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面有记载着这么一段话
卫灵公第十五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引言:
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大家都有听过,也十分熟悉,只是子贡这样问老师
,而孔子却这样回答,相信多数人不明了为什么会这样?可能会有人说,孔子不是提倡“
仁”,以仁为本,那么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应该也要是仁,那为什么不是“仁”或是其
他的,而是“恕”?!当然这个答案,小弟我自己本身不是中文系的,对这方面资讯也没
有太多涉猎或研究,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就小弟我个人推测,这可能是孔子针对子
贡因材施教的说法,不过为什么会这样,不是本篇要讨论的核心,只是个引言。小弟我想
探讨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段话的本质,因为他被孔子用来回答,可以终身行之
者,这样问题的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字面上的意思来看,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在他人身
上。举例来说:“我不想要被人用言语谩骂、人身攻击,那我就不要用言语谩骂别人、做
人身攻击。”,又或者是,“我不喜欢有人在我背后,谈论我的一些闲言闲语,那我也不
要在人家背后不知道的时候,谈论人家的闲言闲语。”诸如以上的例子,在生活中十分常
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法,相信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因为它具有以身作则的涵义,
就是说我自己不想要他人如何对待我,那我就先从自己本身开始做起,我不要让自己如何
对待别人。只是当我们这么做时,他人就一定会相对的,不会这样对待我吗?从现实层面
来看,答案是不一定的,相信以大家自身的经验就能清楚明了,你自己平常不会私底下谈
论别人闲言闲语,结果你却发现别人私底下在谈论你。
所以,这并不是立即的,但是这么做就有一种信服的作用,信服自己,也信服他人,至少
自己的内心是相当安定平静的。即使他人不需要知道,你在他们背后不知道的情况下,没
有谈论他们的闲言闲语,或他们也不需要去这么相信,但是你的内心却是相当平安且坚强
的,因为你自己已经肯定自己了,真实自我肯定的能量是很强的,远远胜过他人外在对你
正向的评价或肯定。除非你不懂得自己肯定自己,你重视他人对你的评价肯定胜过你自己
对自己的肯定,那你就会活在别人的世界、活在别人对你的评价与想法。
以上,是单就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简单片面地去做一些意义上的解释和
延伸。如果我们自己真能这么做,终生奉行,也就是我们所作所为,是对得起自己,没有
违背伦理道德、败坏社会风气,那么即使人家不知道又如何?因为你自己已经信服自己、
肯定自己了,如果能继续坚持,那么要信服他人,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也许会有人提问说,自己不想要不能接受的东西,可能不一定别人不要啊?或许别人可以
接受。那我又为何勿施于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自己当然无法知道,别人到底是要还是
不要?别人能不能接受?那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你想要赌赌看?别人能接受那倒还好,
万一不能接受,那不就伤到别人了吗?如果别人能接受,那最好也不要,为什么呢?举个
例子,一个建商公司,偷工减料盖了一栋房子,结果有人就买了那栋房子。对那个建筑师
而言,偷工减料的房子是他不想要的,对于一个自己不能接受认同的东西,你自己又将它
施之于人,相信大家对这位建筑师都会嗤之以鼻吧!除非他自己不会排斥自己买了一栋别
人偷工减料盖给他的房子,那就算了,但即使如此,相信大家也不会喜欢他。
就像假如有人一直在谩骂别人,如果依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来看,我可以推
测那个人他应该是可以接受别人对他谩骂,但即使如此,相信我们都不会喜欢他(但他没
有违反这句话喔~~)。那社会上有没有很多那种一直在谩骂别人,却不准别人这样对待他
们的?相信大家生活中多少会看见,那这样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做不到的人,可
以想像大家心里是更加不喜欢他们的。
又例如有一个销售员,想要卖给你一台电脑。你问他说你自己的话,你觉得如何?如果他
自己是认同的,或是觉得没什么想法,不会喜欢也不会讨厌,那就算了,但如果他回答:
