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终极文化菁英并不存在
说起文化菁英,我们通常会想到那些喜欢高雅艺术活动的人。在想像里,他们听歌剧、
逛画展、看艺术电影,并且对流行文化弃如敝屣。不过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社会学研究
主张,这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群“只消费高尚文化活动”的人。
CASE PRESS http://case.ntu.edu.tw/blog/?p=4322
撰文∣张茵惠
过去关于社会结构和文化消费至少有三种理论。第一种理论认为,来自高社会阶层的
人偏好“高雅文化”,而来自低社会阶层的人喜欢“通俗文化”,社会阶层跟文化消费两
者紧密相连,称为同源论(homology)。按照这种说法,你或者你父母来自上流社会,所
以你喜欢听歌剧;你是普通百姓,所以车上都放台客摇滚音乐,这是被阶层决定的。第二
种理论则是个人化论(individualisation),这个说法认为一个人消费什么文化商品,
与他的社会阶层无关,纯粹是来自于自我选择。尽管你小时候都被爸妈带去看当代艺术展
,不过基于个人的意志,你选择了在家里看女星的清凉写真集。
听起来两个都有道理,不过好像都没法完美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牛津大学的这项
研究试图验证的是第三种说法:“杂食-纯食论(omnivore–univore)”,按照这个理论
,社会阶层的确会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只不过中间并没有一条楚河汉界,区分菁英跟大
众。事实上阶层较高的人们之所以与低阶层的人不同,是来自于他们“口味比较多元”。
社会阶层高的人既可以听音乐剧,也可以听流行音乐,审美的范围比较广泛。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津大学的Tak Wing Chan博士在ESRC的赞助下进行了一项统计
调查,将文化消费的形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戏剧、舞蹈跟电影,发现英国民众在这个分
类底下只有杂食与纯食的区别,62.5%的人只喜欢通俗电影,其余37.5%的人不只看通俗电
影,也欣赏芭蕾、舞台剧等等表演。第二类是音乐,结果与上一项差不多,65.7%的人只
听流行乐跟摇滚乐,其余的人则是古典乐、歌剧、爵士什么都听(如果我们先别管为什么
研究者把爵士分类到高雅文化中的话),但在这堆什么都听的人里,又可以分为一半是不
付钱听现场表演的。第三类是视觉艺术,包括各种画展,这类比较特别,因为有58.6%的
人根本就不消费任何视觉艺术的产品,34.4%的人偶尔才消费一点点,其余7%的才是杂食
者。
这项研究还有另一项目的,就是以量化分析的方式重新确认社会学巨擘韦伯(Max
Weber)提出的社会阶级(social class)和社会地位(social status)两种区别。不过
比照上一段的结论,我们可以合理推测有一半以上的读者完全不关心韦伯讲过什么,所以
就不着墨太多。这项研究指出,只有社会地位与教育程度和文化消费的品味有关,社会阶
级与此不怎么相关。此外,当然也还是存在着一部份的高社会地位份子完全不爱高雅艺术
。这项研究用了一个简单好懂的操作性定义来将社会地位分级,也就是个人职业与亲友职
业,亦即,非劳力职的位阶高于劳力职,而在非劳力职中,专业职又比管理职(尤其是一
般企业内的管理职)位阶稍高。
看完这个研究,下次若再有人宣称,他只喜爱古典音乐,对流行音乐一概看不上眼,
你就可以推测他若非不了解自己,就是十之八九在欺骗你。所谓登高望远,较高的社会阶
层与教育程度,带来的好处显然是让人有更宽阔的视野去评价跟接纳世上的事物,这或许
就是“见识”的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