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札记 (14) 宪问篇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4-10-30 18:02:40
论语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札记14.1“谷”即米虫,只领钱不做事。世俗以富贵为光荣、贫贱为
可耻,孔子却认为耻不耻关键不在富贵贫贱,而在个人的心态。如果
只以领钱为目标,每天得过且过,不过问有道或无道,这种心态才可
耻。国家有道时,积极与君子合作以兼善天下;国家无道时,远离小
人以独善其身;这才是良心自觉的表现。
论语14.2“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
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札记14.2克是好胜,伐是自夸,怨是忿恨,欲是贪欲。船山说:“推
其私而私皆公,节其欲而欲皆理。”“理至处,则欲无非理。欲尽处
,理尚不得流行。”克制情感、欲望可能造成反弹或退缩,修养的重
点不在此,而在将良心、天理实现出来,情欲自能得其正。压抑情欲
不表现虽然不容易,但善用情欲则更好。
论语14.3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札记14.3怀居是贪图安逸。孔子告诫我们不可有偷懒、畏难之心,因
为士人肩负社会责任,应该以行道为目标,对社会有实际的贡献;而
非自私自利,追求个人的享乐或荣华富贵。虽然偶尔以健康的休闲来
释放压力也是必要的,但休息是为了走更长远的路。真正的士人应该
胸怀天下万世,不计较一时的利害得失。
论语14.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札记14.4危是高峻,孙是卑顺。道德实践本身就有意义,应将当下的
行为看成普遍的模式,一失足成千古恨,小心翼翼不敢怠慢。言说的
价值则是由实践来决定。君子言行合理是自然的,并无所谓过高;但
世俗达不到此境界,太直接反而会刺伤他们。故在无道之邦,君子更
应给出同情,以委婉的言论令世人领悟。
论语1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
者不必有仁。”
札记14.5道德实践应回归人性根源,非只着眼于外在言行。有德者的
言论是躬行体验的心得,其言切实可行。若只在言论上用功,即使再
精巧繁复,也只是虚幻的造作,无法以行动去证明。仁者大公无私、
视人如己,内心自然会涌现动力,克服一切困难。勇者则可能只是一
时冲动下的血气之勇,非发自真心诚意。
论语14.6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
、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札记14.6奡是羿的部下寒浞的儿子,力大无穷、善于划船。修德不是
为了求福报,但常自然有福报。可惜世人认为强势的人在社会上才能
占有好处。南宫适所说便是要破解此迷思:羿、奡等大力士皆不得好
死,真心关怀百姓的禹、稷反而受人拥戴。孔子虽未深论福报问题,
但南宫适所说能劝人向善,故极为肯定。
论语14.7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札记14.7君子立乎其大,一开始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
立志自我成长,也帮助别人自我成长。虽然因为气质、欲望的遮蔽,
有时达不到最高境界(仁),但起码方向正确。小人则以自我为中心
,虽然偶尔会良心发现,但通常其动机都是为了占有外物、满足欲望
,无法积极实现价值,故与仁背道而驰。
论语14.8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札记14.8孔子说:“爱护一个人,能不让他劳苦吗?真诚对待一个人
,能不规劝他吗?”如父母爱子女并非纵容,而是在爱的前提下,设
定适当的标准要求他,养成他的自信心,才是爱之以德。对待长官或
朋友,也不是一味顺从,应该以道义相互规劝、期勉。一方面无条件
接纳对方,一方面又能够促使对方成长。
论语14.9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
,东里子产润色之。”
札记14.9“命”是外交文书。裨谌等人为郑国大夫。郑国处境类似台
湾,台湾夹在中美之间,郑国则在晋楚之间。四人皆是顶尖人才,可
见郑国对外交的重视,如此才能在夹缝中生存。裨谌善于谋略,先由
他设定大方向,再由世叔反复推敲其得失,再由子羽去芜存菁,最后
由子产美化辞藻。决策过程审慎而完备。
论语14.10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
