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董卓传 - 八日政变

楼主: kea (推理小说<亲爱的你>出版)   2018-09-22 06:38:37
第四天:辛未、八月二十八
我们将镜头拉远,正当皇宫动乱、皇帝出逃时,洛阳近郊东、西、北三个方位,各有
军队快速地向洛阳推进。
来自东方的是骑都尉鲍信,他先前奉何进之命返回故乡泰山郡,募得千余新兵,回程
来到成皋时听闻何进的死讯,加速行军。话说何进安排的另一支外兵、东郡太守桥瑁当时
应该也在成皋,但并没有桥瑁与鲍信互动的记录。
北方来的则是执金吾丁原的部队,他原本在孟津等黄河口岸,听闻洛阳有变,紧急率
领数千人的庞大部队渡过黄河,向洛阳前进,企图保护何氏一族,随军的还有担任主簿的
吕布。
西方来的部队就是董卓。前面提到,董卓原本驻军夕阳亭,由于他弟董旻就在洛阳政
变的核心,理论上,至迟于二十六日下午,董卓就该收到政变的消息,他带着三千人步骑
混合部队花了二十七日整整一天的时间,完成二十公里的行军,在晚间抵达洛阳西面的显
阳苑,见到城中火光,这才命士兵给我跑起来。这时皇帝在城北的消息传来,董卓随即率
军北上,总算在二十八日清晨,自百官公卿手中劫下刘辩与刘协,护送这两兄弟回到洛阳
皇宫。
董卓迎皇帝于北邙阪的史料很多,其中最生动、最详细的当属王粲著作的《英雄记》
,前面“楔子:北邙阪之萤”一段主要便是依《英雄记》改写。王粲的父亲王谦是何进的
长史,当时王粲大约十五、六岁,何进还想把家中女孩嫁给王粲兄弟。八月二十五日政变
之时,王粲便处于动乱的核心,他所留下的记录应可视为第一手报导。
有趣的是,即便王粲也发现,关于董卓见刘协一节,目击者的传述并不一致,有人说
董卓先对刘辩碎念几句,骑马来到刘协身边,刘协本与闵贡共乘一马,董卓说了一句:“
我董卓也,从我抱来。”便硬把刘协抱到自己的马上;但也有人说,小刘协死不肯让董卓
抱,最后董卓只能与刘协并马而行。
从历史发展角度观之,小刘协究竟有没有被老董卓强抱,实在不是个重要的议题,但
对当代的士人显然有其重要性,某种程度描绘了董卓与刘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状态。
那天,袁绍可能也在公卿行列中见证了董卓接驾,他可能还透过袁隗的引荐,与这位
袁家老故吏故作亲热地叙了个旧。他对这个浑身羊骚味的西凉老兵痞没什么好感,他们不
可能成为朋友,但这是否意谓他们就是敌人?
袁绍回到城里,一名全副铠甲、风尘朴朴的将官早在等他,那是刚带着泰山兵赶到的
鲍信,他对袁绍说:“本初,董卓那厮手握强兵,将生异志,若我们不及早动手,将来必
定为其所制…本初,趁那厮的人马刚到,兵困马乏,咱们发动奇袭,必可一举擒之!”
