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il-commune.net/bbs/thread-1440-1-1.html
在法国,分析哲学虽然在学术界已经有了一席之地,但若真正想要在法国的文化和制度环
境之中扎根,则是异常困难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两个世纪以来,法国的高中就开始教授哲学。 这一点,妨碍了像分析哲学这种在大
学和职业化的形式下加以传播的哲学在法国的传播。 在法国,哲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论
文写作和文本评析,因此学生们只需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程度的修辞学,发展出一种普遍化
的论述,或者局限于经典作家的阅读。 业士(baccalauréat)的教育大纲、教授们的培
养计画、招聘他们的会考,几乎全都集中于对这些能力的考察。
二、中学教育的侧重延伸到了大学的高等教育中。 招聘中学教员的会考,如CAPES(中学
师资合格证书)和Agrégation(教师资格证书),事实上是对学生的筛选,学生们的出
路几乎是唯一的。 这些考生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开始准备这些会考。 而大学里所教的
课程,至少有30%是与这些会考直接相关的,有60%是间接相关的,因此课程的大部分时间
都用于准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以及进行论文写作和文本评析的练习。 此外,外省的那
些小型哲学系,为了不至于消失,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生源,这就必须保证学生中有人能
够通过会考,因此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都用于准备会考。 最后,出于就业的需要,学
生们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第二年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那些经典作家。 因此,
每年都只有很有限数量的名额留给哲学方面的Agrégation 和CAPES。
三、近 20 年来,法国的高等教育被一分为二:大学校( grande école )的预备班和
一般意义上的大学。 大学校是法国精英教育体制的产物,专门培育各个行业的精英。 高
中毕业后,次等优秀的毕业生可直接进入大学学习。 而最优秀的毕业生可以进入预备班
再进行一到两年的学习,然后经过残酷而严格的百里挑一的会考进入大学校学习。 但一
旦考入大学校,日后基本上都成为社会的精英。 文科预备班的哲学教育,可以被看作高
中的深化,论文写作的修辞学品质得到了系统培养。 正是在这里,未来的哲学学生掌握
了这种练习,从而更容易通过会考,而普通大学的学生们则缺乏这么好的训练。 如果预
备班的学生在会考中成功,他们立刻就感到自己不同于普通大学;如果会考失败,他们只
能返回大学读书。 是否能会考成功,这一忧虑引导著学生们的努力。 而普通大学的学生
们在整整四年之中主要关心的便是此事。 因此,实际上真正统治著大学哲学界的乃是会
考。
四、大学教育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穷亲戚,集中了五分之四的大学生,但资金却很少
,而它的教育品质其实更高一筹。 大学哲学系则是双倍的穷亲戚,因为它还要进行学术
研究。 学术研究不仅在大学之中进行,而且也在那些大型研究机构之中进行,如社会科
学高级研究学院、CNRS(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 这些机构庇护着某些终生任职的研究
员,他们无需授课,即使
有课其课时也远远少于大学教师。
五、现在,我们不再奇怪,何以“大学的”哲学显得缺乏吸引力。 学生们的父母想尽办
法想让他们的孩子进入大学校,而不要进入大学,因为大学不进行筛选,学生数量众多。
大学校接受的资金比大学多出四分之一,而其学生却只有大学的五分之一。 大学还要同
CNRS 等机构竞争。
因此,未来的教师都宁愿去预备班教课,而不想进入大学任职,未来的研究者都宁愿进入
CNRS 而不想进入大学。 大学教师仍然把持在手的唯一威望,就在于他们可以担任博士
论文导师,但这一点也受到了威胁,因为大型研究机构创立了相当于博士学位的新文凭。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CNRS 也比大学更有吸引力。
六、正如某位论者所指出的,法国存在着文科教育与理科教育之间的严重分离,以及中学
发达的哲学教育与大学哲学教育的分离。 虽然他并不认为盎格鲁-萨克逊系统的大学教
育就一定比法国的好,但他们的哲学教育只有大学一个极。 他的话有一定道理。 由于大
学的衰弱,在法国,哲学的形象显得极像一个诡辩者,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反对,
更关心论述的风格,而不是学术的严格性。 但这岂不是更接近报纸和媒体的风格,而不
是大学讲坛的风格?
社会科学报 /2007 年 /8 月 /9 日 / 第 0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