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nrisulfr.org/war_thunder/pixmicat.php?res=11273
接下来就是笔战(X)交流(O)了
原作者:Zc7BtgWY (Host: 59-115-*.dynamic-ip.hinet.net)]
==============================================================================
>kuma660224: 飞燕魔改是日本搞不定液冷,马力上不去。
飞燕二型的马力有上来 比较大的问题是就算海平面台架能跑满输出 因为增压器工况不稳定
不是每台都能在预定的全开高度跑出额定值
另外超重幅度远超预期也是性能低于预期的一大要素 多出的马力被爆增的重量吃去大半
还有就是ハ140的妥善率真的离"实用化"三个字有段不小距离
根据验收单位的地勤抱怨 引擎差不多是拿到的三颗才能拼出一颗能跑满帐面输出的良品 这
还是已经去掉川崎自己验收不过 出厂前就已经验退的不良品
以前装备飞燕一型的单位是王牌或战队长才有优先挑选机体和引擎三凑一的特权
现在每台飞燕二型都要比照办理 得吃掉多少引擎配额?现场根本吃不消
如果有三百台飞燕二型的机身 相当于川崎要供应九百具引擎才能供应部队实际消耗
但当时川崎的供应只能月产数十 甚至逐月递减 这就造就了满地的"无头飞燕" 成为换发变
为五式战的动机
>kuma660224: 换气冷马力上去了,重量也较轻。性能就来了
五式战的输出只是与三式战二型持平 说马力提高是跟一型比
不过换装空冷在系统重量上确实赚回不少减重幅度 就算扣掉翼套和机腹各处的整形拼贴外
钣还是有赚 代价是气动外型明显劣化
>kira925: 没办法 日本的液冷就是烂(川崎已经很惨了 爱知的更烂)
不 爱知的热田因为无需在彗星上搞轴炮 补机类周边摆法比较自由 其实在日本国产DB的妥
善率上一直是爱知的产品比较好
川崎只是在攻克性能指标上稍微领先 然后一直保留安装轴砲的可能性 (虽然这种火力布置
方案在日本直到最后都没成)
>hazel0093
>飞燕如果要配合气冷引擎机体一定要像钟馗那样粗粗短短才有效率
不是粗短才有效率 而是大直径引擎配瘦小机身(基于减重减阻等思想)在视觉上容易显得粗
短
就算引擎直径大 你也可以像烈风或キ-94-II那样看起来修长 (只要你飞机够大)
土井的意思是 让圆弧剖面胴体配星形空冷 角胴配液冷 设计上比较符合设计常识没难度
不是说让五式变得短胖会飞得比较好
>可是飞行员都觉得五式战这种半路出家的比钟馗强,很奇妙耶?
日本人喜欢水平格斗好而且失速特性温和的飞机 这事应该不算新闻了
>wl00669773: TA152问题是优势空域高到没用 上去没怪打 下来被怪打
Ta152H的最佳高度会设得那么高是有背景的 不要用WT偏重低空作战的群众游戏体验去批判
它
引用我以前在别处写过的文:
>关于Ta152H怎么会追求高空性能到这么丧心病狂的程度,理由在此:
>1944年4月,德国空军偶然发现了从欧洲往印度途中、路过英国本土的B-29。由于盟军开始
投入了这种新型轰炸机其惊人高性能的事实令迎击B-17和B-24都已捉襟见肘的德国空军显得
更加手忙脚乱,于是更快马加鞭的积极导入更高性能的高高度拦截机开发计画、也加速推动
了更革新的Ta183等新规的喷射机。(可以说Ta152H也是在这波浪潮中被催生出来、且比较成
熟可行的一个方案) 不过实际上,盟军已经早在1943年8月的魁北克会议中拍板定案决定
B-29都将用于对日作战,不将其部属在欧洲战场。
>…事实上就是德国人自己吓自己吓尿了一裤子,Ta152H是为了那不会来临的B-29甚至是后
继的B-36而准备的
>德国空军后来也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D-12/13和Ta152C的最佳作战高度又都重新压回
万米以下这常用空域
>Ta152H那个四万呎附近才达到最佳的高空性能其实有点冲得太前面了
>不过相比高空可能(只是可能)更好、但低空或其他用途明显更差的Bv155,我认为Ta152H还
是比较适中的
而且Ta152H并没有
"上去没怪打" - 高空就算B-29不来 P-47D甚至是最强的M型也是近在眼前的威胁
"下来被怪打" - 152H在没有GM-1介入的高空飞行体验都让飞行员评价甚高 飞行员也发现该
机对野马或暴风有格斗优势
这对以往因高翼载+短翼展早已放弃水平面格斗和失速特性的德机飞行员而
言 堪称意外惊喜
你这两句看法都有失偏颇
>wl00669773: 德国人屁颠屁癫的回去造D9
D系列和Ta152是并行开发的两条线 没有牴触 当时谭克也没有收掉152回头专攻D系 他还是
把主要心血灌注在152上
D-9只是大A液冷化中难度最低而且成果出来最快 成为长鼻系列中最早顶上战斗主力位置的
成员 并不是说它最好所以产最多
是日后有些来自盟军侧的研究声音认为他当时要是主攻朵拉系列 或许能凑出更足够的数量
用于作战 也能成熟更多次型 而非耗在更复杂的152上更多时间
他也才认同说 以当时战局而言 或许这样比较明智
但这并不能胡乱解释成Ta152的经验很失败或实战很惨让他回头多造朵拉而不造152 这是不
符因果的
>wl00669773: 还是D9好 全能好飞机
比起后续的D系列成员 或是Ta152C/H 甚至同期会遇到的二级增压野马和喷火XIV 她实在算
不上全能
只是和越做越偏的大A和后期109相比比较均衡一些 从重拦截机或对地的路线重新往制空本
职靠拢了一点
总体来看它还是比较偏低空常规战斗机 高空不那么差的低空战斗机 但跟"全能"两字还有些
差距
>kira925: K岛那边的推算是 五式战在低空缠斗有个优势区
>kira925: 搭配上飞燕系机身良好的俯冲性能(飞燕二型曾有近千)
>kira925: 所以陆军的几个老妖精开五式战确实是杀进杀出没错
>kira925: (但不是性能可以打P-51D 不是这样的)
应该说 跟来日的P-51可以一战 闪躲玩得好比某些日机有机会用反击技反杀 但没有强到足
以压制对方 科技上也没有好到足以跟P-51D平起平坐
作为消耗无头飞燕机身的应急战斗机倒是足够了 而且好得超乎预期
>wl00669773: 而且看1945年 日本陆军那边推测的美军飞机性能...
