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康德美学

楼主: roytryis09 (roy)   2014-04-05 00:33:41
第一次在这里发文,如有不妥还请告知。
最近在看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应该说我是以文哲老师写的《康德美学》搭配着来看。
目前还在研读,
只想请教各位前辈几个问题,
我如果抱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论证的“物自身不可知”,
来看待感受美感的"主体"以及被判断为美的"客体",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不知道事物本身是什么,
我们也不能知道我们自己的心灵是什么(因为我们也是透过表向来认识自己的心灵),
也就是因此康德才会认为我们无法订出客观的法则说明什么是美,或是什么东西会是美。
转而只能注意美的感觉本身,也就是审美判断。
那么我可以说当我们的感性接收到对像刺激产生的表象之后,
这个表象经由知性思维,产生了认知判断,就变成知识,
但于此同时,这个表象也被我们心灵的某个X接受,经过审美判断,
产生了感受,愉快不愉快的感受。
然后康德所谓想像力与知性的自在游戏,就是发生在这个审美判断里,
当想想像力与知性调和一致,也就是符合对象的形式(有限性),
就会产生美的感觉,(知性只能处理有限的东西,总是以经验为界限)
如果当想像力感受到对象的无形式,也就是无限,无法与知性调和,
只好诉诸于理性,(理性整理概念,能使"无限"变成一种"无限的概念"掌握它)调和,
于是产生崇高的感觉。
而也由于美是对象形式的符合(这里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比较好),
所以会让人有一种满足感,是一种纯粹的愉悦(为什么会满足、会愉悦?是我想问的问题)
而崇高是对象的无形式,会让想像力有一种无法掌控的感觉,
而产生恐惧,
因为想像力本来就是一种把握有限事物的能力,
虽然它能重组一切刺激,但它的本质在穷尽事物。
但当想像力诉诸于理性掌握这些无限之后,
会有一种超越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能战胜这些无限与恐惧,
这便是崇高的感觉,会有一种痛苦消失的愉悦。
而产生崇高的感觉也不是只要有恐惧就必然发生,
康德还强调我们要有“不被这恐惧立即威胁”的情况,
才能进而产生崇高(如此想像力才有办法去诉诸理性调和吧)。
也因为崇高的感觉是诉诸于理性去掌握无限,
所以康德才会说崇高源自于我们的内心。
康德提到关于美,我们必须在我们以外去寻找一个根据,
也就是互相符合形式(不知道这样说妥不妥),
但关于崇高,则关于于对象的无形式(如浩瀚星空、永恒的时间),
面对到无形式只能在我们内心寻找,然后透过理性产生一种超越,
这便是说明崇高源于人类心灵,
而这也是康德用此来为道德做调和的方法。
不知道这样的思路来看书有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另一方面我也想请教几个问题:
1.关于为何会有愉快不愉快的感觉产生,是不是也是一种超越我们经验的存在的?
2.关于美的感觉,也是一种和时间空间、先验逻辑一样的先验的存在吗?
(就如我们无法像像出一个没有空间时间的世界,也无法想像出一个没有美感觉的本体)
3.康德说的美感是一种符合主观的普遍性,我如果用白话一点可不可以说成:
"对每个人来说是美的东西、元素都不尽相同,所以是主观的,
但因为他们在形式上均是符合想像力与知性间的自在游戏,所以是普遍的"?
甚至更白话一点:
"什么东西是美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但针对美这个感觉每个人却是一样的。"
我本身非哲学系出身(念体育的),但对康德非常有兴趣,
看过网络上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的网络教学课程,
然后跳着看了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导论、实践理性批判,
也看了一本哲学史,基本上对哲学的发展脉落有一定的知道,
了解康德当时为了解决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争的时代背景,
以及如何靠提出二律背反问题,将之放在实践的理性上来终结独断论与怀疑论的问题。
最近开始写自己的论文,终于找到题目可以跟康德理论有关系,
于是开始扎实的看康德的书,有时候看完会想用自己的话写一写书里想要表达什么,
试试看自己有没有办法消化读进去的东西。
这学期有去哲学系旁听,但毕竟是外校生,很害羞认识其他同学,
总觉得要是可以认识几个哲学系的朋友,有想到什么问题用网络聊一聊、请教一下,
就可以很有效率的提升自己。
不知道在这里发问妥不妥当,
或在这里有没有机会认识一些高手,可以私下请教的,
除了可以完成论文之外,也会很开心自己可以有机会懂到更多。
以上首次PO文,如有不妥还请告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