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3-09-04 23:21:44读到《隋书地理志》的时候发现:"其边野富人,多规固山泽,以财物雄役夷、獠,
故轻为奸藏,权倾州县。此亦其旧俗乎?"
以上这段对照《华阳国志》:"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不觉得很像吗?
三国到隋代,隔了300年,这里我不敢断言两晋南北朝期间,是否依旧持续三国以来的旧俗
但有持续最好,没有也无妨,没有的话正好直接佐证隋代旧俗,指向的是三国时期
问题重点出在"轻为奸藏",合理代表犯罪增加,诸葛亮时期的"吏不容A人怀自厉,道不拾遗,
彊不侵弱,风化肃然",俨然荡然无存
孔明治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反观吕乂"众事无留,门无停賔...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于郡县"
同样严刑峻法,孔明时代的百姓没有埋怨,吕乂时却出现状况,个人认为吕乂没有像孔明开诚心、
布公道那般,对法律有疑义还可以讨论杀价,所以吕乂"众事无留,门无停賔"
正好呼应他为政"简而不烦"
一板一眼的执法,如果只就表象判断而缺乏深入追究的话,如何贯彻陈寿形容孔明"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包含他任用的吏员理论上也该会如此,以致于地方上对吕乂的评价并不好
接手吕乂的就是陈祗,跟黄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董)允"
眼看翻转法律案件,而能被仔细审查的机会,一个威柄的黄、陈说了算,就打发掉了
看看陈寿"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晋书),这里的清对照上面的清能
不会离开简约单纯的意思太远,很干脆的就被吃案了吧我想@@
最终蜀汉的官场风气,由初期"吏不容,到后来很可能因为微罪不举,而变成"轻为奸藏"
回想薛诩答复孙休关于蜀民的印象:"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
经其野民皆菜色"
粉饰太平、文过饰非,郡县阶段就定谳的诉讼,即便上诉到中央,有朝中黄皓、陈祗罩着
大臣如果仗义直言,万一得罪黄、陈,被随便诬陷而像罗宪、陈寿遭贬,还算小事
天知道要是矛头直接对准黄、陈,会不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笔,成为被他们害死的第一人
像姜维那种敢呛着要杀黄皓的,毕竟是极少数,有大军在手上,讲话大声很正常
所以一旦臣下只求混口饭吃,刘禅没微服出巡,又怎能知悉百姓面有菜色
地方官没有善尽治理的责任时,大概就像这样表彰在外面,真的搞到汉末那么黑暗的话
蜀地再爆发一次刘焉入主前,马相、赵祗自号的黄巾之乱,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不能否认北伐对蜀汉的灭亡,肯定有很大的影响,只不过不能什么征兆
都一锅端的推给北伐,这样未免太简化,更失去很多读史的乐趣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