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F00L (愚者)
2019-05-21 11:15:49这是个人第一次做历史考证推论文章,说跟考证有关,但引用之资料大家早已烂熟于胸。
说好听点是有些个人创见,难听点讲就是乡民脑补文。因为自知甚愚,所以曾几度挣扎,
是否要贴在这个高手遍布的讨论板?但总之,眼见半年前本板就有对此战役的诸多讨论,
本着“不敢迈出步伐就不会前进”的想法,还是鼓起勇气贴上来接受批评。
称之为评传,是参考金庸先生写《袁崇焕评传》的概念,以大家熟识的历史素材为骨干,
然后脑补其中相关的人际关系、心路历程……填充其血肉脉络,则或可增添些许可看性。
在这里先报告,文长慎入,并感谢阅读赐教。
阅读以下讨论,请配合参考地图
https://imgur.com/ryGfR93
地图来源:东汉地图──荆州刺史部
http://www.onegreen.net/maps/HTML/48697.html
【1】建安十三年(208年)
曹操主力自江陵出发至乌林,周瑜主力自柴桑出发至赤壁,双方隔长江展开对峙。
曹营第二军团则自襄阳沿汉水向夏口进军,其中包括:
讨逆将军江夏太守文聘,率襄阳水军
折冲将军乐进
曹营支军亦有分别行动,其中包括:
征南将军汝南太守李通,攻江夏郡北
征南将军曹仁屯江陵
奋威将军满宠屯当阳
厉锋将军曹洪屯襄阳
周瑜支军则展开防线,其中包括:
(直属东吴军)守军给事朱桓屯柴桑
(直属东吴军)中司马诸葛瑾、偏将军董袭屯庐江
(刘备刘琦军)左将军豫州牧刘备屯樊口城
(刘备刘琦军)偏将军关羽屯夏口
(刘备刘琦军)江夏太守刘琦守平靖、武胜、大胜三关及应城、应山
【2】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
周瑜用轻船走舸火烧曹操,而导致曹操军大败而退。
曹操沿华容小道穿云梦大泽向江陵方向退却,遇泥泞道不通,死者甚众,周刘追之不及。
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曹仁屯于江陵、满宠屯于当阳,两人未参与乌林
大战,曹操再留下跟随乌林主力军团的横野将军徐晃支援曹仁。其余大军自乌林、华容、
江陵、当阳一路后撤,至襄阳与沿汉水回收的汉水第二军团会师,再留下其中的折冲将军
乐进屯守襄樊,其余部队或带回许都监控全局、或分拨于紧要之地驻守,以防大败后北地
诸部(尤其是西凉马腾势力)出现动乱。
《三国志‧蜀先主传》
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三国志‧吴主传》
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攻向曹仁留守的江陵。周瑜于长江南岸(油江口附近)下寨,
隔江与江陵对峙,双方尚未交锋。
周瑜要从长江南岸北渡,势必就得掌握长江这段的制江权,要不然轻易越过去,其他曹军
只要从长江上游顺势而下,周瑜就会陷入前后路被包抄的窘境,所以一开始周瑜与曹仁是
“各隔大江,兵未交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
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擂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
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
。
【3】
曹操大军撤退,徐晃先自江陵跟着大军至襄樊,别屯于樊城,再把新编将卒以及所筹集的
军需粮草从襄樊送至江陵。自周瑜与江陵隔江对峙起,徐晃在后方北道上确保往返襄樊的
补给线。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从征荆州,别屯樊。
【4】
周瑜听取甘宁建议,令其率兵数百袭取夷陵,赤壁战后夷陵几无防卫,甘宁一至,即攻取
城池。夷陵乃江陵上游之重镇,控制夷陵即是有控制长江的威胁,故待徐晃生力军一到,
曹仁便派遣五~六千名兵马(可能是满宠)奔袭夷陵。甘宁本部再加上降卒也不过千人,
被敌军攻击后,派人突围向周瑜告急。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攻曹仁于南郡,未拔。宁建计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
,因入守之。时手下有数百兵,并所新得,仅满千人。曹仁乃令五六千人围宁。宁受
攻累日,敌设高楼,雨射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吕蒙计,
帅诸将解围。
【5】
周瑜听从吕蒙建议,令凌统留守南岸大营,自己与吕蒙前往解救。接仗后曹军趁夜退走,
但道上被周瑜沿路布下的柴枝拒马所阻挡,许多骑兵只好弃马步行撤退,甘宁之围遂解,
又得军马三百匹。至此周瑜军稳占夷陵,取得了长江控制权,以船只载运马匹凯旋归营,
周瑜军威大振,便率部北渡长江下寨,准备与江陵城直接接触。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
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瑜使甘宁前据夷陵,曹仁分众围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
、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
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
。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
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
清代史学家何焯有对此评论:“既取夷陵,则江路通利,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6】
曹仁军丢失夷陵,被周瑜军跨江北渡进逼江陵。曹仁城头远望,急征三百荆州勇士,跟随
部将牛金去截击。牛金遭遇周瑜军先锋部队数千人围攻,曹仁见情势危急,便带领数十名
随身卫队出城接应。曹仁大显神威左冲右突,将被围部众一一救出,江陵守军士气大振。
