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许多人能够琅琅上口的文章,以
前我读国中的时候,课本上即有选录此篇。但对于这一章的理解是否
准确,仍然可以再考虑。首先不应该将这说法用于功利的目的,认为
孟子主张要先辛苦努力,才能考上好学校或升官发财。孟子有“义利
之辨”,公义优先于私利,功成名就只是为了自己,和公义无必然关
连,不是孟子提倡的。
其次是“生于忧患”是否在提倡“吃苦”的价值观,以忧患本身
为价值?这样讲恐怕也有问题。忧患或安乐本身是中性的,并不是在
忧患中就一定会奋斗,在安乐中就一定会堕落,关键仍在人心怎么想
。“生于忧患”用意在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良心善性是
人本有的,“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增加爱心,而是培养、磨练爱人的
能力。困苦的环境当然需要更充沛的动力,自我成长的幅度更大,关
键仍在爱的力量而不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