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ohnson (美强森)》之铭言:
: 这个问题困惑我很久惹,文湖线当初设计是中运量,
: 现在明显看起来,成为很大的败笔,文湖线限在人挤人
: 尖峰时刻想搭都很困难,而且高架又很丑,没有长期都市计画性
: 有人晓得文湖线当初为何设计成中运量?
这大概也是讨论到快锈掉的话题,中运量也不是没有好处,这个板上前辈也有
说明,不过我想讲讲高架/地下/平面的问题,空调部分。
首先讲个伤感情的,经费问题。信义线全线地下化,据之前查到的资料或是新闻,
1kM 42亿、台中捷运是1kM 31亿,或是参考前辈整理出来的:
https://www.ptt.cc/bbs/MRT/M.1204038710.A.272.html
当时还没列到新芦跟信义线,当然有些路线还要计入机厂建设经费,不过信义线也没
机厂还是这么贵啊。
第二个是通风问题,这个小弟略懂,地下化路线的通风是很麻烦的,平时隧道
是列车经过也罢,但若是塞车模式就好玩了,前后车站要开TVF,如果有袋形轨
还要配合开JAF(怎么开要看模式表),这些电费可不会是免费的。
地下车站也要开空调,一般家庭夏天开冷气就哇哇叫了,一般家庭算3吨就好,
一个初期路网标准车站是720吨,这是主机的吨数,还要记入其他附属设备如
MSF、FAF、MAF、RAF、CHP、CWP、CTR......大家不会想看的一大堆设备
名词,这些电费也是很可观的(至于为什么近年车站里面都没“冷”的感觉,
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接着那些设备放哪里?没别的地方可以放,就是开挖做机房,那又是伤感情的问
题,设备谁来维护?用钱请来的人做维护,维护用料设备更新,又是另一笔钱。
所以我一直很纳闷一个问题,究竟高架化是有丑丑到大家不想看到建物?如果
建物这么丑,那干脆不要盖房子不就好看了?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uxo38/5521969657/in/album-72157622194248599/
附赠一张以前搭近铁去奈良的照片,车站旁空空一片田园风光,多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