《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
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
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
,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
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
为仁当驻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
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
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7】
曹仁奋勇神威与徐晃北道通援,为江陵持久战揭开了序幕。周瑜军得夷陵,又渡江下寨,
江陵成甘宁在西、周瑜在南、刘备刘琦在东的三面受夹之势。但荆州南方尚有四郡属曹,
周瑜军不可不防后方威胁。如前述,周瑜兵少,难以分拨向南经营,故与刘备达成共识,
由刘备率江夏刘琦所辖部分军队,以荆州刺史刘表长子(刘琦)之身份,向南经略武陵、
长沙、零陵、桂阳四郡。
刘备离营前再向周瑜献计,说曹仁江陵城现下可谓粮草充沛,正面攻打耗损太大。不如请
周瑜分两千兵马(刘备也命张飞率兵千人效命周瑜),让自己率刘琦军东面沿汉水而上,
于汉津登陆,以截绝曹仁江陵北方(后方)往襄樊之道(后来刘备军中执行者为关羽),
如此形成对江陵四面合围,曹仁见状便会弃城而走。周瑜同意其建议,拨给刘备二千人。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吴录》
备谓瑜云:“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二千人
追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注:夏水即汉水的下游,夏水的入江口即为夏口,也称汉口。
【8】
刘备方利用刘琦与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策动中庐、宜城、临沮等地出现抗曹反动势力,
并让关羽准备走汉水路登陆汉津的军事行动。而自从反动势力出现,先前在徐晃确保下的
北道通路开始被阻截,故徐晃领兵讨贼,且后来再与满宠一起协同征伐进驻汉津的关羽。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
【9】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
孙权得知据守合肥的扬州刺史刘馥逝世,为分担江陵线周瑜军所面对的曹军阻力,故决定
亲自进攻合肥,又另派张昭进攻九江的当涂,此役称为第一次合肥之战。
曹操接到消息后,考量到大军因南征赤壁一役,大多染上了疾疫,所以让将军张喜领一千
兵马,途经汝南时,再让太守李通分兵给他带去合肥解围。但张喜兵马又疾疫复发,所以
迟迟未到合肥。
至隔年,合肥城久攻不下。而合肥城经过数月攻击又连连下雨,城墙将崩。眼见张喜援军
仍未到达,守备合肥的别驾蒋济写三封假信,伪称四万援军已到雩娄,并派主簿演戏假装
要迎接张喜,并命三个手下从外装做准备要偷入城,其中两名被孙军擒获。孙权得信后,
信以为曹军会有四万人来救,便烧阵撤退,合肥之围解除,张昭攻不下当涂后也即撤退。
《三国志‧吴主传》
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
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
《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仕郡计吏、州别驾。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
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
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
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10】建安十四年(209年)
袁术旧部陈兰、雷绪与当地人梅成在庐江以氐人据六县叛反曹操,曹操命张辽讨伐,同时
臧霸也奉命前往皖县攻打孙权部将韩当,使孙权不能救陈兰。陈兰本欲以灊山险道固守,
但却被张辽英勇的强行突破,斩杀陈兰等人。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成伪降
禁,禁还。成遂将其众就兰,转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
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
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陈兰败后,雷绪率数万残部拜奔夏口的刘备军。刘备方才藉著公子刘琦的名号,顺利地让
荆南四郡太守皆降,实质掌控了四郡领地,这时忽然又得到雷绪的数万人马,声势大振。
这时传出了刘琦病故的消息,于是刘备进驻油江口(后改名公安),隔着长江与周瑜江北
大营相望。一方面可号称是拱卫周瑜友军,另一方面也有阻隔周瑜与荆南四郡接触之意,
以巩固他得来不易的领地。
刘琦一死,其辖下(部分江夏郡及荆南四郡)群臣共推刘备为荆州牧。故刘备以荆州主人
的立场在公安(剑指隔江战火方炽的江陵)治地,并封策属下,其中包括:
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任务为调赋税、充军实)
荡寇将军关羽,领襄阳太守(襄樊在曹操军手上),驻江北(任务为经略襄樊)
征虏将军张飞,领宜都太守(夷陵在周瑜军手上)
偏将军赵云,领桂阳太守
很明显,刘备如此布署,就是把“曹仁与周瑜尚在攻防征战的”南郡,视为首要目标。
《三国志‧蜀先主传》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
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
公安。
【11】
