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关于戏志才

楼主: teyao (河间献王翟中虚)   2013-09-06 15:05:51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引述《teyao (河间献王翟中虚)》之铭言:
:  以臧洪事而言,《通鉴》放在兴平二年本身就是错了。
:  兴平二年(195)十二月张超死(〈武帝纪〉),
:  之后袁绍围臧洪“历年不下”(《三国志‧魏书‧臧洪传》),
:  究竟臧洪是在建安元年(196)或是建安二年(197)兵败而死无法确定,
:  但放在兴平二年,终究是错的。
:  考证年代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使系年正确,
:  然而,若是当初本即未就此来考证,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  相连的事件因系年的缘故而拆开叙述,在《通鉴》中屡见不鲜,
:  臧洪之事同样可以如此处理,能为而不为(或是因一时疏漏而未为),
:  而以书法或叙事需要来解释之,或许有其道理吧,
:  不过我自己对于如此解释的道理目前仍是无法认同的。
  先讲一下有关读书心态的问题。我当年听李锡镇老师的《诗品》,听到一段话
受用至今,那就是:当我们读古书发现某些问题时,先不要质疑内容是错的,而该
去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否则永远读不出作者背后的深意。回到《通鉴》,司马
光把臧洪之死放在兴平二年是弄错了、还是他另有道理?
  从文字上看,《通鉴》都已经照抄原文“历年不下”了,可见司马光绝对知道
臧洪必不死于兴平二年(当然袁绍围东武阳在该年还是有可能的),那么《通鉴》
把臧洪死亡定在兴平二年当是另有目的。以技术而言,这是为了补充张邈事件,且
臧洪其人其事并不重要,没有必要分年把故事拆开(这种写法就是我前面引《通鉴
学》讲的“书一事而他事连类而及”)。但臧洪既然不重要,那为何《通鉴》还要
写他呢?这就可见司马光的史识了。我认为不论陈寿还是司马光之所以会刻意给臧
洪大量篇幅(陈寿给臧洪一篇传就别说了,极其简练的《通鉴》也没漏掉他),就
是要表现东汉党人那种不屈精神的最后火花,此后的名士和东汉的名士在精神上就
截然不同了。
  《通鉴》选什么故事、不选什么故事都有他的道理。若关注的焦点始终在“某
件事系在某年是对是错”,那就永远停留在史才、史学这个层次,进不到史识这个
层面了。
  至于你先前引到曹操表荐刘备为豫州牧很明显是〈先主传〉错《通鉴》对,这
部分《集解》有谈到,可参卢弼的按语。
:  网址中2006年的讨论串已拜读。
:  对于避讳方面我的看法不同,之前已说了。
:  军祭酒与所谓“参军事的祭酒”本身是否可以直接挂钩等同,确实需要考虑,
:  尤其这些被讨论的官职中间的年代跨度将近三十年,中间局势变化又如此之大,
:  官职上若有功能转变或是分工细化,都是可以理解的。  
:  而就裴注引《魏书》建安十八年劝进名单来说,
:  如果军祭酒就是军师祭酒、军谋祭酒,
:  那么为什么在董昭那边出现了“军师祭酒”之后,
:  还要在傅巽的后面又再出现一次“祭酒”呢?
:  这样后面的“祭酒”就变成赘文了。
:  因此,我认为这里出现了至少两种不同的“祭酒”,
:  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应是“军祭酒”,
:  在《三国志》里有直接的佐证;
:  (不过这佐证的前提,是对于避讳是否存在于此作什么样的理解~~)
:  而董昭至傅巽这里就比较奇妙,恐怕到头来还是只能异说并存,
:  因为文献记载有限,各种说法均难免有推测之处。
:  至于魏国建立之前是否有独置的参军(参军事、参XX军事),
:  我认为是有的,如何夔、邢颙、孙资、陈群、裴潜即是。
  我先从比较外围的部分谈起。首先参军事不等同参军。参军事是兼领的职务,
史书称某人参军事,则他必有本官,就如同不会有人以白身“录尚书事”、汉代也
没有纯“给事中”一样。东汉末偶有没写本官的参军事,那必是史书偶阙,否则不
合制度原则。
  第二有关十八年劝进表的军师祭酒名单,我在三国大本营就已经谈到该怎么读:
   军师祭酒
    千秋亭侯 董昭
    都亭侯  薛洪
    南乡亭侯 董蒙
    关内侯  王粲 傅巽
    祭酒   王选 袁涣 王朗 张承 任藩 杜袭
也就是自董昭至杜袭这十一人都是军师祭酒,至于他们的顺序则是照封爵来排,最
高者为千秋亭侯董昭,随后是都亭侯、南乡亭侯,接着是无封邑的关内侯,最后是
全无爵位纯粹是军师祭酒的王选等人。
  最后来谈军师祭酒。就我所知认为军师祭酒因为避讳改为军祭酒、军谋祭酒始
自洪饴孙《三国职官表》。洪饴孙没有讲论证过程,但资料读多了大概可以猜得出
来,我就简单复原可能的论证:
  〈武帝纪〉讲到建安三年曹操初置军师祭酒,但遍观诸人传记,只见军祭酒、
军谋祭酒,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靠的就是建安十八年的劝进表。联名上表官职为
军师祭酒者,董昭、袁涣、王朗、杜袭本传作“军祭酒”,王粲本传作“军谋祭酒”,
可见三者相通。那为何名称不一呢?晋代太师避司马师讳改为太宰,军师改为军司,
则军师祭酒被称为军祭酒、军谋祭酒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晋人避讳改字。
  这是个精彩的论证,洪饴孙彻底解决了诸人传记无人称军师祭酒这个问题(不
过他另设参军祭酒我觉得就是错的,〈张承传〉的参军祭酒“参”字应该是衍文)。
像燕京晓林那样看到传记记载不同就认为并不存在军师祭酒这个官职,那就是把原
本已有答案的问题又弄混了。
  最后做个简单的附记:唐人作《晋书‧职官志》、《通典‧职官》,提到曹魏
均只有军师祭酒而无军祭酒、军谋祭酒,可见至少唐朝人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后
汉书‧邓禹传》所载军师祭酒李文,《后汉纪‧建武元年》作“军祭酒”,可见军
师祭酒被改为军祭酒的不只于《三国志》,而是晋人的习惯。
作者: the1memory (知识+)   0000-00-00 00:00:00
推李锡镇老师的一席话!
作者: kuangdao (乱世一条狗)   2013-09-07 12:38:00
这串太精彩了,感谢 M大和 T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