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育部门,一向禁止体罚;近几年,却才真正雷厉风行,彻彻底底严禁。从此,教育
大坏。
以前,我曾在基层学校教书,末了的几年,不打人,也鲜少骂人;换言之,几乎零体罚。
在那两三年里,零体罚的我,但凡走进教室,上了讲台,初初坐定,静静啜了口茶,眼神
再前后一扫,多半,教室就有模样了。
尽管如此,请恕我直言:薛仁明这等情状,只是特例;千千万万,别视之为通则。
原因是:一、我在那两三年里,修行稍稍得力,性情颇有改变,因此,观己观人,均有长
进。二、我教了十几年,对学生向来熟稔,于是,轻易能知真假,也不难辨虚实。三、因
执教甚久,故早年我凶恶之名,已有“口碑”;但需稍稍吓唬,即使学生顽劣,也轻易可
以慑服。四、我既非导师,亦非训导人员;他们的处境,远比我单纯一个专任教师,都要
繁复艰难许多。
因此,虽说我零体罚,虽说我课堂秩序极佳,但终归说来,那仍是个特例。这样的例子,
若不能明其特殊,察其有限,若不分青红皂白,便迳自延伸,成为通则,要求别人一律如
此,统统比照办理,那么,如此的自我中心,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反倒治丝益棼,必
遗祸将来。
这些年台湾的教育,正是如此的治丝益棼。不管如何政党轮替,无论更换多少部长,但见
教育部的大小官员,致力所谓的“教育改革”,整天忙迫,竟日辛劳。结果,他们越忙越
坏,越坏越忙;“教改”十余年,只见台湾教育从此崩解,逐年沉沦,至今,犹不知伊于
胡底。
崩解的关键,是他们的自我中心。不论是教育官员,抑或教改团体,他们热忱满怀,使命
感炽烈。但是,他们总将少数的个案,夸大成普遍现象;更将一己之经验,延伸成共同通
则。譬如,年轻时因为升学压力,他们多有苦痛,而今,便将这苦痛无尽渲染,无限延伸
,再以救苦救难之姿,想方设法,亟欲缓解学生压力,更不断诅咒考试制度。却不知,这
样的制度,虽说辛苦,却是相当公平。数十年来,台湾多少的中下家庭,正借此得以翻身
。但自教改以来,奉多元入学之名,凭借“推甄”等制度,许多权贵以其社经优势,让子
弟占尽先机,轻易便录取了理想大学,也减轻了考试压力。然而,正由于“推甄”这等制
度,明显左右于社经条件,明显受制于家庭背景,因此,原先台湾极其通畅的社会流动,
遂逐年停滞。中下家庭,真想藉教育翻身,从此渐趋无望。教育部口口声声减轻压力,却
让更多人从此前途无望,两者相比,真不知,到底孰轻孰重,又孰苦孰痛?
再譬如,这些“精英”求学的过程中,可能遭遇不合理之体罚,也可能天生纤细敏感,总
之,他们在受罚之后,心灵创伤,人格扭曲。结果,他们把一己之伤痛,将个人之苦楚,
延伸扩大,遂将体罚一事,彻底污名化。好像连打个几下手心,都必将阴影重重;好像父
母师长稍稍打骂,也都成了罪孽深重似的。事实上,过度体罚,固不可取;恶性体罚,亦
当严禁;甚至,某些特殊情性之人,也确实不宜体罚;但是,对大多数的寻常人而言,在
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曾受益于长辈的适度体罚。但凡合度,那不仅维系了团体该有
之秩序,对小孩的人格与学习,也是利多于弊;不仅无损于身心健康,反倒增加了心灵容
受度;有此容受,便不易自我中心,更不易性情乖戾。
然而,这些“精英”对一般寻常之人,总视若无睹。他们习惯自我中心,向来极关注自己
的感受。面对别人,他们总自居“启蒙者”,于是,动辄痛心家长之“保守”,屡屡严斥
基层教师之“落伍”。他们征引了一堆西方学者的粗糙研究,假科学之名,振振有词,唬
得老师家长虽不以为然,却有口难言。还记得,早年马英九任台北市长时,便有议员质询
是否体罚过自家小孩?只见备询的衮衮诸公,个个俯首默然,或一脸尴尬,或赧然生怯,
都像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至于那议员,趾高气昂,一副兴师问罪模样;那姿态之高,那神
情之毫无容赦,让人想起了台湾教改急先锋,视体罚教师如寇仇的“人本教育基金会”。
“人本”嫉恶如仇,战斗力极强,对台湾这二十年之教育,影响至深至钜。他们援引各种
理论,以正义之姿,证明体罚乃教育之毒瘤,除恶务尽,因此,不仅对教育部强力施压,
还鼓励学生检举体罚;学生若能拍照举证,“扫荡”之成效,自然更佳。于是,“人本”
与教育部联手,媒体又推波助澜,顿时间,校园内外,一片肃杀之气,教师人人自危,体
罚一事,遂消失殆尽。原本权威不再的教师,从此更加弱化,校园秩序遂趋荡然。于是,
学生移送警局,或是转介社工,皆不时有闻;所谓教师,唯日益边缘化耳。凶狠的学生,
从此横行校园,霸凌同学,校方除了整天通报,尽日开会,再进行一些无关痛痒的“辅导
”之外,其实,也几乎束手无策。
同时,教育部在标榜“学生权益”的政策下,防师如防贼,一道道规定,急急如律令。层
层规范后的教师,遂开始公务员化;凡事照标准流程,一切按既有规定;不论是否裨益学
生,但求无过耳。从此,教育志业,日益杳然;大家兢兢业业,只恐招烦惹事;除此之外
,不敢多有理想,更不抱过多期望。
师生关系,也从此质变。孔子云,“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子亲情,本
在法治之上,更在权利义务之上。中国式的师生关系,自孔子颜回以降,多有如父如子者
;早期的台湾,有许多清寒学生,正是凭借著老师亲如子弟之提携,终于成器。有此良风
美俗,也才有台湾昔日之成就。但是,打从教育部高唱“学生权益”开始,那亲人般的师
生关系,便已开始动摇;从师生一体,渐渐转为师生对立;而今,“人本”这般鼓励举发
,媒体这般趁机炒作,则是师生关系更彻底的致命一击。
几年来,在“人本”诸君不懈的“努力”下,“零体罚”的目标,骎骎然几已完成。但在
同时,校园秩序,已不堪闻问;师生关系,更日益瓦解。岛上常常自诩,许多的“台湾经
验”,都可资大陆借镜;但不知,如此教改,又将如何?
http://changjing77.pixnet.net/blog/post/3619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