曹仁等将在江陵面对周瑜的围攻日久,且刘备取地增兵羽翼已丰,也就是说关羽在北驻扎
底气更足、后备实力更强。江陵势如孤城,眼下虽守,然长久之计仍要让曹操来做决定,
无论是要派遣援兵继续防卫、还是派遣援兵接应撤退之兵马,总之是一定要派援兵来的,
只是多少与早晚的问题。
曹操面对大军疾疫的窘境,本已左支右绌,孙权进犯合肥、陈兰于庐江反叛,暴露出东方
防线问题(曹操派兵不多),加上西面雍、凉、汉中即将可能发生的激战,曹操必须思考
是否要投入人力物力继续防守江陵的问题。
或许曹操经赤壁一战看到孙刘两家联盟,想起郭嘉的往事。前不久建安十二年(207年)
曹操从郭嘉劝远征乌桓,以其“兵贵神速”之策大胜。袁熙、袁尚兄弟奔辽东投公孙康,
这时打完闪电战的曹操一改作风放慢脚步,以“隔岸观火”之计选择撤退。理由是“二袁
投奔公孙康,如果曹操进攻,公孙康就会借助二袁之力死命抵抗。如果缓兵不动,公孙康
与二袁必相火拼,这样曹操就可以等著坐收渔利了。”果不其然,公孙康献来二袁首级。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傅子曰
: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刘备不屯夏口而据公安,摆明是确保荆南四郡外,还要在南郡分一杯羹。刘备枭雄之态,
曹操岂会不知?横竖此时江陵孤城难守,不如弃之来个“隔岸观火”,待孙刘为争夺南郡
而反目龃龉,就可以再次等著坐收渔利。而若孙刘火拼,曹操更可以乘机经略西部战线。
毕竟从赤壁之战经验看来,在西部还有隐患时,欲直接扫荡孙刘联军,并非理想的战略。
对曹操而言,合肥、庐江初定,孙权仍有再战之心,东部防线不宜轻动。而汝南太守李通
看似就是合适的活棋。故令李通就近奔赴襄樊,接应曹仁撤出江陵。李通果然勇冠诸将,
欲强突关羽的垒壑以迎曹仁,却在半路上就不幸病故(可能是不久前张喜部队救援合肥,
途经汝南时所传染的疾疫)。
《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
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彊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
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
。既还,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自古帝王受命之君,虽有皇灵佐于上,文德播
于下,亦赖武功以昭其勋。然而贵于时动,乃后为威耳。今麾下值四百之厄,有扶危
之功,宜且隐息师徒,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崇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
也。”于是遂止不行。
《三国志‧魏书‧李通传》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
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12】
久守江陵的曹仁军,已得到曹操下令撤退的命令,正在寻找机会突围减少伤亡。这时适逢
周瑜进攻时被羽箭流矢射中而身负重伤,故安排一场以进为退的阵仗。曹仁军各部将检点
兵马,趁周瑜卧病养伤之时,冲击其阵地。周瑜得知曹仁来袭,忍着伤病起身指挥大军,
于是激励吴军士气坚守大营,曹仁军团也就顺势后撤北退。至于驻于江陵北方的关羽军,
战略目标本来就是要迫使曹仁部弃守江陵,所以双方部队没有正面交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瑜亲跨马擽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阵。瑜乃自兴
,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至此南郡归于周瑜,曹操阵营的南境关卡退至襄樊,江陵争夺战落幕。检算战果,曹仁军
被围困,伤亡较周瑜军大。但周瑜督战身负重伤,甚至后来英年早逝,故也非占尽上风。
《三国志‧吴主传》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
江陵之战结束后:
周瑜任南郡太守屯江陵,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建议征伐西蜀,但半途病逝。
曹仁、徐晃被曹操召回,接着于建安十六年(211年)的潼关之战中立下战功。
乐进续领襄樊防务,后随曹操征战濡须口,然后受命镇守参与第二次合肥之战。
满宠接任李通汝南太守之职,并协助经略合肥,后建新城参与第三次合肥之战。
【13】
刘备以军功,受赏周瑜之分地为南郡的长江南岸,驻军公安。此时多有随刘琮降曹的荆州
旧部,到公安来投奔刘备(例如前述中庐、临沮、宜城……等势力)。因刘备有地有兵,
令孙权感到有些担心,将其妹嫁予刘备,以巩固彼此友谊。为此,刘备入吴与孙权相见,
表达感谢和好之意,也趁机抱怨周瑜分给自己的地太小,不足以安民发展。
《三国志‧蜀先主传》注引《江表传》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
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三国志‧蜀先主传》
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
孙权没接受周瑜制伏刘备的建议,而采纳鲁肃战略想法,利用刘备在荆州的人望与势力,
把南郡的江北之地(包含江陵、夷陵等),让予刘备发展。孙权则自刘备手中得取江夏郡
(包含夏口、樊口等)及长沙郡的一部分。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
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
,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
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
难卒制,故不纳。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注引《汉晋春秋》
