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加拿大的烈火与灰烬:一个哲学家的政治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6-05-24 19:58:57
加拿大的烈火与灰烬:一个哲学家的政治试炼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646686
2004年10月,三位来自加拿大的黑衣人,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附近。他们的目标,
是哈佛的甘迺迪政府学院中,一位名叫叶礼廷(Michael Ignatieff)的政治哲学教授。
在甘迺迪学院附近的一间高级饭店,叶礼廷带着太太,和这三位黑衣人见了面。
叶礼廷并不清楚这三个远道而来的人目的何在。不过,对方单刀直入,向叶礼廷说明了目
的:他们想要说服叶礼廷放弃哈佛大学的教职,回到故乡加拿大,代表加拿大的自由党,
参选国会议员。
叶礼廷出生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并且在多伦多大学完成了大学学位,是不折不扣的加拿大
人。不过,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跟故乡的渐行渐远。他先到了英国留学,后来进入哈佛
大学历史系,并以一篇关于英国监狱历史的论文,拿到了博士学位。
之后,他转往英国教书,担任过BBC的电视和广播节目主持人,也当过记者,还写了好几
本书。他关心政治,关心民主,也关心人权,经常在报纸上发表评论,在公共知识份子的
圈子里有着一席之地。他也曾经为英国知名的思想家以萨柏林(Isaiah Berlin)写过一
本传记,两个人成为了忘年之交。西元2000年,他被挖角回到哈佛大学,担任人权政策研
究中心的主任。
当叶礼廷与三位黑衣人见面的时候,他五十七岁,已经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受人尊敬的教
授,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人人称羡的职位。这样的他,有什么理由要放下一切,回到他
已经离开三十多年的故乡,还要投入一场结果未知的选举呢?
那天晚上,和三位黑衣人告别之后,叶礼廷和太太沿着校园附近的河畔,散步回家。一路
上,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不过,虽然叶礼廷离乡背井多年,他对故乡并非不关心。对于政治,他更是很早就有兴趣
。年轻的时候,他看着美国总统甘迺迪出现在电视上头,他把甘迺迪当做自己的偶像,模
仿著这位美国总统说话的姿态与神情。
十八岁的时候,他参加一场演讲比赛,得到了冠军。比赛之后,记者问他未来有什么计画
,他的回答是:我想当上加拿大总理。进入大学之后,他也投入选举活动,成为加拿大自
由党的义工,协助当时的皮耶.杜鲁多(Pierre Trudeau)──加拿大新总理贾斯汀.杜
鲁多(Justin Trudeau)的父亲──参与竞选。
经过这么多年之后,叶礼廷年轻时候对于政治的热情,突然又回过来找他。在经过多方考
虑过后,那一年的圣诞节,他辞去了教职,告别了哈佛大学,回到故乡加拿大,开始了他
的政治生涯。
叶礼廷在故乡的政治之路,一开始可以算是一帆风顺。2006年,在他回到故乡两年后,叶
礼廷投入第一场选举,成功地打败对手,成为加拿大下议院的议员。
不过,只担任一个阳春议员,并不是他回到加拿大的最终目的。
当三位黑衣人与他碰面时,他们就曾经建议过叶礼廷,做好计画,准备参选自由党的党主
席。当时的自由党在加拿大执政几十年,几乎成为加拿大政府的代名词。可是,当叶礼廷
回到加拿大的时候,自由党因为一场政治献金的丑闻,支持度正在不断的往下掉。
2006年的那场选举,叶礼廷自己虽然赢得了胜利,但是整体而言,自由党输掉了三十个席
次,甚至把执政党的位子拱手让给了加拿大保守党。原本的党主席Paul Martin,只好辞
职下台,以示负责。那时,不少人都在期待一个强而有力的新领导人,能够出来挽救这个
正在衰亡的政党,叶礼廷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之一。
不过,在那一年的党主席改选中,叶礼廷以些微差距,输给了他党内的同志Stéphane
Dion,他只好接下副手一职,担任自由党的副主席。
但机会一再来敲门。两年之后,加拿大又一次举办全国大选,叶礼廷成功的连任议员,但
与上次选举相比,自由党这一次又输掉了更多的席次,党主席再次下台负责。身为副主席
的叶礼廷,临时接下了党主席的职务。几个月之后,自由党正式举办改选,叶礼廷毫无意
外地当选为党主席,也接下重担,准备带领着这个党重新踏上执政之路。
从那时开始,叶礼廷从一位政治哲学的教授,变成了加拿大第二大党的政治领袖,许多人
对他寄予重望,认为他是柏拉图笔下“哲学之王”(Philosopher King)的化身,能将智
慧与权力融为一体,带领国家摆脱庸俗和愚昧,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
从成为党主席的那天起,叶礼廷的人生变得前所未有的忙碌。他走遍了加拿大的各个角落
,帮忙党内的候选人辅选,同时宣扬他的理念。他必须带头批评执政党的施政,并且在加
拿大的各个政党之间合纵连横。他有着数不完的媒体采访,到每个地方都有人要跟他合照
。在踏入政坛之前,他已经是个国际知名的学者,可是成为自由党的党主席,把他的名气
更推到了颠峰。
然而,成为政治人物,也让他受到前所未有的检验与攻击。叶礼廷在加拿大之外工作几十