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
札记14.10本章说明看人要从心?、文化、事功等大处着眼。子产在郑
国力行法治,表面上扰民,但其动机是为了安定百姓生活。子西在楚
国有平乱之功,但并未学习华夏文化,孔子不予置评。管仲人品虽然
不高,但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有保全华夏文化之功,即使多占封
邑,对方也毫无怨言,获得孔子赞赏。
论语14.1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札记14.11为什么“贫而无怨”很难?除了衣食等迫切的生理需求无
法满足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压迫,社会充斥嫌贫爱富的观念。穷
人需建立无条件的自信,完全接纳外在处境,内心才能毫无怨恨、羞
愧,这正是考验所在。富人在社会上常受人羡慕或敬畏,“无骄”虽
值得肯定,但仍属锦上添花,还算容易。
论语14.12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札记14.12本章可见孔子的用人之道。老是家臣的领袖。孟公绰适合
当晋国赵卿、魏卿的家老,而非滕、薛等小国的大夫。大夫地位虽然
较高,但孟公绰个性廉静寡欲,担任家老可成为道德表率;小国大夫
事必躬亲,处理杂事不是他的专长。可见用人需将实际才干与职位配
合起来,充分发挥其长处,勿徒务虚名。
论语14.13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
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
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
人矣。”
札记14.13“成人”即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孔子第一次回答是
从内圣外王合一来说,知、不欲、勇、艺是个人的才性,礼乐是群体
的秩序与和谐,发挥良知良能妥善安顿这两端,便是实现人道。但世
风日下,孔子第二次回答只好专就内圣而言,若能舍生取义、言行一
致,挺立人性尊严,便体现了核心价值。
论语14.14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
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
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
其然乎?”
札记14.14一般人不了解儒家之道,以为修养就是禁绝一切情欲,如
同槁木死灰。其实只要时机恰当、发自真情、合乎义理,言语笑容、
财物收送皆可成为表情达意的管道,令人不感到厌烦。但其间分寸要
拿捏得毫厘不差,却是最难。公叔文子未必做到圆满,孔子最后的疑
问,亦是提醒我们保持谦虚、踏实努力。
论语14.15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札记14.15要君是要胁国君。“防”本来是臧武仲的封邑,但他因为
犯罪而出奔,回国后请鲁君封他的儿子继承防邑,他才肯离开。如果
鲁君不肯,他恐怕会占据防邑叛乱。土地本来是人民共同拥有的,古
代尚未建立民主制度,故以君主代表上天或民意来管理;臧氏将土地
占为己有不合政治原理,实乃乱臣贼子。
论语14.16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札记14.16齐桓公与晋文公同属春秋五霸,但两人行事风格不同。齐
桓公继承周王朝的余风流韵,对礼乐制度抱持敬意,具理想主义色彩
。晋文公下启战国纷争之世,常以权谋诈术取胜,为现实主义者。齐
桓公的端正虽令后人称道,但霸业不长;晋文公霸业虽长,但有害世
道人心。王道应兼备理想、现实与长久。
论语14.17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
“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
仁!如其仁!”
札记14.17本章说明应从整体角度来评价人物。管仲与召忽辅佐公子
纠争夺君位,失败后召忽自杀,管仲却活下来投靠仇敌,子路因此怀
疑其品德。孔子认为管仲虽然缺点甚多,如上述之不义乃至小器、奢
侈、不知礼等,但从政治上以德服人、文化上保全华夏来看,管仲有
大政治家的修养,此修养是接近仁者的。
论语14.18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
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
莫之知也!”