面对这样的建议,袁绍的反应是“绍畏卓,不敢发”。
袁绍会害怕是可以理解的,他虽能耍几下刀剑,说到战争,他还是个在室仔,他底下
的西园军、禁军或袁家部曲多半也没实战经验,面对董卓那支杀人无数的凉州军,就像你
在市民大道篮球场大杀四方,突然来了几个身上刺奇怪中文字的黑人说要报队一样。面对
二千名没有武装的宦官,你可以看起来非常英勇,但对二千名精锐西凉武士展开奇袭又是
另一回事。
不过我想除了害怕以外,袁绍似乎也没理由采取激烈手段。在董卓进京不到二十四小
时的当下,凭什么论断他“将有异志”呢?董卓的出现并非意外,一如鲍信出现并非意外
;你说他有抗旨的前科,别忘了袁绍刚刚才干过什么事;至于董卓接驾时跋扈的模样,换
个角度看,那是西凉人纯真坦率的一面,而且董卓本来就是将军、牧首级的人物,论资排
辈,说话大声点也没什么。对这种性子豪爽的军人,你敬他一分他敬你十分,若真动起手
来,搞成洛阳巷战,谁都没好处。
二十八日下午,折腾整夜的皇帝刘辩整顿衣冠,幸驾北宫崇德殿,天子六玺从宫阁中
被取了出来,虽然传国玺未寻获,但无碍朝廷重新开机。当天皇帝降诏(理论上应仍由何
太后称制)改元,将年号由“光熹”改为“昭宁”,并大赦天下。朝廷提拔河南中部掾闵
贡为郎中,封都亭侯;另外免除司空刘弘、司徒丁宫职务,任命董卓为司空。
闵贡封赏不意外,倒是卢植,他不仅救了皇帝,还救了太后,却什么赏赐也没有,还
是个小尚书,好像不大公平。这也不难理解,闵贡官小,封赏容易,卢植就没那么简单,
高层的政治利益分配显然不是现在的皇帝与太后做得了主的。
至于董卓,他当上司空颇费周折,他先找到某个言官,以雨不停为由,提出弹劾,将
刘弘、丁宫拉下台, 自己才上了位。以董卓作风,主动讨官并不意外,不过乱成一片的
朝廷能那么快地就弹劾与任命做出安排,士大夫集团的合作应该是不可少的,特别是掌握
尚书台的那票人,如袁隗、卢植等,而这样的合作,应该不是董卓以暴力促成,而是基于
士大夫们的乐观期待,相信冠以三公名号,在未来的“后宦官秩序”中,董卓将会是个安
稳、听话的要素,甚至是个有力的支持者。《西游记》里头太白金星对孙悟空搞的也是这
一套。
以历史的结果观之,这些士大夫显然错得离谱,董卓野心可比齐天大圣大得多,他费
尽苦心带兵来到洛阳,并非只是想复制前辈凉州三明的模式,游历几个高级职务,做为地
域平衡的宣传样板,然后在下一次权力斗争中被牺牲。他要的是主导的权力,主导自己、
主导凉州人、主导整个帝国命运的权力。
当士大夫在皇宫中忙着政治安排时,董卓在城外显阳苑大营也正忙着以军人的方式站
稳脚步。首先是吴匡、张璋带着前大将军府的部曲前来投诚,何苗的部曲在群龙无首的状
态下,也选择加入董卓军。这某程度上应是董旻的安排,其实我满想瞎扯些董旻先前在洛
阳为他哥打下多少的基础,不过没有证据支持。
另外就是虚张声势。史载,当时董卓兵力仅有三千人,怕不足以服众,于是每隔几天
就趁夜间派部队潜出城外,天亮时再大张旗鼓回城,营造凉州兵团源源不绝的假像。
董卓另一个大动作就是杀丁原、并吞并州部队,这部分我留到明天再说。(40)
作者: Getbackers (逆转思考全垒打!!)   2018-09-22 10:34:00
推!
作者: KJK7 (.......................)   2018-09-22 14:46:00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9-22 14:49:00
在洛阳近郊快速向洛阳推进的军队,应该还有一支王匡的:"(何进)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后汉书何进传)说到王粲,还真得庆幸他有一身好文采,寄情写诗之余,顺便还描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作为后人除了传统史书以外的参考从鲍信对袁绍的告诫 + 日后"深自结纳"勇于自龟缩的关东联军跳出来讨董的曹操,看得出来鲍信真的对董卓很感冒XD(事后之明的观点是有远见吧)假如照王匡"于徐州发彊弩五百西诣京师。会(何)进败,匡还郷里。起家,拜河内太守"(英雄记)所述这段,是何进GG后,王匡先落跑避风头,才又被召回宫里陪袁绍杀宦官?至于有无先跟袁绍碰头..很难看得出来的感觉?合理情况是王匡还没跑远,就得知袁绍除宦官的意图,所以返回去陪袁绍这样?
作者: time3Q (缘分落地)   2018-09-23 00:14:00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9-23 02:44:00
然后丁宫被罢司徒时,董卓还没进京的样子..要我发挥想像力的话,我会写说何苗在当河南尹时,荥阳贼起造反,于是借重时为洛阳城管御驾的奉车都尉的凉州人-董旻过去的作战经验(考虑何苗这种靠关系的有多少斤两),帮忙讨贼..于是董旻便有机会和何苗的部曲混熟?
作者: xflies   2018-09-23 10:25:00
加入董卓军的可能还有包含董承在内的董重残部董卓进入洛阳短短几天就有各种势力来投靠, 号召力不简单
作者: omau (欧茂.欧拜)   2018-09-23 11:09:00
大推!
作者: agamonnon (我用食尚玩家意淫)   2018-09-25 08:26:00
赞赞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