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COris (杰西)
2011-05-16 16:31:50来源:UDN网站 http://tinyurl.com/4xzcyel
原连结中尚有日本殖民台湾时期,资产阶级分类图可参考
日本殖民时代下 台湾的阶级分化
‧何义麟 2011/05/11
日本的殖民活动不仅让台湾走向资本主义化,同时也带来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其演
变过程不仅让台湾人社会内部开始产生阶级关系的分解与变质,且随着资本主义化之日本
人的迁居,同时也移入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
【前言】
以译写、解读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矢内原忠雄经典著作《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及
矢内原的人格风范,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日治时期台湾史。
殖民地台湾的阶级分化
日本的殖民活动不仅让台湾走向资本主义化,同时也带来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其演
变过程不仅让台湾人社会内部开始产生阶级关系的分解与变质,且随着资本主义化之日本
人的迁居,同时也移入了资本主义的阶级关系。在台湾,阶级面的对立与民族面的对立,
两者有时结合起来,有时则互相对抗,可以说是交错在一起。这是因为本岛人的资本主义
阶级化,并非由社会内部发展而来,而是日本人殖民活动之外来因素所引发的,这是殖民
地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以下将以殖民者与原住者的对立为主轴,比较各阶级组成之人口
比例。
第一,资本家:资本家阶级之中,包括日本人与本岛人。首先,以资本额达50万日圆
且总社设在岛内的银行与公司为例,由日本人经营的公司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是在银
行和大规模产业方面,本岛人只有在一般性的公司或商店经营上占优势。此外,还有许多
日本大公司在台湾设置分社或支店,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制药、水泥、轮船等公司,都
在台湾拥有强大的势力,这些公司不用说当然是掌握在日本国内资本家手中。实际上,许
多岛内公司即使名义上负责人是本岛人,真正经营权还是由日本人在掌控。例如,华南银
行、彰化银行、新兴制糖会社等重要本岛人会社,皆由日本人掌握经营实权,所以台湾的
资本家阶级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属于日本人。
在台湾拥有实力的日本资本家,可分为定居台湾者与居住本国者等两种类型,其中大
部分都是属于居住本国者,也就是属于不在地资本家(不住在当地的资本家)。以帝国制
糖为例,公司股票90%属居住本国者,定居台湾的日本人只占3%,本岛人只占7%。不在
地资本家过多,对台湾经济有不良的影响:第一,对于土地或企业的改良,抱持相当冷淡
的态度;第二,财富流出,不在台湾从事生产或投入消费,对本地的企业或劳工毫无助益
。即使是定居台湾的日本资本家,大多也是帝国资本家的驻台代表,或是以台湾为据点的
地方资本家。总督府的施政与这些资本家利益有密切的关联,因此他们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力,其中最有力的人士甚至被称为“民间总督”。
其次是本岛人资本家,如前章所述,他们大多是透过大租权公债,在政府或有力人士
的劝导下,从封建的土地资产家转型为资本家阶级,少部分则是获得政府给予专卖制度等
特权的新兴资本家。这些人部分是在政治上屈从,部分则从属于日本资本家,无法掌握经
营权。当然并非所有本岛人资本家都甘心屈居于隶属的地位,其中亦出现采取对抗策略之
经营者,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本岛人民族运动之支援者。本岛人设立拥有经营实权的
企业,当然不受日本资本家欢迎,因此直到1923年为止,总督府在法令上禁止纯粹由本岛
人经营的公司成立。即使最近出现了纯粹由本岛人经营的金融企业大东信托,其营业方面
还是不断受到日本人金融势力与政府的阻扰或干涉。这是以民族界线为区隔的资本家竞争
实例。大致上,台湾的资本家阶级可以采用以下的分类方式:
(图)
以上(A)(B)(C)的利害一致且与政府相结合,而(D)则是与本岛人中产阶级或
无产阶级合作,站在民族运动共同战线上的势力。但资本家的势力之中,还是以(A)(B
)两者最为强大,相对地,本岛人资本家若非属于寄生或屈从者,也只能采取局部的对抗
而已。
第二,农民:台湾总人口的五成八是农民,大部分属于自耕兼佃农或纯属佃农。随着
台湾的资本主义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从封建体制转为资本主义体制,大部分农民不仅很
难拥有土地,连选择耕种不同作物的自由都被剥夺。特别是耕作制糖会社所有地的佃农,
由于有义务种植甘蔗,本质上等于是制糖会社的工人。即使是自耕农,在预付耕作资金的
限制下,也负有栽种一定数量甘蔗的义务。依照采收区域的限制规定,甘蔗只能出售给指
定的制糖会社,收购价格又是由会社片面决定,结果让农民近乎成为会社的长期佣工。换
