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应州"大捷"

楼主: Nomic ((Nomis))   2014-06-07 21:27:03
我去查了“一下”…
※ 引述《JosephChen (╭(〞▽〝)╭(〞▽〝)╯)》之铭言:
: 应州之役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在宣府爆发的明/鞑靼冲突。
: 战役结果结果并不算是决定性,但是目前看到两派意见
: 1. 大胜: 维基的条目名称用应州"大捷",表示这是一场大胜仗;
: 而<<明朝的那些事>>小说,根据此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鞑靼不敢再犯
: 认为此仗大胜,进而推论<<明武宗毅皇帝实录>>里的伤亡数字抹黑朱厚照
: (很长一段时间鞑靼不敢再犯 怎可能才死16人 更况且是几万人交战一天)
: 2. 败/平:从实录的死亡数字来看,明:鞑靼是52:16,明还伤亡五百多人
: 且鞑靼不敢再犯与此役无关 (应州之役1517年打完,达延汗返回后当年去世,
: 鞑靼随即爆发继承问题,因此无暇进犯)
: 两边似乎都有理 - 究竟哪一种说法较接近事实呢?
明代的实录都是皇帝死了以后才开始修的,以史料价值而言完全称不上第一手。
因此得要去找修实录时是依据什么第一手资料才知道被修掉了什么。
不过很遗憾目前我没找到可能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在万历年间何乔远自己私修
的《名山藏》典谟记〈武宗毅皇帝 二〉当中,却是写作“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
我军死者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名山藏》(福州,福建人民,2010),页五
七八)
而实录原文:“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
三人,乘舆几陷。”
不知为何实录多了一个五字枉死了四十个。而《名山藏》原文并没有“乘舆几陷
”这四字。
再者,《名山藏》提到这段文字时,是隔年(正德十三年)七月因为武宗滥加封赏
五万多人,六科十三道谏官反对这样胡来,才指出当时战功并不怎样。但明代谏官可
风闻奏事,数字的可信度通常也不怎么高。实录把这段文字移到应州大捷当天,制造
出一种“实录”的临场感,但根据的其实是战役过了九个月后不太可靠的建言。这当
然不是实录。
实际上,从战役当天到隔年七月滥加封赏,中间的过程《名山藏》大概用了一千
八百多字来描述;而实录则把这个过程拆分成好几段和其他事件混一块了,大概因为
这样才把伤亡写在交战当天,否则看不出什么因果关系。但这样一来原文的脉络也就
被混淆了。
《名山藏》在修订时私家已经可以参考实录抄本修史,何乔远应该也没有漏掉武
宗实录的部分。这一来他不照誊实录原文,而大段大段更有前后文脉络的写这段史实
,看起来大概是因为他有更可靠的参考资料的缘故。总而言之,假使《名山藏》的脉
络更可信,那么应州之役的伤亡和战役过程的描述应该要放在不同的脉络下理解,而
不是剪接起来作信史。
有人说实录是在抹黑武宗,但这点我觉得并不明显,尤其数字在传钞时错讹本来
也是很正常的事。实录的编纂者费宏和当朝大学士杨廷和的关系很好,杨廷和和武宗
之间也没有很大矛盾,武宗根本不是实录编修者第一个想黑的对象。被武宗实录黑的
最惨的其实是王守仁──杨廷和、费宏对王守仁才是真正高仇恨值。
王守仁平宸濠在当时被视为文武双全的典范,但实录当中却有这场战役的许多黑
历史,诸如宸濠很器重王守仁,宸濠起兵前夕王守仁和他的好道友刘养正手拉手一道
去替宸濠祝寿,哪知刘养正先到之后被宸濠拜为军师起兵造反,王守仁闻报却立刻溜
走准备调兵平畔;又或者说宸濠造反后王守仁犹豫了好一阵子才决定平乱,又或者是
宸濠的根据地南昌被王守仁攻破时纵兵杀掠,鸡犬不鸣之类;这些在后来修明史时几
乎都被无视了。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4-06-07 21:35:00
: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4-06-07 21:38:00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4-06-07 22:27:00
我认为并不是正德获得大胜 鞑靼才不进犯 而是跟以前蒙古帝国一样 是因为内部继承人问题而停止向外扩张从成吉思汗死 拖雷监国 一直到蒙哥死 忽必烈争位 每次只要大汗死了 对外军事行动都会马上停顿 直到新任大汗稳固 才会继续下去
作者: JosephChen (╭(〞▽〝)╭(〞▽〝)╯)   2014-06-07 23:16:00
所以 伤亡不重与长期不进犯 逻辑上其实不冲突的推
作者: unclefucka (冰不汁酱,酱不汁冰,难吃!)   2014-06-08 04:48:00
方言中,有/吾与五的发音相近?
作者: Hartmann (银之朔风)   2014-06-08 19:2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