札记14.18本章可见孔子评论人物的远大眼光。子贡因为管仲在公子
纠死后为政敌效力,怀疑管仲不仁。就国家来说,管仲是为齐国做事
,而非效忠某人。桓公年纪较长,即位还更合理。就个人来说,生命
的价值不能以一时的表现来判定,管仲虽然在品德上有瑕疵,但在政
治和文化上贡献之大,已是仁者事业了。
论语14.19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
以为‘文’矣。”
札记14.19公叔文子推荐家臣僎给国君,与自己共同担任朝廷大夫。
船山认为只要有一项行为合理,圣人就会节取之而给予美名,鼓励人
们向善。公叔文子胸襟宽阔,只要人才能够为国家所用,不介意属下
和自己地位相当。如果僎表现优异,文子也与有荣焉。諡法“锡民爵
位曰文”,文子与孔子皆能够成人之美。
论语14.20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
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
其丧?”
札记14.20本章说明国多才臣,足以不亡。古代的君臣关系,君主的
重要职责是成为道德表率,大臣才是实际办事、发挥效能的人。卫灵
公宠幸南子、弥子瑕,逼走太子,种下内乱的远因。但灵公善用仲叔
圉、祝鮀、王孙贾,三人未必贤能却各有长才,故足以安定国家。国
家要大治则需有道德、效能与贤能之士。
论语14.21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札记14.21怍是惭愧。大言不惭的人往往很难做到自己所说,因为他
们抱持过度乐观的态度,认为事情很容易完成,一遇到困难就放弃。
相反地,君子说每句话前,都会思考其可行性如何,途中会遇到哪些
困难,又要如何克服?因此不会设定太多目标,但一说出口就会尽全
力完成。秉持这种敬慎的态度才能成事。
论语14.22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
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
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札记14.22本章说明有些事虽然无法改变,但仍要努力尽到自己的责
任。陈成子发动政变弑君,独揽齐国大权。孔子虽已退休,仍坚决请
鲁哀公出兵讨伐,伸张正义。但鲁国大权由三桓把持,哀公没有君主
的担当,将此事推给三桓;三桓与陈氏处境类似,故也拒绝出兵。即
便如此,陈氏之罪却已记录在历史上了。
论语14.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札记14.23孔子认为和君主相处之道,存心上要真诚无欺,行为上要
犯颜直谏。为什么孔子强调要说真话?因为领导者的知识、能力总是
有限,如果部属未提出各种想法,领导者就容易陷入自己主观、片面
的观点,无法因应时势,采取恰当的行动。且存心真诚,上下之间才
能充分沟通、相互了解,进而团结一致。
论语14.24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札记14.24本章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是基于德性修养而非社会阶级。君
子与小人在行为上虽然可能都很努力,但动机上君子是为了实现大我
的价值,小人则是求取小我的利益。前者是在精神上涵盖人我,日渐
广大高明;后者是欲望的扩张,终究会与别人起冲突。孔子指示我们
走上达之路,生活才会愈来愈充实快乐。
论语14.25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札记14.25“为己”是指学习的动机在于心性修养、道德实践、自我
实现,“为人”则是求取功名以获得别人的羡慕。名利未必不好,但
名利只能作为道德实践的工具或凭借,不可将名利本身当成价值去追
求。自我实现也不是固执己见,如此则流于自私。遇事应先自我反省
,愈能回归自家心性,就愈能体谅别人。
论语14.26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
乎!”