言之,12万户蔗农(约农家户数之三分之一)间接或直接属于蔗糖会社的工人。特别是最
近,蔗糖会社为了对抗米作的威胁,积极扩张自营蔗园土地,让农民几乎成为会社的单纯
农业劳工。此一会社利润来源之“机密”,正是后叙蔗农问题之根源。
除了制糖会社,台湾还有属于资本家经营的会社农场,农民在这样的农业经营之下,
从事茶、麻、凤梨等工业原料之栽培,本质上接近于农业工人,这样的情况相当常见。台
湾农民绝大多数是本岛人,1909年以后,西部台湾有部份日本国内农民移垦,但并未成功
。同时期东部花莲港厅内,也设立官营的移民村,主要以从事甘蔗耕作为主,现今人口仅
约3,800人,厅内还有部分原住民从事稻米耕作,种族分布较为复杂。但台湾的产业重心
在西部,而这个地方的农民全都是本岛人。
第三,劳工:台湾的劳工绝大部分是本岛人。近年来,日本国内渔民的移住者虽有增
加,达到4,000多人,矿工也有400多人,但还是无法与1万8,000多人的本岛人矿工相比拟
。最初在台湾设立的资本家企业,虽然采用了不少日本国内技术工人或矿工,但随着本岛
人技术的提升,以及日本人工资成本过高等因素之影响,劳工阶级几乎都属本岛人。日本
人大多属于高级职工,居于贵族劳工的地位,发生劳资争议时,他们大多是站在资本家的
一方。在民族关系上,这些日本人劳工与日本人资本家结合在一起,也是不足为奇。
随着资本主义化的进展,农民与劳工等阶级兴起并展开组织性运动,这是社会发展的
必然趋势,台湾在1925年之后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例如,抗议制糖会社剥削而成立的二
林蔗农组合,及抗议制糖会设收购土地而成立的凤山农民组合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此外,1927年高雄铁工所、1928年高雄浅野水泥会社,也相继发生罢工事件。这样的发
展与华南地区及日本国内的社会运动有密切的关联,但不可否认地台湾资本主义发展已经
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其本身社会关系的内部矛盾,才是导致这类运动发生的主因,绝非部
分人士煽动或外来影响等因素而已。这类阶级运动与日本统治初期武装抵抗运动,其性质
完全不同,农民与劳工组织的成立,本身就是台湾资本主义化的例证,也是这个发展过程
中必然的产物。
第四,中产阶级:台湾的土地集中程度较低,有一小部分有力的中产地主阶级存在,
他们在面对制糖会社的压迫时,与农民阶级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因此,他们往往成为农民
组合的有力成员,这不仅是民族面的问题,也与其经济基础有关。而且,他们成为中小资
本企业家,对抗来台的日本人中小工商业者,由于生活费与经营费的差距,日本人处于不
利的地位。在行政技术上,总督府也很难像保障独占的大资本家那样地扶植日本人中小工
商业者。因此,本岛人的中产阶级就成了台湾民族运动的核心势力。
第五,会社职员、官吏与公务员:大资本家企业的用人,即公司上班的职员,几乎都
是日本人。日本国内资本家企业不用说,即使是华南银行这类本岛人资本的行员,百名中
本岛人不过6名,其他公司也大致相同。本岛人受教育阶层并非不存在,而是不被采用,
以致企业领薪阶层由日本人独占。此外,官吏与公务员也是几乎由日本人独占。高阶官员
不用说,中级官员也只有30余名,在朝鲜并未发生这种情况。在台湾的日本人官吏还有五
到六成的加给,加上其他优惠,所以生活容易、权力很大、利益丰厚,1920年代卫生状况
已大幅改善,此时台湾可以说是官吏的乐园。退休后,还有各种会社、组合等机关愿意延
用,在1925年行政改革时,大批土地曾放领给退职之官吏,让他们成为地主。霍布逊在他
的论著《帝国主义论》一书中说:拥有殖民地可以获得利益因而主张占领的阶级,无非是
资本家与官吏等。诚如其言,台湾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第六,自由业:亦即教师、医师、律师等,总数以日本人较多,但医师则是本岛人较
多。因为,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早在1899年即开办,且专收本岛人子弟。许多本岛人资产家
,让子弟习医后即可开业,这种自由业不受官厅或资本家拘束。特别是在官界与实业界受
到日本人独占的情况下,更让本岛人知识阶级只能往医师这行发展。今日,许多医师成为
台湾文化、政治、农民劳工运动的先驱者或指导者,其原因亦在此。过去总督府忽略高等
教育,但因为急于改善卫生而创立了医学校,没想到培养出来的医师竟然成为今日台湾民
族运动的领导者,这也可以说是台湾统治政策所导致的一项结果。
从以上分析可知,台湾的资本主义化,让台湾住民的阶级关系也转化为近代资本主义
体系下的型态。也就是,资本家与农民或劳工阶级之间存在着对抗关系,加上殖民者日本
人与本岛人、原住民等原住者也有对立之情势,致使阶级关系与民族对抗相互交错,这种
复杂状况是殖民地台湾的特色。大体而言,台湾的官吏公务员、资本家及其用人(公司职
员银行员)由日本人独占,他们背后有政府及大资本家当后盾;农民劳工阶级大部分是本
岛人。亦即,日本人独占总督府与大资本及企业,成为政治与经济的支配者。因此,日本
人对本岛人的民族对立关系,不仅是政治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关系,同时也与资本家对农
民劳工这样的阶级对立有着对应关系。
(本文转载自何义麟新书《矢内原忠雄及其帝国主义下之台湾》,由台湾书房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