吕范劝留备,肃曰:“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
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权即从之。
《三国志‧吴主传》
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
孙刘连姻,且双方在鲁肃高明的政治眼光下达成进一步的换地合作。换地结果使得孙权军
不必面对曹操襄樊军团的压力,只需要单线应付合肥军区,为日后三国的“荆州争夺战”
积累能量。刘备则是利用之前在荆州累积的民心资本达到迅速扩张及休整,并取得江陵、
夷陵,为《隆中对》西取巴蜀的计划打开大门,也抵挡住东吴进逼益州的途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
败。
《三国志‧蜀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
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驻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
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驻孱陵。权知
备意,因召瑜还。
曹操本想以“隔岸观火”之计,弃守江陵而引得孙刘两家争夺南郡。结果后来当孙刘换地
的消息传到,让那时正在写字的曹操,惊吓到让手执之笔掉落下地。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14】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
潼关之战曹操击溃马超等,控制西凉,便意图南向攻取汉中张鲁。益州牧刘璋感到威胁,
请刘备入蜀北伐张鲁,留诸葛亮及关、张、赵镇守荆州。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
刘备战完张鲁后,借故向刘璋讨要军资人马,一副要东返荆州模样。刘璋若照给,则强弱
消长,难保刘备内怀不轨之心;若拒绝,又让刘备找到借口翻脸。故刘璋依数大打折扣,
给个四~五成意思一下。
《三国志‧蜀先主传》
明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
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
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乃从璋求万兵及资,欲以东行。璋但许兵四千
,其余皆给半。
虽然刘备是借故勒索,但从他给刘璋的信中可知,荆州是由关羽北向布防施压的。一来是
自从赤壁战后,关羽一直处于江北与曹操阵营作战的前沿,累积足够经验判断对手及掌握
战场状况。二来关羽被任为虚衔的襄阳太守,故关羽一直都想占领襄阳,实现太守职责。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
另一方面,由于曹操西部战线的告捷(潼关之战大胜马超联军),背后隐患已完全解除,
于是曹操想利用刘备入蜀时机,展开对征讨孙权的动员。而由于兵力上的优势,曹操阵营
在荆州军区各部也开始对关羽军进行反击。例如襄阳守将乐进开始主动出击,并南下征讨
刘备阵营江陵城北方前沿的部队。
此外,江夏太守文聘也开始配合乐进行动,活跃于汉水沿岸,对驻防的关羽军展开奔袭。
其可能原因有二:一是曹操友军在合肥集结,对发动濡须口之战展开动员,此局势缓和了
其面对东吴夏口驻军的压力(孙权可能回收军力于夏口,导致应山、应城防线较空虚)。
二是之前守在应山、应城的公子刘琦病故,让文聘在奔袭关羽军时,不必承受自己过多的
心理负担。
《三国志‧魏书‧文聘传》
太祖征荆州,琮举州降,呼聘欲与俱,聘曰:“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太祖济
汉,聘乃诣太祖,太祖问曰:“来何迟邪?”聘曰:“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
,荆州虽没,常愿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得已
,以至于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遂欷歔流涕。太祖为之怆然曰:“仲业,卿
真忠臣也。”厚礼待之。
其战斗记录包含:
乐进率军与驻防汉津的关羽,在青泥展开正面对峙。
文聘与乐进协同作战,并于寻口向关羽发动了攻击。
乐进击退关羽、苏非。(进必大克)
文聘奔袭关羽汉津处的辎重守军,并于荆城焚毁关羽的战船。(必大克)
乐进收服了南郡诸县山谷蛮夷。(转侵州界)
乐进大破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转侵州界)
由是观之,确实符合刘备对刘璋说的:“进必大克,转侵州界。”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
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县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
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后从征孙权,假进节。太祖还,留进与张
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户。
《三国志‧魏书‧文聘传》
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
船于荆城。
令人讶异的是,打着打着乐进就被曹操征调走,一起去濡须口讨孙权。这足以显示,定然
有人来接防襄樊(估计是前不久潼关立功的曹仁)。乐进很骁勇,建安十九年(214年)
曹操亲征濡须口之战虽以失败收场,但临走前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将,让他们在隔年
的第二次合肥之战中大胜东吴,威震逍遥津。
【总结】
〔绝北道任务的争议〕
争议一:绝北道,关羽其实只是在打游击?