札记14.26夫子指蘧伯玉。本章说明自我反省的重要。人性有身心两
层,心给出价值方向,指引我们追求理想。身是中性的,但顺着欲望
而不知节制,便会流于恶。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往往最容易犯错,认为
自己做得够好,便放松了努力。要像蘧伯玉那样,时时察觉到自己有
受欲望牵引的可能,德行才能不断精进。
论语14.27与8.15的内容相同,故不重复。
论语14.28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札记14.28本章出自易经艮卦象辞,说明应尊重客观的限制。人心虽
然无限,遍及上下四方、古往今来,但落在现实上,任何人都不能做
尽一切事,必须与别人分工合作。君子虽然胸怀天下万世,但却不宜
过度投入本业以外的事,应努力在适合自己的职位上发光发热。人人
以良心尽其才、效其能,天下方能太平。
论语14.29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札记14.29“而”通“之”。本章提醒我们切勿自满,说到不等于做
到,无论过去的成就或未来的理想,皆是言语上的建构,并非当下的
实存。如果以虚为实,反而会松懈了道德实践的努力。我们应该从当
下开始,诚实检讨自己的不足,时刻不忘行善的初衷,才能做到言行
一致、名实相副,不被言语的表象所惑。
论语14.3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札记14.30本章与9.28内容相近。“忧惧惑”是生命的负面存在感,
“悦乐”是正面存在感。儒家不以追求快乐为目标,而是以仁存心、
心有所主,自然有悦乐之感。仁者无条件接纳自我、关怀他人,不因
外境动其心。智与勇皆自仁来,知道行仁的关卡,又有勇气克服。工
夫无必然保证,虽孔子亦不敢自夸。
论语14.31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札记14.31“方”是评比。儒家以反求诸己为主,孔子说“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虽然也有贤不贤的区分,但目的是用来提醒自
己迁善改过,重心仍然在我不在人。如果太注意别人,恐怕会松懈了
自我的修养。除非担任领导人,肩负提拔贤才的责任而必须“方人”
,但这仍是为公,并非谈论无聊的八卦。
论语14.3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札记14.32抱怨没人欣赏自己,每天想着要如何成名,一点意义也没
有,因为这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还不如努力修养、充实自己的品德
与学问,总有受人赏识的一天。即使到死都默默无闻、被社会忽视也
无妨,只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凡事尽力而为,千秋万世之后,历史一
定会还自己一个公道,纳入圣贤的行列。
论语14.33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札记14.33贤者不先怀疑别人骗我或失信,但遇到了又能及时察觉。
逆诈、亿不信是世俗的巧智,姑且不论别人事实上是否会骗我,猜测
、算计就先扰乱了自己内心的平静。相反地,如果凡事都相信别人,
虽善良但也愚昧。故应回归本心,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若心体
明觉,别人有一毫不诚,当下感应即知。
论语14.34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札记14.34微生亩是年老的隐士,他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要东奔西
走,宣扬你的理念呢?你讲的大道理,国君和百姓都听不进去的。难
道你想借此卖弄口才、博取美名吗?”孔子说:“我不敢如此,只是
讨厌固执己见罢了。”仁者胸怀天下万世,不以一时的成败为忧。微
生排斥世俗,抛弃社会责任,流于偏狭。
论语14.35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札记14.35骥是千里马,德是调良。孔子以良马比喻人才,马匹的脚
力再强,如果驯服不了,便无法为人所用,成就千里马之名。一个人
才能再高,如果缺少道德,其才能适足以成为欺压别人、为非作歹的
工具,而为众人所不齿。才能再高,也比不上集体的智慧;如何善用
才能,对社会有积极的贡献,才是重点。
论语14.36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
怨,以德报德。”
札记14.36仁者虽然原则上关怀每一个人,但现实上人的时间、精力
有限,须有先后顺序。对于因志同道合而帮助我们的人,我们要积极
感谢、报答他,促成善意的交流与理想的实现。对于怨恨我们的人,
我们仍然要保持基本的礼貌。以德报怨是纵容溺爱,以怨报怨是与对
方互相伤害,皆是自乱阵脚而无济于事。
论语14.37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札记14.37“不怨天,不尤人”是回归良心、建立根本自信,知道自
我的价值不因外在的天(时空环境)与人(毁誉得失)而增减分毫。
“下学而上达”是对一切人事物皆能体察其道德意义,尤其是自己的
过错或偏见,更要努力克服,天理就在其中显现。不怨不尤与下学上
达又相辅相成,愈有自信就愈乐于学习。
论语14.38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
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札记14.38愬是毁谤。子服景伯是鲁国大夫。夫子指季孙。季氏信任
子路,这是孔子行道的良机,却被公伯寮阻挠。景伯建议杀掉公伯寮
示众(肆诸市朝),被孔子拒绝。因为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天命,天
命来自民心,人民有关怀社会的责任感,社会有向上提升的风气,政
治自然上轨道。为权力而杀人又有何益?
