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后现代主义的人文科学

楼主: kuopohung ((风之过客)在场的缺席)   2018-10-27 02:50:46
※ 引述《gregorsamsa ()》之铭言:
: 突然想来问个问题
: 发现刚好跟楼上的问题有一些相关
: 简单来说
: 承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 基本上是反对关于人的客观知识的可能性的
: 同时也是反后设叙述的
: 但我的问题是
: 这样一种叙述如何自己不同样成为一种后设叙述?
: 同时我们的人文科学所研究的客体是否根本不是人
: 比方说社会学的客体是社会
: 人类学的客体也许是关于人的历史或说人的发展史
: 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作为批判主义的哲学
: 本质上是否是不建构的
: 它不关心本质
: 而是现象?
现代性指的是理性化,理性化有一种说法是公理化系统化的思考方式,中世纪时代认为真
理(真正为真的东西)是由神掌握的,到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认为人可以掌握真理
,但到了启蒙运动17~18世纪,认为人可以依靠简单的公式掌握真理,好比说牛顿发明三
大定律,由上而下贯穿整体,剩下的问题只是细节,也就是说一套理论贯穿整体,剩下的
只是细节问题,这套理论越简单越好,多余的都是不必要的,这也是柯比亿等现代性建筑
大师在建筑物时的方式,强调内部功能的完善,以及规划,这跟巴洛克建筑的又不同。
回到系统化公理化,一套理论能够统整所有经验,并给与适当的解释,以及理论简洁清楚
,这就是现代性其中之一的特性,但之后出现了二战,马克思主义,以及孔恩出现,导致
人们对真理观的看法又不同,比较是人民戴上有色的眼镜看待事物,没有眼镜看不到事物
,但有色的眼镜却会扭曲事物。
这点孔恩有提到爱因斯坦和牛顿的差别,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的默认不同,拿得数学工具
也不同,一个欧几理何,一个非欧几何,那么看到的东西当然不同。
但孔恩这里是用解释力强弱来说明典范转移的现象,可是对后现代的支持者来说,比较不
会接受这个,因为这里还是认为真理只有唯一的倾向,他们会倾向于两个不同的画派,好
比凡高和达利的画作画风不同,画派本身无法比较,但画派内部还是有高下之别,好比说
我去模仿凡高的画绝对达不到凡高的高度是一样的道理,这也影响后现代建筑或说哲学上
的后现代是从建筑发展出来的,地方包围中央的方式发展,不再有单一的价值,也不再只
是强调功能性和减少装饰,而是各式各样打破既定规范的方式,只是说后现代依然有不少
的问题就是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