“其实这台电脑,运作速度慢,内存又少,而且很容易当机,我自己需要电脑的时候也
不会想买”,那你觉得这个销售员的人怎么样,我想是完全不会想再跟他往来吧?!当然现
实生活中,不会有sales那么笨这样说,但是却很可能是某些sales心里面的OS,他为了要
卖出产品,就做了违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事情。
接下来要说的,是另一种情形。可能会有人提出一个疑问,那就是当我们心情不好、情绪
低落的时候,有些时候我们会找朋友聊聊天、抒发一下自己的情绪、倒倒心中的垃圾,最
后心情变好了,豁然开朗,很感谢这位朋友。那既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
好的情绪垃圾,自己不想要,那我们又把它倒给别人,岂不是违反了吗?我们是不是就不
能这样做?但看事实上,这件事情并没有不好。
在这种情况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法则,是一种形式的用法。用“我不希望别
人如何对待我,我就先不要如何对待他人”去理解。所以,假如你朋友心情不好、情绪低
落时,他要丢垃圾给你,那你愿意接受倾听吗?如果你是愿意的,那就没有违反这条法则
,但是如果你心情不好狂丢垃圾给人家,而别人心情不好要丢给你时,你却不愿意接受倾
听时,那你就是违反这条法则了。换个更容易明了的说法,如果你不想要别人有事求助于
你,你不喜欢这样的感觉,那自己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如果依这条法则,我们也可以对
别人如此理解,某甲常常在需要的时候,向他人借钱,那相对的,如果他人有需要时,某
甲不会不愿意借钱相助。
这里要澄清的一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法则,是属于意愿的法则,愿不愿意
跟能不能、有没有,不完全相符合。有时候,不是自己不愿意,但朋友有需要,我真的没
有多余的时间或金钱能帮他,最后就没办法帮了。所以其实我们无法从太表面的现象去判
定一个人,这是一条自己要求自己的法则。
用一条表达式:A不想要B,A就不将B施于C。
等式:A将B施于C,A没有不想要B(注意!不等于A想要B)
A = 某甲,B = 别人跟我借钱
所以如果发生了以下的情况,但是并没有违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法则,是怎么一
回事呢?
某甲因需要,向某乙借钱,但是某乙需要用钱,要向某甲借时,某甲却不借某乙。如果这
并没有违反法则的话,我们可以合理推论,某甲不排斥“某某人需要时向某甲借钱,然而
在某甲需要时,向某某借钱,某某却不借”。意思就是说,他不能反对“我跟你借钱,可
以;你跟我借钱,不行”,因为某甲已经这么做了。
表达式的内容,就要如此修改:A = 某甲,B = 我可以跟别人借钱,别人不能跟我借钱。
所以我们不能从表象去判定他人有无违反此法则,因为每个人的学习环境、背景、观念认
知不同,对B的内容定义会有其差异。所以人彼此之间是需要沟通成长的。而这也就是为
什么,我们人需要以这条法则做为行事依据的原因之一,很明显的,不遵守此法则的人,
大家都不喜欢;而且,就算你是遵守这条法则,大家也不一定会喜欢你。因为这条法则是
一个起点,是一个立足点,自己问心无愧、内心安定自在的立足点,学习用同理心、感同
身受的起点,他同时可以是一条,检视自己、自我反省的方法。反省自己,有没有“己所
不欲,施之于人”,如果人事上不圆满,或许是自己的观念对B的定义不恰当?或是自己
在能力、技巧上,需要再加强?我们可以学习用这条法则,检视大大小小的事理。
小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经验,这是“己所不欲,施之于人”的例子。像是在军中,很
多人刚进去,因为是新进弟兄嘛~~所以多多少少都是会被学长坳、被班长坳、被欺负等等
,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会发生,大家心里都很不舒服很不爽,但是却又无法做什么、改变
什么。但是当自己资深后,大家可以问问自己,否有坳新进弟兄、否有欺负新进弟兄?自
己是否有“己所不欲,施之于人”?亦或是认为没有,觉得自己是有遵守“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只是对B的定义是“别人不能欺负我坳我,我可以欺负别人坳人”?不反对别
人这样对待自己这样。
有没有很熟悉?这种现象普遍发生在社会这个阶层角落,大家觉得社会很现实,因为很多
人的B,就类似上述的定义,别人是无法说什么,但是大家都不喜欢。尤其是当每个人用
这种方式对待彼此,那真得是个活地狱,而不明了的人觉得理所当然,这就是社会现实,
人心是险恶的,我们应当这么做,不然无法生存。
B的定义,可以很广泛,可以是一块具体的质料,可以是一个很抽象复杂的形式,。当然A
或C也是,填入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结果。相同的、类似的表面现象,其背后的A、B
、C,有可能是截然不同!