>wl00669773: F6F-5 650km/h P-51 600km/h F4U 570km/h P-38 580
要注意这是飞行员自己体感的战场经验回报 并非敌情蒐集或科学验证结果
而且无论战史版的诸位还是包含百度那边 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点:那就是这表中对P-51的
估测混同了远看外型分不清的亚历森(A)和梅林(B/C)两种动力版本
而在中国战场日机又很少有上7000~8000m跟梅林野马掐架的经验 用V-1650-3的野马III在中
低空也不比亚历森动力的A型快
新投入的疾风感觉有时甚至能在速度方面占野马上风 (其实是加速性较好造成的错觉)
就算是钟馗 600km/h级的二型有时也能成功捕捉野马 甚至后期型的隼算好截击路线抓人家
巡航发呆的视觉死角也能对野马打上一两波
依照中国战区的上述交手经验 自然不觉得野马有那么快
而F6F在台湾冲航空战日方连用疾风都飙不赢 (你们忘了你们当时给疾风灌什么燃料吗...)
而且也不知道地狱猫当时刚开放2250hp加力
"既然疾风有624都会被压 那新型格鲁曼大概有650吧"
.....这份表大概就是这样汇整来的
如果对P-51的经验是来自1945年4月7日野马初来日之后 再加上黑江的试飞+模拟战经验 野
马可能会被估到比史实性能还强
这种东西只是帮助我们知道当时只能估测和摸索的人会怎么想 内容正确性是其次
>kira925: (还有台湾大空战的时候 不知道哪个神经病说试验喝87号)
不是神经病 而是当时95只供得上本土 海外各战线只能普及91号 从盟军那拗来的南方油田
高辛烷来源不能期待稳定供应
当时在研拟二线单位 或实战一线单位的日常勤务可不否仅用87就好 91省点用 免得大决战
时库存不够
而且当时有个想法:疾风用91加水喷射勉强可抵类似100的设计值 那灌87再上水喷射也还凑
合吧?
结果就是从台湾升空的这批有些四式战没能放油重灌91 满肚子87就上了 纪录上某些部队中
的"落伍机"(脱队机)就是这批
如果当时的对手是P-40或F4F一类那问题可能还不严重
好死不死遇到之前没经验过的新型强化版地狱猫 队上机况好的勉强搏个平手不死 经验不够
或用次级燃料应付的就死成一片了
>PAULDAVID: 的起飞重量 成为种原罪 毕竟德国已在发动机大战中落败了
朵拉当初也是被认为马力不涨还增重 还被很多飞大A的老鸟用"光看or光想就知道这东西不
行"这类理由嫌弃
但结果朵拉几乎在全部的飞行性能上超越同等动力甚至更大动力版本的大A
虽然说拆了两门翼砲多少有补正运动性 但最大因素还是延长机身+正面阻力变小 就结果论
而言气动优化的增益超过了增重带来的性能损失
...所以我再三强调 不要被马力负荷或翼负荷这类粗估的指标绑住 还是要看实际表现
>kingstongyu: (下略无数字)
此人废话可以直接略过
>Archerfish: 液冷改气冷,拉格家族也是经典案例啊
>Archerfish: 原本各种被雅克压一头都被下令停产了,换了Ash82重获新生
拉格会被雅克压 也有一部份是该设计局被军方限制必须采用木头比例更高的木金混合设计
先天重量就吃亏
单看速度LaGG-3的表现其实不比同期Yak-1或-7差 至少证明气动设计是成功的
只是先天重量重 品管误差大 现场人员又喜欢不照厂商建议整 搞得现场使用经验糟透
(反之雅克布列夫态度就比较强硬 非常排斥现场人员乱整他乔好好的设置 加上飞机本来就
比较轻巧好操 所以风评不错)
同样是液冷 原本印象差的那方突然跃升成跟你平起平坐 自然给人换发大跃进的印象
另外还有一部份是
拉格在换装空冷的试作中有比较大的成败压力 再不成有往后次期试作和采购会被渐渐边缘
化的隐忧 在空冷最佳化上比较拼命
不像雅克 本来就很好 已经当主力了 空冷如果不会变更好 了不起是维持既定路线继续走下
去而已
双方这种态度差异 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中期空冷化试作的结果差异
>kira925: 不过飞燕系体重偏重无解 土井太保守
一来走液冷本来就有系统重量较高的原罪 (换来的是阻力较低的优势)
二来土井他走的是比较偏向"加"的美学 和偏向"减"的美学的堀越形成鲜明对比 并不能用"
保守"一辞一言以蔽之
这个以后再花篇幅来讲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