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讨论串看完有点感想,献丑想跟原po分享一下,
小弟明年才进入马场的死亡之组(M40),
照您文章提到的年龄,应该比您小个1~2岁,
我在刚进社会的时候(2005~),就和同学起哄玩三铁、路跑,
那时比较像欢乐跑、旅跑的感觉,没有什么正式的练习,成绩当然也不怎么好看,
也因为没有什么练习,顶多半马,马拉松是想都不敢想,
2008和一些同事开始有一些比较正式的训练:渐速跑、间歇跑......
下半年在宜兰跑了半马PB150,在当时的时空其实市民跑者算还可以的成绩了,
就在觉得似乎好像可以来挑战马拉松的时候,
2009结婚、接着生小孩,重心整个放到工作家庭的无限循环中,
整整快10年几乎没有再运动了,错过了路跑界起飞的黄金时期,
那段时间看着以前没有跑步的同事,纷纷开始疯路跑,
自己不知为什么好像离这个圈子好远......
一直到了2017年底,路跑界已经起飞到号称大破3的时代,
我身心俱疲感到来自身体的怒吼,真的......再不运动不行了......
穿上快10年没穿胶底掉了一大块的MIZUNO Nexus,再次踏上跑道,
从7分速跑30分钟就快挂了开始,过了1~2个月,
月跑量也可以达到100~150km,一次跑个半马的距离也是有办到过,
但跟10年前不同的是,深感身体的恢复力和肌力严重衰退,
以前完全不觉得会痛到完全无法跑步的地方开始会出现,
听说30岁以后每年的肌力都是以95%/年在减少,所以会这样真的不意外,
就这样练了半年,在2018年5月底参加了复出后第一次的半马比赛,
虽然那天真的很热,但连220都跑不到,当下真的超挫折的,
当时只觉得看来初马还是离我很远,先把半马练好再说吧~~~
就在此时,对!!!!又是Jay大!!!! XDDD
6月开始不定时会连载选手的故事,于是也开始好奇研究一下汉森到底是什么东东?
之后我也开始计划想把初马献给去年的台北马,
因为虽然我不在台北成家立业,但台北还是我的故乡,
7月试着把跑量拉高到超过200km,8月就开始进入sub4的汉森课表,
说实在因为之前基础跑量不太够,8~9月真的累到不行,靠着意志力撑下去,
但在10月份,真的开始感觉到身体的变化,我进步了!!!!
10月底安排一场tune-up,我还特地看了一下选手的成绩,
心里想着这就是我这场的目标,最后结果也只跟选手差不到几秒而已,
所以当下我心里对于台北马要能sub4的信心大增,
不过第一次用MP跑了21km、单周3个训练加起来超过42km的MP,
脚开始痛了,又硬撑了2个星期,真的不行了,连走路都有感觉,
在最后还能退费的时刻,决定弃赛......
马拉松还没报名就开始比赛,站上起跑线就结束了,(又是Jay大说的 :P )
没想到起跑线这么远呀......
好好休了一个月、到处看医生,虽然有医生诊断是肌肉撕裂伤,
但自己休息后的感觉当时应该87%是过劳了,
又从慢慢跑了2~3个星期恢复,但这次真的感觉之前练的都还在,
想着都练了一年了,如果要等到2019年底台北马才初马好像又太久了,
于是今年4月底,在恋恋桐花跑了初马441(43km爬升1000m)
今年其实一直维持着汉森的周期化训练,月跑量大概也都在300km左右,
我只能说这个训练过程得到的,一言难尽,要尝过才知道,
但我引用强者我文青同事的一句话:马拉松,我恨我爱你!!!!
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吧~~~ XDDD
今年的台北马当然希望不只是sub4了,是顺便sub4。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