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岔题,但认为也许也有讨论空间
主要是受启发且认为台湾也许可发展电动机车结合大众运输的思考模式。
抱歉在前文讨论然后来岔题变成讨论自行车或是机车问题。但我确实认为也许这是个思
考点。主要也是针对台湾很大量运用的机车为讨论出发点,台湾机车泛滥,不外乎城市尺
寸合适,天气适合,或是大众运输薄弱等因素。
今天正向思考下,机车还是比起私人小汽车来的好,无论是价格,空间要求,环境影响等
,基本上跟自行车类似,但缺点是外部性问题较多,但如果可以有效解决外部性,如电动
机车解决空污问题,是否机车确实也是可以被拿来作为大众运输的辅助交通工具呢?比如
作为最后一哩路概念的扩充实施?
毕竟台湾机车泛滥,也许说明了城市环境下机车有相当的优点或是适合之处,那么有无可
能就台湾的基本事实,加以优化改良机车与大众运输的结合呢?比如作为端点站优化集散
客,或是补充最后一哩路的工具呢?毕竟电动机车,价格低廉,空间所需较少,空污也可
以有效解决。
其实相关案例,看彼岸的北京等城市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小型电动机车搭配地铁的
方案出现。因为郊区设站间距较大,又基本上城市蔓延严重,所以客观条件下,就存在了
大量人数在郊区透过小型电动机车换乘地铁的情况发生。另外,因为市区内禁机车,又机
车禁止上高速等外在条件侷限,确保了不少电动机车仅会是自家到地铁站而不一定是一路
进城的工具,而有限的电量也是具体的限制。此外,看日本也不少将原本自行车转搭地铁
的情况,近代透过了电动自行车扩大涵盖范围的情况出现。
因此在台湾大力推动大众运输与电动机车的当下,也许台湾可以透过思考两者结合方案,
甚至输出海外也说不一定,透过小型电动机车设站,也许可类似U-BIKE升级版本,在轨道
运输的终端站或郊区站,设立相关友善空间,如常见的专用停车区,免费或专门充电区
透过本方案加大轨道运输覆蓋面,同时也优化或发展电动机车产业呢?
只要对既有电动机车加上些简易的限制,或是专攻如日本电动自行车或彼岸充电式的电瓶
机车类型的模式,也许两者可以得到很有效的结合也说不一定?
不过也只是简单思考,毕竟台湾很多地方是大众运输本身都不够完备,可能还有很多
需要再思考的地方。但我想从台湾既有环境出发,也许也是种可以讨论的方案,
就像一些人去外地旅游,不必然是自己骑车过去,而是到该地区火车站后,到机车行
租机车这样,今天只是将尺度缩小,变成轨道运输终点站或郊区站,推广或结合
电动机车或电动自行车的使用,也许可以创造台湾方案这样。
市区内用U-BIKE,郊区则是短距离的电动机车,也许可以思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