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召会的名称演变
推 neohippie: https://goo.gl/VSosah 11/18 20:53
→ neohippie: 召会为什么翻 Little Flock? XD 11/18
20:54
应NEO要求,对地方召会名称的演变做一个介绍。
地方召会作为最重要的本土教派,她的教会论是比较特别的。所以,要了解她的名称的演
变,要先了解她的教会论。地方召会认为:
1- 教会是信徒的组合,不是聚会的所在。这就像旧约里面‘会幕’和‘会众’的分别一
样。因此,地方召会在华人基督教是第一个强调这个观念的教派。如今,则基本成为‘共
识’。
2- 根据圣经的范例,教会应当是合一的,而这个合一有宇宙和地方两面
3- 教会合一在地方上当根据‘一地一会’的原则,也就是一个行政区域一个教会
4- 教会的名称应当为‘某某市/镇/乡的教会(召会)’(这是以台湾的行政区规划为准
,其他国家会有不同的调整)
所以,地方召会拒绝根据一般基督教的‘命名规则’:以某教派特殊教义命名(后面会再
介绍),例如信义会,长老会,浸信会,灵恩派等。因为地方召会拒绝以任何特殊名称称
呼自己,这也造成外界对于如何称呼这个教会的困扰。因此,在地方召会历史中的不同时
期,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名称,造成:一班人许多招牌的现象。
这也就造成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朱三才牧师做的‘台湾基督教教会教势报告’在2013年前
,把地方召会每一个城市的教会算做一个教会。但是,2013年因为了解了地方召会的架构
是一个地方一个教会,而一个教会则下辖好几个会所。例如:我们现在在台北有69个‘会
所’,都属于‘台北市召会’。(正式名称是‘财团法人台北市教会聚会所。)而其他教
派在台北就可能有好几个‘教会’。因此,在地方召会的架构下面,‘会所’(聚会的地
方)就等同于一般教会的‘教会’。因此,对统计数据做了个调整。导致当年台湾基督教
的‘聚会场所’数目出现‘飞跃性的增长’,而该报告还得以附注的方式解释原因。
了解这些背景就可以谈地方召会的名称演变了。
1- 小群
这是最早的称呼。我以前服侍的时候,遇到一位新加坡长老会背景的老姐妹,跟她聊了以
后,她说:‘哦!原来你们就是‘小群’!’我一听,就知道,哇!这位老姐妹真的是‘
非常资深的基督徒’!:)
‘小群’这个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倪柝声建立地方召会后,引进英国普利茅斯的‘
Little Folk(小群)’诗歌集。所以,外界就把这个当作当时地方召会的‘标志’,以
‘小群’称之。
2- 基督徒聚会处/聚会处
这是第二个称呼。在基督徒碰面,就会问:‘你在哪里聚会啊?’于是,就会回答:‘我
在某某礼拜堂聚会’等等。而在当时地方召会的架构中,已经产生‘会所’的架构——或
称之为‘家’。例如:上海教会就有‘南阳路聚会处’(意思是,上海市教会在南阳路一
带的聚会场所),乌鲁木齐路聚会处,四川北路聚会处等等。并且,有时候,内部会使用
‘主在上海的聚集’这样的称呼(分裂出去的史伯诚就称自己的教会为‘硅谷基督徒聚集
(Christian Assembly in Silicon Valley)’),所以,外界就开始以‘基督徒聚会处’
,或‘聚会处’称之。
这里要再提一点。就是中国大陆开放后,原先留下来的地方召会产生分裂,只接受倪柝声
教训的仍然被称作‘基督徒聚会处’。同时接受倪柝声和李常受教训的,就成为‘召会’
。所以,在中国大陆的‘聚会处’已经是另一个系统了。
3- 基督徒聚会所/会所
李常受来台湾开工的时候,要注册。后来发现,‘台北市基督徒聚会处’(
http://www.taipeiassembly.org/tpi/index.php)已经被一个‘李’继圣抢注了。这位
‘李’继圣跟‘李’常受一样,都是烟台人,弟兄会背景。(说不定还认识。)那么,没
办法,因为在中国大陆的时候,地方召会内部也曾经使用‘聚会所’的名称。因此,在香
港,新加坡,台湾的地方召会统一用‘基督徒聚会所’作为注册的名称。
即便香港的陈则信分裂出去后,香港第一个地方召会的会所到今天仍然称作‘香港教会天
文台道聚会所’。
4- 地方教会/Local Church
等到李常受70-80年代到美国开工,美国的基督教还是根据‘命名规则’,根据地方召会
特有的‘一地一会’的教义,称地方召会为‘Local Church’,翻译过来就成了‘地方教
会’。例如:The Church in New York, The Church in Dalls, 等。到这个时期,地方
召会内部的情况已经相当稳定。也逐渐适应,有时候与外界沟通的时候,甚至内部讲道的
时候,也以‘地方教会’称呼之。
5- 地方召会/召会/Local Church
由于‘教会’是个‘译名’。而李常受认为这个名称在基督教里面已经广泛的被认定为‘
房子’而不是‘信徒的集合’。为了澄清ekklesia的原意——蒙召聚集的会众,的意思,
所以80年代末,李常受把‘教会’重新翻译为‘召会’,希望能够凸显出ekklesia的真正
意义。这也成为这个时期地方召会的名称。
这就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台湾,使用‘小群’的基本上都蒙主宠召了;使用‘聚会
处’的也没剩几个;使用‘会所’基本上都是70-80年代前受浸的基督徒;使用‘召会’
的基本上受浸年数都在10年左右,不超过15年。
大概是这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