愚者答:不认为如此,关羽并非只是打游击。
坊间说法中,大多认为关羽绝北道任务,只是担任后方骚扰的游击队长角色,打打跑跑。
但从史书文字来看,“绝”就是断开,“围”就是环绕。也因关羽受命要确实断绝北道,
才使得李通必须率众击之方可入围。若只是小打小闹的搅扰再翩若惊鸿的遁走,就该改成
袭、击……等用语。既然站在魏书角度都是写“绝”,绝字比断、截……用得力道还重,
然后配合前后文也写曹仁是确实被包围,故云关羽是确实在汉津一带布防力战,断绝襄樊
对江陵的支援线。
《三国志‧魏书‧李通传》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
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
另外,亦有多人谓李通在奋勇作战之余,最后终是突穿了关羽阵地,我个人亦不以为然。
李通的作战“目的”是迎接曹仁,故云“以”迎仁军,但记载中可不是写其到达目的地,
而是道得病薨,即在路上就生病过世了。(“道得病薨”是哪条道?不正是“北道”?)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李通并未突穿防线。唯一记录“面对绝北道防线”的史书都这样写,
说北道被关羽这样阻绝了,李通未过,那后人岂能说关羽只是在打游击?
争议二:绝北道,关羽让徐晃等进出自如?
愚者答:不认为如此,徐晃并不能进出自如。
徐晃是原就被曹操留在江陵,但有段时间“别屯”樊城。曹操任命曹仁、徐晃留守江陵,
自然判断到这道防线前沿即将发生的大战。大战在即,曹操、曹仁都是久历沙场的名将,
连派兵将驻守夷陵成犄角都不及顾上,反而让徐晃跟着曹操乌林主力军团北上襄阳做甚?
最合于情理的答案,即“整合会师的汉水第二军团”,配发疾疫较微的兵马予徐晃重编,
并整合粮草军备即时运进江陵。
徐晃暂需整合编成分派给他的军兵,并收纳分装辎重粮草,所以才有谓“别屯”于樊城。
收编整装完成,即行南送,徐晃的任务就是让这支军队进入江陵,协同曹仁部一起守城。
由是观之,曹仁一开始未分兵布防夷陵,与周瑜一样,并非有所不欲,实恨兵少不能也。
而待徐晃收编的生力军一到,曹仁便能派出五~六千人马去围困甘宁而也不致影响防务。
这数千人之中,兵种齐备,不但含骑兵,另外连攻城器具(例如井阑这种高射楼)都有。
类似任务让最熟悉的一批人处理较有效率,所以徐晃在大军进入江陵助守之后,便可再引
部分兵马继续接应来自襄樊的后续军资。
这段时日周瑜军团经赤壁大胜,整编各部、分配追进、南岸下寨、宁取夷陵、分兵解围、
北渡扎营、进攻江陵……然后战至一定时日后陷入僵局,才导致刘备提出绝北道的建议。
相信刘备提出的绝北道建议,是先在内部参谋会议中成形的(含刘琦、诸葛、关张等)。
诸葛亮久居荆州,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首先就是利用刘琦、刘备在荆州的影响力,
策反南郡北道周边的荆州亲刘世族土豪。如此一来,就能有效阻截襄樊与江陵间的通路。
尔后让关羽登陆汉津建立防线的军事行动,也就能更加顺利进行。
面对刘备军的策动,徐晃被迫从讨伐北道沿线(中庐、临沮、宜城)大小规模叛变开始,
陷于比较被动的形势(只曰讨而未言胜)。而之后关羽军进驻了汉津,徐晃则再连同满宠
尝试征伐关羽阵地而未果。至此合围江陵之势已成,故后来李通才须突入包围以迎曹仁。
《三国志‧吴主传》
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从征荆州,别屯樊,讨中庐、临沮、宜城贼。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
于江陵。
整体而论,毕竟徐晃、满宠等部的首要任务是守御江陵,他们须保留手中兵力,不能任意
在野战中受创过重,也就是说非到必要,没有主动出城攻坚敌阵地的价值。而相信徐晃也
真的没有拚死进攻关羽,这情形甚至让关羽误认徐晃念旧情保留,故日后在襄樊大战中,
仍以为徐晃重两人私交。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注引《蜀记》
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
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争议三:绝北道,是因关羽逆天武力而成?
