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照〈1945-1952年台湾战后初期恶性通货膨胀之成因应与肆应:金融面之探讨〉,
游维真,《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37期(2005)
〈台湾战后的恶性物价膨胀〉,吴聪敏 原文下载连结 http://goo.gl/xYZdNh
二战后台湾恶性通膨主因为钜额的财政赤字跟金融系统过度信用扩张,加上战争
对农工生产的破坏,供给本就减少,政府增发货币补偿财政赤字,人民对货币失去信心,
争相抛售,更加速货币的流通,政府为弥补又增发,形成恶性循环
先说明陈诚与国府迁台后对应这种恶性通膨所订的政策
(1)物价管制与补贴、重要物资配给制
(2)外汇贸易价格及数量管制,多达三十多种的复式汇率制度
(3)整顿税收,尽量缩小财政赤字
(4)币制改革,用利率与黄金收缩市场货币供应
(5)全力恢复生产,甚至不惜违反上面四点政策
(6)善用美援
先强调最重要还是美援,其次是恢复生产,前四点只能收短期功效,目的是让国府
熬过没有美援跟生产尚未恢复的时间,简单讲就是救急
财政上的手段包括
(1)发行“爱国公债”
效果很糟,因为是15年期还清,半年还本息一次,年息4厘(4%),国府不知道什么
时候会倒,利率又低还输给短期定存~.~
很多是搭配其他手段,像黄金不够用就配一点公债给你XD
“民国三十八年爱国公债”总共约回收1.59亿余银元(在台唯一用银元计价的公债)
(2)征收防卫捐
各税目带征或附加防卫捐,从1949下半年到1950年底收到1.1亿新台币
(3)增加烟酒公卖
(4)活化各种公有产业、土地、物资(包括部份美援)套现
(5)发行爱国奖券
货币上的手段包括
(1)外汇管制
实施结汇证制度:出口商输出商品及其他外汇持有人向政府结售外汇时,
除按官价汇率结汇外,按照结汇金额领取X成数的结汇证。
进口商输入商品及其他外汇需求者,向政府结购外汇需附缴结汇证。
出口商结汇证可按市价或官价售予进口商或其他外汇需求者
外汇必需按其20%在台银结汇新台币,其余可换取结汇证明书,证明书可自由转让或
售予台银
由于政府有权决定进出口品项的汇率与数量,违反市场机制下有很多弊端,如错误的
资源配置、贪污或特权,但在当时严酷的经济环境下不得不为
(2)改革币制
新台币发行总额以2亿元(折合4000万美元)为最高限度,但在财政压力下,很快就突破
1949年年底2.93亿元
1950年年底5.84亿元
1951年年底9.4亿元
1952年年底13.36亿元(这个参照两文的数据不同,出处原始史料为张仁明,〈台湾之
货币供给与货币流量〉,《台湾银行季刊》20卷第1期文中的表跟吴文相同,可能要
从原始史料理解限额发行的涵意,此文我目前尚未得见,如有版友愿意提供,感激
不尽)
(3)黄金储蓄政策
1949年5月20日推出,希望唤起民众对新台币的信心,只要存入新台币280元到
台银10天就能将新台币换得黄金一市两,随着新台币开印,黄金越来越值钱,
开始规定搭配“节约储蓄券”,再改配“爱国公债”,随着黄金存量耗尽,
于1950年12月停办,总计吸引新台币4.4亿余元。
除此之外,在黄金美元黑市价格波动过大时,政府也会释出抑制
(4)利率政策
1950年3月开办优利存款,一个月定存月息7%,按复利年息为125%,高利吸引不少
游资,但对台银负担太大,6个月后月息降至3.5%,之后升降不一,至1952年底停止,
月息2%,存款余额为4.57亿元
此政策是所有政策里面对压抑物价有最大成效,但也仅止于短期效果
美援包括军事援助与经济援助,不但带来物资,也减轻造成财政莫大压力的国防支出,
更让局势稳定,让民众对国府重拾信心,不再疯狂抛售新台币,配合之前国府全力支持
的产能开出,恶性通膨终于获得控制
http://miupix.cc/pm-4FU012 国府迁台后的物价通膨指数(引用文献有错字,
经齐应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