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假设] 台湾一直维持联考?

楼主: plamc (普兰可)   2024-12-17 19:42:02
※ 引述《fw190a (las)》之铭言:
首先,你还没有进入一个研究这个题目的基本心态....以你的程度应该一点就懂
这个基本心态就是:最好默认用膝反射以为(现在脑袋里直接认为)的意思全部都是错的
(你现在的回应显示你潜意识默认以为就是那些意思)
每个字词都要用历史研究角度重新推敲,之后才能开始推论
先讲这个你举的例子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游国庆 “爱”字考
......古文字惠爱之“爱”最早见于战国时......
“从心从旡从夂”的“爱”字,始见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后的云梦秦简,显然是
秦系文字的特色.....
所以春秋末年的鲁国的子孔丘,有可能说,“爱人”吗?
所以显然这一定是受到时间的腐蚀造成的意义错误
从这个历史逻辑再去倒推,以子孔丘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他论述逻辑,应该是啥意思
但总之绝对不可能是现代的 爱 = Love 的意思
就算是后来腐蚀子孔丘原意写下“爱人”纪录的那个后世儒,也不可能是 Love 的意思
古训作“惠”爱义。后字下加“夂”表“惠之行”
也就是,这边的爱,是惠的行为,但是老样子,这边的惠不是现代膝反射认定的“恩惠”
惠 = 慧
所以很明确的,子孔丘说啥是“仁”,非现代意义也不是一种德行),而是教人与人之间
要怎样处理,所以

= 恕 = 如心 = 推想别人的想法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是纯粹对人好的人所不欲勿施于人,推想别人是为了最终利于己)
= 知(智)
= 惠(慧)的行为
=======> 所以从这个完整逻辑推论子孔丘认为人与人相处的最佳办法近似于赛局智慧
: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
: 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
: 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
: “未知。焉得仁?”
所以你这边的翻译应该是发生错误
未知你没翻出来或是你把未知当成不重要 “不知道喔,这样哪有仁?” 应该不是这样
你对照上面,仁 = 知,“未知”= 知(F),当然就是没有仁
张:OOXXOOXX,这样如何?
子:很忠心
张:这样符合人与人相处之道了吗?
子:根本没有智慧啊(摔笔),这样哪有符合人与人相处的道理(赛局策略)
...
张:XXOOXXXOO,这样如何?
子:很清廉
张:这样符合人与人相处之道了吗?
子:根本没有智慧啊(摔笔),这样哪有符合人与人相处的道理(赛局策略)
: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子孔丘认为的最佳赛局策略,跟我们现代以纯粹利己推想的最佳赛局策略是不同的
所以我一直都说近似,而不是说就是,但还是很方便拿来说明
有时候我会说“这符合赛局”,这边说的是赛局理论下的最佳策略
可是每个赛局一定会走最佳策略吗? 实际上的赛局怎么走都可以
仁 也是一样
求仁得仁 我们现在说自杀了的意思,这是后世的引申,但绝对不是找死也算仁
而是,伯夷、叔齐,想要这样的关系,成功的得到了这样的结果,符合心愿
又怎会有什么好怨恨的呢? (但不表示子孔丘认同或赞美他们的行为,或是认为典范)
这边的仁,纯粹以本意H际关系解,不是前面问“仁”(人与人之间怎样最好)
三仁的情况也一样
不然三个做完全不同的事都算典范?那典范到底是啥?出现逻辑问题表示解读错误
故得知 三仁 =/= 三个很仁义的典范伟人
应该是:
殷商末年的时候,有三个历史人物,展现了三种贵族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想法
(三仁)
其中一个是微子,虽然臣子有义务要劝谏,但是君不君则臣不臣,人与人之间相处
要有智慧,要熟知对手的情报,微子很清楚纣王劝了也不会听,只会倒大楣,所以
他的应对之道就是溜走了!
另一个是箕子,他认为臣子的义务要劝谏,但是劝谏了以后就已经完成臣子的义务
君王不听,那是君王的事,接下来就要为自己打算,所以劝谏被抓起来关的时候,
就装疯卖傻避祸
最后一个是比干,他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劝谏到底,结果就被宰了
这“三仁”里面绝对不是子孔丘认定通通都是“仁的典范”,而只是普通名词“仁”
里面子孔丘会推崇谁?春秋之笔,看他把谁放第一,阿干,落跑的微子,为什么?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君(不)君(则)臣(不)臣
其次是箕子,为什么?
事父母几谏....
最后才是比干,子孔丘说这也是有人会选择的君臣之间应对方法,但是放第三个
你就知道他不建议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