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从台大说台湾建筑故事”导览纪实(下)

楼主: chenhaoan (箬易)   2010-09-29 05:53:04
※ [本文转录自 CampusTour 看板 #1BmoX5Xh ]
作者: enfantterri (枫子) 看板: CampusTour
标题: [转录] “从台大说台湾建筑故事”导览纪实(下)
时间: Mon Apr 12 22:03:47 2010
※ [本文转录自 NTU 看板]
作者: ssdot (银河) 看板: NTU
标题: [校园] “从台大说台湾建筑故事”导览纪实(下)
时间: Mon Apr 12 19:52:18 2010
http://tinyurl.com/y6nmobo 图文网志版
农业经济推广馆
  这幢房子本来叫做农业经济推广馆,兴建的目的跟农陈馆不一样,农陈馆没
有办公空间,可是这里原本设定就是要办公、研究的地方,所以里面有演讲厅什
么的,是一个小型的研究机构,也因为这样,这个房子设计没有农陈馆那么自由
。当时的设计是这样,他们还是想要用张肇康使用的语言,但是那个洞对于一个
办公室来讲的话太暗,作为展览馆的时候光线不能太强,所以他们把洞弄小,但
是作为一个办公室的话,那个洞又太小,所以他们就想了一个怪招,就是把洞做
成一个喇叭孔,让光线进去比较多,这两幢建筑很大的区别在这个地方。另外琉
璃瓦用绿色的大概是想做一些区别。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部份,不晓得是没学到,没看懂还是忘了学,他们让这个
帷幕变成是落地的。在农陈馆帷幕墙是没有落地的,所以有悬浮感。没有落地的
所以有一个轻巧的感觉,但是这边帷幕落地之后就变成一种厚重感,这跟女孩子
本来是穿迷你裙,后来变成穿长裙,变得沈重的意思一样。所以这房子给人的感
觉就是封闭感很强,等于是一个堡垒啊!用这个墙把所有跟外在的关系都隔开,
反而变成在中间的部份的穿透感变强。也就是说,农陈馆最主要的展现是一个水
平向的展开感,可是这个房子重要的并不是这个展开感,而是在中间部份的穿透
感。所以你们可以看到,当帷幕墙往下放,变成一个厚重的关系时,这个玻璃窗
到那个玻璃窗中间的穿透,再加上这个雨披到那个雨披,就形成一个连续的空间
,也就是摆一个方盒子,从中间的地方穿过去。我觉得这部份的张力是满成功的
。可是除了这个部份外,你进到里面就觉得比较失望,长方形平面的用法就变得
呆滞。中间是一条中央走廊,两边就是大小的房间,所以这样的穿透感开始转到
走廊去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个本来很活泼、很有张力的表现就突然都消失
了,最后剩下的是,从每一个窗户里面所看到的那些洞的漂浮感还在,其他的部
份大概都不存在。
  在整个造型上,雨披,尤其是另一个雨披的悬飘是做的非常的大胆,在台湾
战后建筑里其实很少看到有人敢做这么长的雨披,然后没有做柱子。我上次看到
施工图才知道那个是钢做的,不是钢筋混凝土做的,所以这是故意的,他们很有
意识要做一个很长的雨披,因为很想把这个方盒子穿透。
  我们进去看这个楼梯,细部跟农陈馆的一样,可是他的板都太厚,因为薄的
就容易坏。可以看到在细部上处理的都还满不错,缝都还在,这个空间里面的穿
透性是满好的,楼梯的细部也做的满不错的,一样可以看到这地方都会收一个倒
角,然后楼梯的扶手不会直接钉在楼梯上面,会先垫一块,然后才拉上来,所以
形状到这边就变的很活泼,一样很简单的构造,可是因为有做过细部的处理,所
以形就变的很漂亮。这边他用一块铜做收头,是一个很细致的感觉,可是只要离
开空间就没有了,不过窗户的感觉大概还是原来的,我们往上走。
另一种现代性
  上面这个空间就是刚刚讲到的穿透感,可是到了三楼就都没有了,这部份很
可惜。这是中央走廊,就是一个排排站的空间。你们进来看这个天花板,跟农陈
馆很不一样的是这个房子除了清水混凝土,还用了很多的空心砖,空心砖用在两
个地方,一个是隔墙,走上来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墙壁用了很多的空心砖,这里
墙壁有两种,一种是平滑的,那是用混凝土灌的,另外一种上面有很多线条,是
空心砖的隔间墙,是不承重的,他们用空心砖来表达不承重,而用混凝土来承重
