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 科学革命:一段不存在的历史

楼主: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10-09-26 16:46:00
这世界上是否存在一场单一的革命,将历史的连续面切割成截然不同的两块?十七世
纪的欧洲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人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革命”?科学家们可是在某一刻忽
然如大梦初醒,从此只信仰某一种类型的科学,再也不相信其他的事?
图文版:http://case.ntu.edu.tw/blog/?p=4848
撰文 ∣ 张孟哲、张茵惠
  这本名为《科学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的小书有个不寻常的副标题
“一段不存在的历史”,开头的第一句话更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史蒂文.谢平(Steven
Shapin)的意图:“历史上没有科学革命这回事,而本书想讨论的正是这个命题。”这不
禁让人产生疑惑:在科学无疑成为主流价值的这个时代,认为科学革命只是段不存在的历
史,究竟是什么意思?不正是因为经历了那场划时代的运动,我们才得以脱离古老的无知
与偏见,让现代性的科学思想得以萌芽吗?
  “科学革命”的概念由历史学家夸黑在二十世纪中提出,他赞颂科学革命是希腊时代
以来,“人类心灵所达到,或说所承受过最深远的革命。”从此在一般人的眼中,它成为
了一个“独立的”、“科学的”、“革命性的”事件。但科学革命时代以前曾经存在过的
各种研究世界的方法“难道就比较不科学”吗?在本书中,谢平试着指出历史上真实存在
的异质性,以及在许多不同层面上与其时代背景的关联。从机械化的世界观、知识的经验
主义、与历史情境影响下的发展等面向来谈这个问题。
  亚里斯多德以降,在自然哲学的体系里一直认为事物有回归其本性的意图,它的运动
依此目的产生。一个典型的描述是这样的:物体向下落的原因在于它具有“想去底部的企
图”。大约在十七世纪,这样的观点开始被视为是荒谬而难以理解的。取而代之的是机械
论哲学的崛起,主张事物本身不具有意志,是完全被动的。一个代表性的形象是时钟譬喻
,自然就像一座运转中的时钟,外观看似精密而复杂,却完全能够被理解而无需涉及任何
神秘难测的力量。它可以用全然机械的、物质性的原因来说明。这是当时自然哲学发展的
主要面向。
自然讨厌真空
  但机械论不是只有一种版本,它甚至包含了许多对立的观点。在经典的气体压力实验
“托里切利的水银柱”中,将水银柱倒立后上方产生的空间究竟是不是真空?不同的机械
论者有不同的答案。许多人完全反对传统的“自然厌恶真空”观点,但它仍然有一些著名
的支持者。有人认为将自然哲学数学化的牛顿把机械论带向新的境界,但莱布尼兹批评牛
顿万有引力的假设“重新引介神秘原理”,因而破坏了机械论本身。这些案例说明了机械
论并非在发展于统一架构之下,连带使它的追随者们所宣称的优越性受到了动摇。作者认
为这必须放在历史脉络下检视,并非不言自明的。
  无论如何,这些新观点的一个共同诉求就是:重新回到经验,以事物本身所在的“自
然之书”为知识合理的来源,而不是依赖典籍或传统自然哲学形而上的解释。其中有两种
对待经验的方式得到发展:以个人实际的观察取代仅仅只是文字上的立论,或是以规范过
的实验守则来排除个人无可避免的失误。它们分别代表了方法上的不同实践:如何将自己
从权威中解放出来,以感官和理智获取自然界中的真理,以及该如何处理来自其他人的特
殊经验、决定它们的可靠程度,并且依同样的方式令自己的成果取信于人。
  根基于个人经验的方法主要展现在欧陆学者身上。意大利人伽利略认为“应该是要让
名称或属性去符合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反过来,要事物去符合(传统的)名称。”法国人
笛卡儿也声明他将丢弃所有读过的哲学论文,把自己关在烧着炉火的房间里,独自开始新