愚者答:不认为如此,实乃曹操军后援有限。
如前所述,其实徐晃等面对关羽阵地,因有所顾忌并未全力拼杀。而乐进镇守襄樊重镇,
重要性更甚于江陵,面对烽烟弥漫的南方战线(如中庐、临沮、宜城……),岂可轻出?
那么曹操怎么布署的呢?曹操一则要在大败后让饱患疾疫的将士们养精蓄锐,二则又准备
于西部战线动员(后来潼关之战),三则也须分拨兵马驰援东部战线(九江郡、庐江郡)
以解孙权进犯、陈兰造反等问题。
从陈喜单将千骑、张辽兵少等叙述看来,曹操手上可兹调配活用兵马有限,即便另有派部
驰援襄樊,大抵也应仅是加强防护,任务相对保守。而明确是受命进击以迎曹仁的李通,
也于道上病故,所以关羽汉津防线所面对的军事压力其实有限。
《三国志‧魏书‧蒋济传》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仕郡计吏、州别驾。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
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
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
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辽督张郃、牛盖等讨兰。成伪降
禁,禁还。成遂将其众就兰,转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险狭,步
径裁通,兰等壁其上。辽欲进,诸将曰:“兵少道险,难用深入。”辽曰:“此所谓
一与一,勇者得前耳。”遂进到山下安营,攻之,斩兰、成首,尽虏其众。
从后来的青泥战役观之,当曹操兵马从疾疫恢复过来,又在打胜潼关之战后向东方进逼,
准备发动濡须口之战讨伐孙权,此时关羽面对的压力似乎就比较大。当然,也因刘备入蜀
带走数万步卒,连带排挤到关羽所部兵力。故乐进、文聘等这时就都有进讨汉津的行动,
且文聘还因其战果领有战功。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
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县山谷蛮夷诣进降。又讨
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皆大破之。后从征孙权,假进节。太祖还,留进与张
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户。
《三国志‧魏书‧文聘传》
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
船于荆城。
关于文聘攻击关羽时间点,是在绝北道战役时?还是在青泥战役时?坊间许多文章皆倾向
归于前者,但我个人持相反论调。理由是绝北道战役时,若说文聘奔袭汉津,须越过当时
应城防线的刘琦,一是如此风险过大于理不合,且亦未见与刘琦军的交战而突穿之文献。
(其它补充请见下方“争议五”的讨论)二是若在江陵受困下,文聘既然都已击辎烧船,
有什么理由居然不多走几步驰援江陵会师曹仁?江陵被围,曹操有可能纯派军队打关羽,
为打而打却不进入驰援么?部队任务目的岂能本末倒置?文聘若真打完即回,还会有赏?
而乐进攻击关苏时间点,是在绝北道战役时?还是在青泥战役时?坊间许多文章亦皆倾向
归于前者,但我同样持相反论调。理由是曹操新败,刘琦势力重入南郡(关羽驻汉津),
南郡诸县山谷本就属曹,这时怎再降曹?更有甚者,绝北道战役时,江陵还在曹仁手里,
此外尚有满宠控制着当阳,旌阳此时根本还见不到刘备的兵军。要待后来周瑜进驻江陵,
再之后周瑜病故,刘孙换地,刘备始可领有江陵,才得以任遣部员进驻临沮、旌阳等地。
故合理判断乐进传所载诸相关战果,当是在青泥战役前后时间取得。
根据上述,关羽绝北道成功,虽展现其武勇无庸置疑,但后来在己方分兵入蜀,曹操大军
东进之后,就显现相对弱势。
争议四:绝北道,对联军取得江陵没效用?
