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文提到了20世纪初期很夯的巡洋战舰的历史。
先说巡洋舰(Cruiser)的定义在各国有些微妙不同,但具体来说是一种具有高速跟长航程,
可远渡重洋行动的中型军舰,在地位上是各国海军的骨干。
至于战舰(Battleship)则是大军会战时使用的。
但一种拥有巡洋舰的速力跟战舰的火力--但没有战舰的装甲--的巡洋战舰,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主意,可以压倒多数的巡洋舰,又可以逃开打不赢的战舰。
但在史上最大的海上砲战,日德兰海战当中,巡洋战舰缺乏防御力的弱点,
显示它们被迫对抗战舰时相当脆弱。
因此之后的战舰发展,巡洋战舰的路线大致终止了,而是朝向将攻防都有相当水准的
战舰尽可能高速化的方向去发展。
但之后一战之后残存的少数巡洋战舰跟一战后期建造的高速战舰意外开启了第二春。
在WW2,空权发达,大型战舰互殴的场面极端减少,拥有跟巡洋舰的
同等速力的巡洋战舰与高速战舰较容易跟多数的巡洋舰与驱逐舰相互编组,也能防卫
航空母舰(起降飞机需要,多数速度跟巡洋舰差不多),因此作为一种比巡洋舰稍微
强一点的巡洋舰,还有活跃空间。
相反地在WW2,速度达不到30节的战舰则除了在地中海、
南洋群岛跟支援岸轰之类战区非常狭窄的场面外,没什么活跃场面。就算那些场面
也不是非战舰不可。
因此这确实显示,拥有相当的速力与远渡重洋的续航力,
确实是个能增加大型舰活跃空间的好主意。原先的巡洋战舰风潮倒也并非完全失败。
至于巡洋舰跟他们的小兄弟驱逐舰,在20世纪前半也因为建造技术的进步跟尽可能
塞入更多武装与设备,在20世纪初期也逐渐大型化。
特别在需要追加很多很多的防空砲、雷达、声纳、反潜武器之后,还要塞入够多的
人员与对水上对地上武器,甚至还要装航空机,也真是不得不大型化。
一战时的巡洋舰多半还只是5000吨排水量前后,到了二战时期新造巡洋舰多数
都暴涨到10000吨甚至15000吨
真正能限制巡洋舰大小的,除了战间期的海军条约之外,主要是成本问题。
特别在有长期巡弋亚洲殖民地需求的英国海军,
巡洋舰的火力与大小都受到预算与居住性的限制,比其他主要海军国的近似吨位舰种
要稍微弱一些。但数量上则(除美国外)相当多。
另一方面,原先只是要对抗鱼雷艇跟潜艇的驱逐舰,也是因为要远渡重洋跟重装备的
需求,到了二战时期也必须至少2000吨甚至达到3000吨才好用。
甚至这些二战时期的老驱逐舰,也因为船身够大,有改装空间,在很多中小国一路
使用到了21世纪。
去台南各位就可以看到一艘。(德阳舰原本是1945年建造的美军DD-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