年的经验,就被对手拿来大作文章,他们在广告上宣称,叶礼廷只是回来加拿大“访问”
,对这个国家过去没有付出,也并没有深厚感情,是个“局外人”。叶礼廷认为这样的批
评既不公平,也毫无道理。只不过,这样的耳语似乎在选民之间逐渐发酵。
2011年,加拿大再一次举办全国大选,这是叶礼廷担任党主席三年后,最大的一场考验。
那天晚上,叶礼廷带着太太,待在竞选总部里头,外面挤满著支持者。电视台报导著开票
的消息,最后结果出来,自由党在这次的选举中,又丢掉了四十三个席次,从原本的七十
七席,变成只剩下三十四个席次,不但输给了保守党,甚至输给了另一个叫做新民主党的
反对党。就连身为党主席的叶礼廷,都没能保住自己的议员席次。
这在自由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面对着哭着一片的支持者和工作人员,叶礼廷说:“
民主教了我们艰难的一课。”
隔一天,叶礼廷宣布辞去党主席的职位,并且退出政坛,打包回家。他短暂的政治生涯,
就这样以一场难堪的失败,画下了句点。
《烈火和灰烬》,是叶礼廷在离开政坛几年之后写下的回忆录。在书中,他坦承地记录了
这一场意外的政治试炼,和他一路走来的反省。
他回想在这一路上所受到的攻击与批评,超乎原本的想像。不过他说,这就是政治,你的
对手会想尽办法的定义你的身分(standing),取消你在政治竞赛里的资格,而你要做的
,是不要轻易感到受伤,同时必须知道如何反击。
政治是一个毫不留情的世界,不只里头的人互相厮杀,周围还有许多媒体记者虎视眈眈,
等著看你犯错。一位记者告诉叶礼廷,他们的工作就是就是紧盯的战场,一旦看到有人受
伤,他们就会跳进去补上几枪。
除了对手的攻击,叶礼廷认为自己的失败,也来自他犯下的许多错误。他在政治的计算上
,出错过很多次,比如,他一度想联合其他反对党,扳倒执政党,没想到其他党派临时倒
戈,让他自己陷入进退不得的难局。
另外,他刚刚回到加拿大的时候,曾经有人问他,为何愿意放弃教授的工作,投入政坛。
叶礼廷直言不讳地回答说,“因为我想看看自己的能耐。”多年之后回头看,他发现这是
一个何其自我中心的答案。人民将选票托付给政治人物,是期待他为公共事务做出贡献,
而不是为了他测试自己的能力。
叶礼廷很清楚这一点,可是他太习惯学者的生活,太习惯只在意自己的想法,也太习惯想
到什么说什么。他说,从政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才慢慢学会,在大脑和嘴巴之间加一道
屏障。他才知道,对一个政治人物而言,讲真话是好事,但不代表他可以把可以所有真心
话都毫无顾忌地说出来。
叶礼廷也说,成为政治人物,像是一进入一场永不停歇的电视节目,每一天,每一个时刻
,都有人紧盯着你。你永远不能失去耐心,不能轻易显露你的脾气。你需要永远保持微笑
,保持镇静。选举是一票一票赢来的,而人们是否支持你,往往就在你在与他们短暂交会
的那几个瞬间。
有些政治人物是天生的演员,可以表现的毫不造作,其他人则必须不断训练和学习,可是
永远无法表现的那样从容与自然,甚至可能在日复一日的表演中,失去了自我。──记住
自己真实的模样,是另一个政治人物必须修炼的功课。
你也必须学习如何对群众讲话。当一名大学教授,不管说什么话,总会有一些人要听;可
是政治人物不一样,政治人物讲话,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为了和人沟通,
说服眼前的听众,这些人未必在意抽象的政治理念,可是通常很在乎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在那一场失败的选举过后,叶礼廷一度陷入了沮丧。他失去了政治的舞台,不知道该何去
何从。前一天的他,还是众人簇拥,突然之间,却变得人去楼空。
还好,过去的朋友伸出了援手,邀请他回到大学教书。这给了他一个机会,回到他重新触
碰那些曾经再熟悉不过的政治哲学典籍,他重新阅读西赛罗、马基维利,还有韦伯。
他也重新拿起笔来写作。叶礼廷说,他写这本《烈火和灰烬》,是希望用亲身的失败经验
,给年轻一代的政治工作作为借镜,并鼓励他们勇于踏入这个世界。他想起了韦伯,想起
这位十九世纪德国思想家所说的:
政治,是一种并施热情和判断力,去出劲而缓慢地穿透硬木板的工作。说来不错,一切历
史经验也证明了,若非再接再厉地追求在这世界上不可能的事,可能的事也无法达成。
但要作到这一点,一个人必须是一个领袖,同时除了是领袖之外,更必须是平常意义下所
谓的英雄。即使这两者都称不上的人,也仍然必须强迫自己的心肠坚韧,使自己能泰然面
对一切希望的破灭;这一点,在此刻就必须作到──不然的话,连在今天有可能的事,他
都没有机会去完成。谁有自信,能够面对这个从本身观点来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
己献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屹立不溃,谁能面对这个局面而说:“即使如此,没关系!
”,谁才有以政治为志业的“使命与召唤”。
政治之路不是一条坦途,但是政治可以是一种志业,美好的政治依然值得努力。他如此相
信。
当叶礼廷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朋友安慰他说:虽然你输掉了选举,但至少还完成了一
本书。他不以为然的回答:我踏入政坛,并不是为了写一本书。
但他转念又想:不过,我的确完成了一本书。
作者: RIFF ( 向问天 )   2016-05-25 16:23:00
哲学不是学术 是修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