论语14.39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札记14.39贤者避开污浊的天下,其次避开混乱的国家,其次避开无
礼的脸色,其次避开冒犯的言语。这么做的人已经有七位了。从最高
道德标准来看,世人无一可取;但孔子基于济世的热忱,逐渐放宽对
象。贤者不愿意讲客套话,也不激怒小人,故只能避而不见。选择躲
避的贤者如此之多,可见社会沈沦至极。
论语14.40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札记14.40“知其不可”是命,“为之”是义。孔子的伟大就是在受
现实条件决定的命运之上,开显出独立的义理境界。虽然一时之间看
不出成果,但道理自在天壤间,千百年之后人们一定会有所觉醒,肯
定道德实践的价值。此可见儒者积极担负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与晨门
隐者因知其不可而消极避世的态度不同。
论语14.41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
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
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札记14.41孔子亲自击磬,与弟子一起演奏雅乐。荷蒉者听见乐声,
知道孔子仍然努力宣扬理想,认为孔子太固执(硁硁);不受重用,
就该适时退隐才是。“深则厉,浅则揭”即视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做法
。孔子认为像荷蒉者那样果断一走了之,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永保一
颗关怀世人的心,积极克服现实的阻碍。
论语14.42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札记14.42谅阴是在草庐中守丧。国君死了,新君三年不问政事,官
员各司其职,听命于宰相。儒家认为亲情大于权力,父亲死了,儿子
内心悲痛,须先照顾好自己,还没有能力关怀众人。且古代政教合一
,教化又优先于政治。君主的职责不在办事,而在树立道德典范,天
下臣民自然心悦诚服,不必担心被篡位。
论语14.43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札记14.43严刑峻法容易引起反弹,只讲求爱心也容易流于姑息放纵
,礼才是中庸之道。礼不只是外在仪式,更重要的是热爱秩序,上下
皆纳入一致的规范中,形成和谐的整体。人民对领导者不只听其言,
更会观其行。领导者能够克制自己,一言一行皆有法度且贯彻始终,
人民自然认真看待规范而容易接受指挥。
论语14.44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札记14.44修己是发挥内心的力量,克制私意私欲。修己与敬、安人
、安百姓之间有交互作用:敬是整齐严肃,修养内心则外表自然有威
仪,外在的威仪也可以提振内心。群体的安顿要靠君子以身作则,君
子在群体当中才能充分实现自我。外王的表现皆以修己为本,因为治
人不靠权势,而是引导每个人发挥良心。
论语14.45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
,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札记14.45夷俟是蹲著等待。孙弟是谦逊与友爱。胫是小腿骨。原壤
应是学道家而失败的例子,如小时候将任性使气当作率真,长大后将
游手好闲当作无为。其实知爱知敬才是真心;无为是内心的不执著,
与孔子的主张(对社会有贡献而受人称述)未必有冲突。原壤只从躯
体生命来思考问题,孔子对他当头棒喝。
论语14.46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
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札记14.46阙党是地名。孔子派童子传话,有人问:童子进步了吗?
孔子说:童子平时与长辈同坐并行,可见他傲慢无礼,毫无尊敬、谦
虚之心。他不是上进而是想求速成,故以小事磨练他。本章指出求学
应有的态度,须知进德修业永无止境,不可满足于既有的成就,应不
断自我反省。如果自以为是就无法进步。
作者: pork (清梦缭乱忆孤独)   2014-10-31 21:39:00
邦有道就可以当米虫?这解释真有趣XD
作者: nknuukyo (我无所能因敌成体)   2014-11-04 13:53:00
没看完,但14.1解释很诡异
作者: kingacer (韶音)   2014-11-07 21:27:00
因为字义解错了,才会觉得诡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