而我们对自己,则是要诚实!去想想自己意愿上有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己
所不欲,施之于人”?如果是前者,那就可以透过学习、体验等等诸多方法,把B的定义
修改至适当的定义;如果是后者,可能是我执太重或某些原因,导致某人太会为自己着想
却不为他人着想,可以透过诸多方法,努力去掉放下我执。
接下来要讨论一个特殊例子,就是当A是自己,而C也是自己的时候,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
简言之,就是一种自我反省、回光返照!或是一种自我沉沦!
看自身对B的定义如何,还有自己对这条法则的执性度,落实的如何?
接下来要谈谈大家很关心的教育,现在提倡人权,主张不应该用体罚对待学生。如果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角度来看,是否恰当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们身
为学生时,我们当然是不希望被打、被骂、被体罚,理所当然,有人被打被骂是很开心的
吗?但是我们现在不得不承认,我们会不会很感恩当时打我们骂我们教得很严厉很凶的老
师?我们已经“长大懂事”了,知道说老师会这样子,是为了学生好,是为了纠正学生不
良的偏差行为或观念?我们这样想一想,如果没有老师这样的指导,学生很有可能会不断
的偏差下去,这是可以预见的。除非你自认为是你不需要任何人指导,你可以靠自学,你
的言行举止十分恰当得宜,可以在这个社会环境,好好的生活。如果诚实的倾听自己心中
的声音,相信我们是无法否认他人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与指导管教。
那就这么问自己吧!你是否愿意别人看到自己有过错,可以指导纠正你时,却不这么做,
而继续放任你一直错下去?
相信是不愿意吧?那就不要这样子对待他人
小孩子也会长大,他们同样不希望,自己小时候还可以受教的时候,家长老师有能力指导
管教他们时,却不这么做,而让自己一直错下去!等到长大懂事后,自己想改很难改。
你是否愿意自己的小孩,因为学校老师明哲保身的心态,而不指导管教自己的小孩,让小
孩还可以受教时不教,等到长大管不动了再来怨天怨地?
我们要清楚,小孩跟大人,两者之间,本来就不是平等的对待关系
当然这里并不是反对体罚或是支持体罚,而是我们要清楚,我们要给孩子什么?能给孩子
什么?无非是希望他们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他们可以在社会上有自我谋生的能力,甚至
是回馈社会。那用什么方式,相对来讲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对吧?因材施教,这是孔子的智
慧。当教育部限定了指导管教方式,也同时抹灭了某些孩子的可能性。除非如果所有的孩
子不体罚,而老师也普遍能够因应地采用别总方式,使得孩子好好的学习成长,那倒是没
关系。当然这是一种制度与活泼的冲突,家长老师们要用智慧去解答。
只是,我想教育专家或许也懂我上述的理论,正向乐观来看,理论要落实,也的确是需要不
短的时间与种种因素的配合,或许现在的乱象是过渡期?还是教育部的执政方向真的错了
?还需要靠大众的智慧来判断。
以上文章,是小弟对孔子说的这一段话,自己小小的浅见,不一定写得很专业,感觉文章
整体的架构不是很清晰、有点混乱,可能也有我疏忽掉的地方,若有任何疑问或批评指教
,欢迎提出予以讨论修正。若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