的自然哲学研究。他们倾向于利用能被感官直接察觉的明显经验,进行思想性的实验。伽
利略用以说明惯性运动的斜面实验,长久以来一直被历史学家争论著是否真的进行过了,
或只是一场进行在脑海中的心灵实验。这样的偏好与传统亚里斯多德学派的方法,实际上
相当类似。
  英国人波以耳则发展了另一种处理经验的方式。他主张同一件事实中存在着许多种不
同的可能成因,而实验者必需将研究的方向由传统的自然哲学方法转向自然史,也就是在
特殊设计的实验中观察“事实”,并满足于提出一套仅仅只是可能的解释。这些“事实”
再透过复数的见证人与对细节详尽记载的书面报告形式传播出去,取得众人的认可。在讨
论不同理论之间解释力的差异时,“事实”本身受到了保护而不会被质疑,得以在实验者
社群中成为知识的坚实基础。
历史中的科学败者
  值得注意的是两条处理经验的途径并非总是协调的。采取第一种立场的机械论者霍布
斯曾经批评波以耳著名(不仅神秘兮兮且一度屡试屡败)的空气泵浦实验,认为那不是研
究的正确方法。现在大家通常只记得霍布斯的政治哲学主张,而忽视了他在当时也是知名
的物理、几何学者。作者另一本书《利维坦与空气泵浦》中详细地讨论了两人对于泵浦实
验的不同认知,与在那背后相关联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包括波以耳创立了英国皇家学会这
件事。谢平认为,虽然霍布斯最后在这场争议中落败,甚至从此在科学的历史中除名,但
这并不减少他论述自己的观点时的“科学性”。霍布斯的自然科学观点在当时的脉络下,
具有可信的基础,而非如某些科学史描述的一般纯粹是场错误。尽管以结果来说霍布斯显
然是选错边了,但却不能因此认为他不是个科学家。
  当自然哲学由机械论取代了传统的目的论,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放弃了对于原因的追
寻,取而代之的是不可知论。这并不代表当时的学者们不再寻求知识的目的,相反地,他
们十分清楚机械论的侷限,特别是它无法解释人类本身的存在。神秘性虽然从自然中排除
了,却在心灵层面上重新得到发展。这也代表了与宗教之间的决裂“根本就不曾存在”。
如同古希腊哲学受到基督化成为经院哲学一般,同样有神学上的修正与机械论一同兴起,
就是设计论证:有如时钟一般精确的自然必然是经过设计的,而神就是它的设计者。如此
一来,自然哲学仍然是“宗教最忠实的女仆”。
  此外,当时的自然哲学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刺激而加速其改革。欧洲长期的危机状态
,如发现新大陆、民族国家兴起、宗教改革等等,都为重新确立知识彊界提供了诱因。传
统自然哲学中争吵不休但毫无进展的状态不再令人满意,迫切需要新的方法论。在这种情
况下,自然哲学的改革一方面是为了治疗本身的失能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因应来自政治、
社会的挑战。于是各式各样的实际改变也接连着发生,像是宫庭科学家的出现、受到国家
官僚制度收编的实验机构。学会内部的运作状态也有了变化,容易引发争议的政治、宗教
议题被排除了。从此自然科学仅仅只重视客观的实然知识,直到现在。
  这本书结束于对于科学革命遗产的反思,作者在这里再一次地宣称“所谓科学革命的
‘本质’并不存在”。我们也终于可以了解所谓“不存在的历史”真正的意涵。个别的事
件的确发生过,每一位学者也贡献出他们的知识结晶。然而,十七世纪发生的事无法被简
单地以“科学革命”这个词语归结—如果人们期待的是一场去脉络化的惊天动地大改变,
那么所谓的科学革命这件事其实不算有发生。它们必须放入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脉胳下去理
解,整体的特性才得以显现。而重新检视科学发展的进程,揭露出它互异的、历史性的一
面并非攻击科学本身,反而是要突显日常语汇中流露的不正确期待。
  作者冀望读者看完这本书后可以“对于科学与社会有不同于以往的看法”。此书适合
各种科系的学生阅读,可以快速掌握科学革命时期的概略面貌。必须承认,他的确做得相
当成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