考证就提出疑义而言,绝对属于不严谨的讨论方式,
然而就结论 推倒方式以及计量数值疑窦,请容我先提出这些疑问。
谢谢
作者: kuma660224 (kuma660224)   2018-10-15 08:48:00
之前不清楚,不过1929经济危机后有大量美国农产品倾销来华。还要考虑运输比总产能更重要……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8-10-15 11:22:00
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2018-10-15 13:50:00
因为你理解错了。那本来就不是面积比例﹐面积比例在其它数据中﹐原po这里是没有列那么多数据﹐直接就转换用了单位面积产量了(如水稻334市斤那列)﹐后面的%是产物在总产物中的百分比而非种植百分比﹐是为了计算加权因为你要计算1935年的平均亩产量﹐那是要以水稻为准还是以小麦为准﹖明清的数据可是没有管是何种的﹐因此必须采用加权算法﹐按照实际的产量百分比分摊下去﹐设每一亩的收获是39%的水稻和17%的小麦...这样的亩产才是平均亩产也才有比较意义。事实上原文的问题应该是在于抛荒地﹐例如某县原本有十万亩耕地﹐并以此为税基﹐但由于战乱天灾等因素﹐实际上可能祗有八万亩还在正常生产﹐其他两万亩已半荒废。这在王朝末年兵荒马乱年代是常事。因此该县的总产量是低于应有数的﹐如果地方民政数据不够及时更新(依照旧税基摊税)﹐那么数据上就是平均亩产量下降了﹐而民众的负担也加大了(承担了过额的税基)﹐不过总产量反映农业社会国家的国力﹐税基则反映控制力﹐因此这样的方式来比较衡量农业社会时代的国力增减﹐结论还是合理的
作者: aaagun (A枪大叔)   2018-10-15 15:04:00
要是金珂拉已经发明了就不会这么惨
作者: ilha   2018-10-15 23:36:00
反论不是不可以,但是史料在哪里?
楼主: T50 (打不赢二二)   2018-10-16 00:24:00
这个计算问题太严重了 需要提史料吗?他算到最后是1935年 231 市斤^2 计算错误啊
作者: ilha   2018-10-16 19:53:00
所以算到300^2才对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