。其实这个房子在语言上还是非常的清晰,也包括窗户的用法,今天有冷气所以
窗户不会这样使用,可是他们是在一个没有冷气的时代。上面的是气窗,叫做
Division window,没有冷气的时候这些窗户怎么开都是很重要的,现在大概不
会到春天就要打开上面窗户,到了十一月的时候就要关掉,因为是冬天。这边的
窗户开上面时,另外一边的就要开下面,对流是这样的。以前没有冷气的时候随
时都要注意,这是窗户的开法。
  另一个特色是天花板,天花板上面有空心砖,为什么呢?大概有二十年左右
的时间,台湾很多的公共建筑,包括故宫博物院的楼板都是这样做的,因为以前
台湾不生产水泥,大概要到1950年代的末期才开始有自己的水泥厂,在那之前所
有的水泥都是进口的,纵使台湾有水泥厂后水泥还是价格非常昂贵,我记得小时
候家里有破洞,那就去五金行买十块钱的水泥棒,用一个纸袋装一点水泥,十块
钱,那时水泥是很贵的东西。现在的学生去买水泥都买五十公斤装的,然后打开
只用前面一点点,然后其他的就摆着硬掉实在是很浪费,我们小时候水泥是很昂
贵,所以他们就思考怎样用比较便宜的方式把房子盖出来。
  在建筑上会限定楼板的厚度,厚度跟承重有关,上面越重的话楼板就要越厚
,如果是图书馆的话楼板大概要设计到二十公分,可是普通住家的话大概十五公
分就够了。那个时候很穷啊!但是还是需要这么厚的楼板,不想灌那么多水泥的
话要怎么做呢?就是只灌这么厚,然后下面用空心砖去载,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
子,这其实会有问题啊!像故宫跟我说他们的空心砖会掉下来,所以他们钉了天
花板,然后走过去的时候会砰砰砰的空心砖会掉下来,我很难想像那种情况,下
面都是很重要的宝物。但是这样的构造,其实都纪录了台湾另一个时期里面不同
的生活条件,或者是今天讲,是活在一种不同的现代性之中。那边的地板就没有
像张肇康的那种那么高度的规律性,还是有规律性,可是没有办法做到像张肇康
那么严谨。你看这以前的木工,都还做一个线板再转出来,这作工在当时都算比
较粗的,可是现在看来都很细致。这是我刚刚提到切在墙壁上的空心砖,那一道
墙就是承重的,这个就不承重,你们知道如果张肇康来做的话,墙边会出现一条
缝,可是这里的缝已经快看不见了。
  张肇康的部份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会镶进一些红色的压克力板,其实是
要让中国建筑那种红柱子的感觉出现。他希望在外面让你看到一些红色的部份,
进到里面的时则会有有红柱子的感觉,比如说你今天你去太和殿好了,那个红柱
子在光照的时候会闪出一种光线感,他希望房子里面有这种光线感。至于为什么
这里没有压克力板?我想他们大概不喜欢这个细部,太煽情了,像我觉得满过分
的,因为这就是个研究机构,不需要这么多的表现。可是一样还是要维持帷幕的
规格,你可以看到帷幕和里面的窗户是配套的。这种规律性后来还是有掌握到。
文学院──复杂的流动感
  文学院是一个方院的空间,刚刚说过的日字型的平面。这里是中间的一条,
会产生两个院子,这是其中一个,像这个院子的空间,和我们刚刚看到的完全不
一样,中间是封闭的。这里讲话要比较小声,刚刚就不用,因为两边要创造的空
间气氛是完全不同的。这房子特别的地方在中庭,这是个过渡期的产物,从封闭
到开放的中间时期,日治后期的建筑其实已经开始现代化。表面看不出来,但从
空间关系来观察,其实正创造出一种流动感,在这个安静的方院。
  文学院和洞洞馆的空间是不同的,假设你把这些装饰都忘记,这里空间的层
次还是比较复杂,第一,从外面进来时觉得进入了一个比较低的空间,事实上没
有比较低,而是进门这里被垫高了,也就是说,在农推馆从室外进到室内的垫高
,在室外就完成了,但在文学院到了室内才完成。在外面平的,进来才开始垫高
,这是一个语言的问题,什么重点先讲,什么后讲。所以你进来会觉得到了比较
低的地方,然后准备要爬高。所以站在这里,你会发现整个空间的方向是斜向上
的,所以你登上了第二层的高度。第二层是一个“厅”的空间,又分成两层,用
四根柱子就把一个连续的空间分成前和后两层,而后面这一层,因为柱子是连续
的,又跟旁边这一圈连在一起,在中间就创造了一个静止的空间,外面则是流动
的。当你从廊走出来时,会顺着柱子的方向流动,而中间的地方就是可以停留的

  第二个,所有的细节都被严密地控制,在张肇康的空间里,控制的方式是使