愚者答:不认为如此,绝北道之功绝对不小。
对周瑜而言,他打死不希望刘备这枭雄有“地盘”,这在他后来建议孙权时有明确提出。
(其实曹操也是打死不希望刘备这枭雄有“地盘”)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
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
,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
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而江陵包围战时,荆南四郡之事:
一是并未动用主力兵马,而周瑜当时也没资本分兵南谋。
二是刘琦旗号旧地重归,其事务东吴也没立场指手划脚。
三是平定四郡安稳后方,对周瑜军的江陵攻略也有助益。
故可说刘备取荆南四郡,与东吴无甚关联,站在周瑜立场,自然也就没介入说话的空间。
但后来周瑜得江陵了,居然把南郡中长江南岸的土地分给刘备!周瑜为何做他自己最不愿
见到之事?其实就是碍于“现实”与“情理”,这才不得不。“现实”是,当刘备已抱着
荆州牧的名义在公安驻扎办公,隔岸相望的周瑜是要发动战争赶走刘备吗?而既然现实是
刘备已经坐拥长江南岸,就以“情理”索要:‘刘备你在南郡战役(江陵围战)没贡献,
凭什么占南郡之地?吐出来!’周瑜既然说不出这样的话,表示他必须承认刘备军对南郡
战役是有相当贡献的。所以……只好……委屈将就把刘备已占著的地分给他当功劳酬赏。
周瑜何许人也?连他都不得不承认刘备军团的功劳!回观刘备这方的看法就更加鲜明了,
刘备认为周瑜分的地“实在太小”,不是很服气,还打算亲赴东吴找孙权要再多挖些地盘
(以吴书角度称之为“借”)。刘备怎有立场如此?自然是认定绝北道对曹仁弃守江陵的
影响甚大、军功甚大,他才有声量向孙权与周瑜主张。何况这点周瑜自己也有私下表示,
关羽、张飞的表现真可谓是熊虎之将。
《三国志‧蜀先主传》注引《江表传》
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
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
坊间有说法,谓曹操赤壁北还时,即决心弃江陵,只是让曹仁拖时间喘气,故关羽无功。
对此,个人不以为然。若欲弃守,何不一开始就保存实力,收拢军马在襄樊布铜墙铁壁?
为了争取喘息时间,是该据险阻挡争取时间?还是在陷于敌围的孤城之中苦撑争取时间?
周瑜是何许人也?曹操欲弃之城,他有必要亲冒土石攻城身负重伤?他有必要让刘备参与
军功然后讨要分地?在周瑜眼里,是必须尽力攻下,是关羽绝北道有功才取得的江陵城。
我不禁想问,为何后世乡民朋友们会有这样的自信,比当时的周瑜更懂得江陵战略价值?
比当时的周瑜更懂得曹操的荆州布局?
争议五:绝北道,关羽能独揽此行动军功?
愚者答:不认为如此,诸葛亮功劳可能更大。
刘琮降曹时,刘备自襄樊走陆路往当阳南逃。关羽则自襄樊走汉水水路向江夏刘琦请援,
然后于汉津接到刘备。故知,汉津至夏口的汉水水路是控制在刘琦手上(本在刘表手上,
没跟着刘琮降曹)。赤壁战前,曹操亲率乌林主力军团与周瑜对峙,派第二军团水路并进
沿汉水而下,此时面对曹操第二军团压力的就是刘备刘琦军,而其中刘琦是在最前线之处
(刘备屯樊口、关羽屯夏口、刘琦守三关及应城、应山)。
赤壁战后曹军大败北退,周瑜、刘备往江陵追袭,也就是说,自应城以西,汉津至夏口的
汉水水路仍是控制在刘琦手上。在江夏郡北境与之对峙的,为曹操任命的江夏太守文聘。
以刘琦的身份,文聘与旗下旧荆州水军,没出现大部叛逃的话对曹操已是万幸,或许是在
双方各自有所顾忌考量下,并未发生大的军事冲突。
在关羽受命于汉津登陆,建立军事据点以绝北道时,大致上刘备军团的整体规划可能是:
刘琦军驻守应城防线,向西协同周瑜包围江陵。
张飞军效命东吴军帐,协同周瑜主力攻城作战。
关羽军建立汉津防线,绝北道并整合周边叛军。
刘备军进讨荆南四郡,打刘琦旗号纳地取资源。
刘备底气最多不过刘琦的两万兵马左右(不太可能更多,因周瑜军仅三万),但最大本钱
还是刘琦这位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的公子。套赌侠电影台词:“阿酷(刘琦)这名字,
就值十亿。”“你用三十分钟(这几个月)准备足够了,你是赌侠嘛。”但是,操盘这个
时日无多资本的人是哪位?既要能得到刘琦完全的认同且对荆州人地事务也要熟识通晓,
还得要有强力后勤专长协调各方资源配置,更需要洞烛先机掌控全盘并具备应变大才……
