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贪、瞋、痴三毒是什么意思?

楼主: sutranet (佛经馆)   2024-05-27 09:33:03
贪、瞋、痴三毒是什么意思?
  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人提到“贪瞋痴”,佛教中也说“贪瞋痴”会毒害人们的身心、障
碍人们修行,所以称为“三毒”。但是“贪瞋痴”到底代表着什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
下:
 
  所谓的“贪”就是“想要更多,不知满足”,例如:我们吃饭时,明明已经饱了,却
贪求食物的美味,还不停的继续吃,这就是一种“贪”;有些人明明已经很富有了,却还
想赚更多的钱,超出自己一生所需的财富,也算是一种“贪”。这样看来,“贪”在生活
中似乎是无时不刻在发生,也许有人会觉得:人性本来如此,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如果
一个人太过贪婪、贪心,那么他的生活中,必定充满了烦恼,无法快乐起来,为什么?佛
法认为:贪爱是烦恼的根源,就拿刚才所说的例子:贪求食物的美味而吃到撑,小则肚子
不舒服,久而久之则会影响自己的健康,或者造成肥胖而必须烦恼自己的外观;贪求更多
的财富,则必定会开始烦恼“如何保护好自己的钱财”,为了赚更多的钱,就必须承受更
多的投资风险,增加了生活中的压力和得失的心理。此外,贪往往伴随着无法满足的痛苦
:因为不知足,所以就不断执著地追求某种事物,无法停止。
 
  这些例子,还只是“贪”在生命中的冰山一角而已,如果要细说,恐怕无法在短时间
说完。归纳起来,人们贪求的事物,粗略可分为五种:一、财富:对金钱贪得无厌,甚至
不择手段,破坏环境、道德也无所谓。二、性:对于性的需求不懂得节制,与自己伴侣以
外的人发生关系;贪求一时的快感而违背伦理、道德,不惜违背法律或破坏别人的感情、
家庭。三、名声:为了增加知名度,使用欺骗的手段;贪求好名声,不顾是否造成别人的
损失、痛苦。四、食物:贪求食物的种种滋味,非得要某些美食才吃,其他的不吃;囤积
自己喜欢的食物,却吃不完而浪费掉。五、睡眠:喜欢睡觉,无法经常保持清醒的状态。
 
  说了这些,并不是希望人们完全不做这些事,而是希望大家对“贪”有所警觉,在生
活中尽量能做到“少欲知足”。如果发现自己有过度贪求的现象,自己应该知道要节制一
下。
 
  佛法中有对治贪心的修行方法,称为“不净观”,它的原理是利用“观察我们身体的
不清净”来消除我们的贪念。
 
  所谓的“瞋”就是“因为事情和自己期望的状况不同而生气”。“瞋”是一种负面情
绪,有时候我们会为了改变这些使自己不高兴的状况,而演变成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在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瞋”,也有可能引发战争。另外一种“瞋”的行为,则是“报复”:
因为对方让你遭受损失、痛苦,所以要让对方也感到痛苦。所以说,“瞋恨”是一种伤人
又伤己的行为,比较微小的“瞋”,也许看来没有多大的坏处,但是如果经常发生的话,
是会影响自己的健康的,因为,经常发怒和处于生气的状态,会影响我们身体各种激素的
分泌。此外,佛教有“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的说法,瞋恨会减损我们所累积的功德
;而且,当我们生气时,会破坏我们的定力,心无法静下来,身和心都会觉得热恼,变成
一种痛苦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骄傲自大”在佛教中,也被归类为一种“瞋”,因为“骄傲自大”
通常带有一种敌意,想展示自己的能力,给所有的竞争者看,如果有人敢来挑战,就会引
发自己的“瞋”。所以,待人处世还是谦虚一点好,也减少人与人之间摩擦的可能性。
 
  怎么样减少瞋怒?降低太过自我的态度、培养“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的能力,都
能减少冲突。佛法中有对治瞋恨的修行方法,称为“慈悲观”──观察在轮回中的每一个
众生,都是在苦海中载浮载沉,承受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因此,对所有的众生产生“希望
他们都能永远离开痛苦、得到安乐”的念头,能使我们的“瞋恨”逐渐平息。
 
  所谓的“痴”就是“不明白事物的道理”,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世间一切痛苦的起源
,其实就是“不明白事物的道理”,称之为“无明”,这是个很艰深的论点,但是我们现
在能知道的是:依据佛陀的教导,思惟佛法、实践佛法,就能获得“智慧”、打破“无明
”,而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消除所有痛苦的根源,得到解脱。所以佛法中对治“痴
”的方法,就是:依照佛法去思惟、观察“一切事物的真相”,当我们知道了这个真相后
,我们就能永远地离开一切痛苦、得到安乐和涅槃的境界。
 
  贪、瞋、痴三毒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烦恼,在完全消灭“贪瞋痴”之前,我们应该开
始试着先去制伏“贪瞋痴”,压制它们,减少它们对我们的生命所造成的干扰。然后,在
我们完全消灭“贪瞋痴”三毒后,就能获得真正的大自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