用格子,控制的是人们使用空间的方法,这里并不是。这里首先处理了台柱,很
重要的构建元素。他们是用台柱来调整空间的关系,当台柱做的越低的时候,就
代表墙体降得越低。当台柱做得越高,比如台北火车站前面的国立台湾博物馆,
从大厅进去,台柱的高度做得很高,你会觉得自己好像在地窖里头。可是这个房
子没有要创造那种崇高感,所以把这东西放得比较低,但还是创造一部份崇高感
,在这个角度看他还是高的。但是在张肇康的房子没有这个部份,这是只有在古
典建筑里面才有的,用台柱来调整空间的特色。
  另外,你会看见一个收头,圆拱的部份,他们把所有空间可以收头的地方都
收起来了,从这里看这个廊就有被收头,每个部份都有被照顾到。如果在张肇康
的房子里就只会是平的墙,什么都没有,不收头。文学院是一个很好的空间,让
你慢慢绕上去。整个空间很流畅。
  当你到了半楼的高度时,你可以回望下面,很棒的空间感。然后才继续走,
这个楼梯设计的很精采。台湾只有另外一幢房子有这么精彩的楼梯。不是总统府
,是中山堂,你们如果去中山堂,走那楼梯非常有趣。其实刚刚提到的总统府也
很有趣,总统府那种楼梯其实是要华丽要气派,可是到了他们一九三几年,受到
了现代运动的影响,要讲究如何用楼梯创造空间的流动感,像这里空间到了上面
就很复杂,人走到一半,这里的墙拉起来,然后下一个人又走上来,还可以看到
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流动的状态。在总统府就没有这种转弯。在而中山堂里面
表现得更好。也不能说更好,文学院在这个地方作得非常好,可是中山堂的条件
比较好,因为他是一个大会堂,很多人要走来走去,所以可以把空间演绎的更好

日据时期的重要建筑师──井手薰
  设计文学院的建筑师叫井手薰,是东京帝国大学建筑科毕业的,他大概二十
七岁毕业没多久就到台湾,进入总督府营缮科工作,一直当到营缮科长,营缮科
长就是日据时代台湾建筑的最高长官,没有人高于他。当时的权力比今天更大,
因为日据时代所有重要公共建设都是由总督府营缮组设计,所以说台大的房子像
文学院,和总督府就是井手薰做的,他一直在台湾待到退休,回日本没几年就去
世了,他把一辈子花在台湾,对台湾建筑的影响相当深远,可是今天谈到他的部
份并不多。我觉得他的设计满精采的。你看这里空间都配合都很好,简单的做到
空间的区分和配置,包括细部,不要小看这些地方,这些都是用手磨的,有磨过
就知道,这边大概要花一个月手磨。这是当时最进步的工法,人造石,今天叫做
洗石子。
  这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日本来台湾统治并不想把台湾日本化,他们想把台
湾欧化,因为日本人那时不喜欢日本喜欢欧洲,当时的口号就是脱亚入欧,所有
的关于亚洲的事物都是落伍的。所以盖房子要像欧洲,可是欧洲的房子是用石头
盖的,台湾没有。他们困扰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一阵子是用砖,就像总统府
,但是他们一直觉得不够永久、气派。所以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发展一种技术叫人
造石──怎么样用人造方法做出石头,也就是说在欧洲这里用一块石头打出形状
,在台湾用水泥做,然后用手去磨出形状。
  所以你看地上全部都是使用人造石,仔细看都是不同的人造石。这看起来很
复杂,这里一种,这里一种,这是贴磁砖,这里又是一种,非常精致。这其实是
台湾建筑的一种特色,日据时代使用人造石洗石子用得非常彻底,可以做成任何
东西,注意看,这些细部都非常的漂亮。(导览结束)
====
想知道更多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师的故事
欢迎参加4/14(三)“张肇康,那一代”建筑讲座
报名请至http://tinyurl.com/y2pm7n7
作者: puppybone99 (趴批蹦九九⊙▽⊙/)   2010-04-12 21:55:00
收录z-7-3 :)
楼主: chenhaoan (箬易)   2010-04-15 19:56:00
这不错 社团没有建筑方向的人真可惜不过我不大同意他对总图的看法就是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