最重要的是,这个人必须要刘备的绝对信任并包含关张各部众的认可。
《三国志‧蜀先主传》
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
备曰:“恨少。”
刘备从抛妻弃子价逃命,到成为坐拥五郡的荆州牧,论其中操盘的难度,我们方才恍然:
为何刘备入蜀之时,敢把荆州交付给那位年仅三十岁的后生?就连关二哥,对那位小子的
顺位不在自己之下(犹在其上)都没异议(后来私讯问马超将才时也是找那位年轻朋友,
显然对其言论评价器之信之)。由此观之,可推断其功劳甚于关羽,甚至说关羽汉津防线
前方策反、后方补给,也都是靠着他的规划调度。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
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
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
“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寤,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
,遂为江夏太守。
注:诸葛亮本人早在荆州世族之中有一定声望,且诸葛亮与刘表家族具有姻亲的关系。
(诸葛亮岳丈黄承彦娶蔡讽之女,蔡氏之妹即刘表后妻)
《三国志‧蜀先主传》
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
〔绝北道任务的评价〕
个人认为,孙刘联军取得江陵,首功还是应记在周瑜身上,指挥官负成败之责,何况他还
勇战负伤,其他人没什么好争抢功劳的空间。在整个军事行动中,除甘宁、刘琦、刘备、
关羽、孙权诸人,都发挥了与周瑜协同作战极佳配合之外,而且天时(曹操大军疾疫)、
地利(刘琦在地影响)、人和(孙权周瑜决策)更是关键。
江陵争夺战的规模虽小,却是三分天下关键的战役。若联军没取得江陵的话,且不说刘备
仍要继续颠沛流离,孙权能在合肥、江陵两方战线下力抗曹操多久?恐怕也是不甚乐观。
绝北道任务完成,虽藉关羽武勇表现(考量到孙权、陈兰等因素,曹操投入其实有限),
但其实更有赖诸葛亮强力策划与后勤。故若一定要以“逆天”这类词夸赞某人功劳的话,
我个人其实倾向于诸葛亮而非关羽。(在这年龄如此升官实在太快了)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9-05-21 12:51:00您客气了 要完全没推论 大家自己看书就好了 讨论版价值在此
作者:
betaman (dixoncider)
2019-05-21 13:02:00将军真天人也
作者: wucn (noname) 2019-05-21 16:29:00
推
作者:
siliver (奶茶猫~~号:)
2019-05-21 18:40:00好文推~~~~
作者:
ocean11 (深海)
2019-05-21 18:41:00推讨论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9-05-21 19:01:00没打下刘备应该也不用颠沛流离,荆南四郡当时应该是他掌控可能还掌有一小部份的江夏郡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9-05-21 21:50:00没打下 该不会刘备真的要履行 当初要去苍梧投靠吴巨的干话?然后再找机会从苍梧打刘璋这样?
作者:
a7v333 (蠢与穷)
2019-05-21 21:59:00不是啊,去苍梧是更早之前讲的,赤壁后,孙刘分头进击周瑜去打南郡、刘备去荆南,但是刘备荆南攻略的进展神速打一场,其他都投降了,还有雷绪的残部,人、地都有了南郡如果是以周瑜落败收场,我觉得刘备不但有“自己的地”孙刘关系可能更紧密(唇亡齿寒)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9-05-21 22:17:00吴巨210年才死 208年底荆南已全属刘备 好吧用投靠不太恰当~
作者: ywchenz (ywchenz) 2019-05-22 13:19:00
好文
作者:
oldfatcat (è€è‚¥è²“)
2019-05-22 21:13:00魏延表示:那个……我可以进来了吗?(探头)
这篇文怎么前面整体感觉 是我在学生时代在其他论坛讨论绝北道的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