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摘自《心类学显要》仓忠仁波切_五十一心所_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为何此五者称为“别境”?答:‘有能力分别境而作决定’之作用的心所,故如是称
。“五别境”心所有五:欲、胜解、念、定、慧。这是以总相而取名“五别境”,并不决
定都是正确通达境的认知。如,“慧”心所也有属于颠倒知的部分(例如,邪见也属慧,
属于邪慧)。或是,另外一种解释,以此五心所各自缘境的不同作用而取名“五别境”。
“五别境”心所显现同一个对境,但以“有能力分别对境并作决定”而说“别境”,
也就是趋入对境之时,各自的不共作用有差别。如“定”心所的不共作用是“安住境”,
以安住境而言是由“定”心所的不共作用而决定,“慧”心所的不共作用是“观察境”,
以观察境而言是由“慧”心所的不共作用而决定。如是,以趋入对境的不共作用而取名。
如趋入“人无我”的心(意知),与其相应的“慧”心所、“定”心所(意知别境心
所当中定心所、慧心所的止观),皆是趋入“人无我”,同是显现“人无我”,但是“慧
”心所的不共作用是“观察”(观),“定”心所的不共作用是“安住”(止)。(..下略..)
(一)欲_“欲”的性相(定义):“发起希求事物之作用的认知”,是“欲”的性相。
“欲”心所具有“希求”的不共作用。经论中有说“欲”或“欲求”,意义上是相同
,同是指“欲”心所。
定义中所说“事物”,是总相的将“法”取名为“事物”,主要是说:“欲”心所必
定有希求的“自所缘境”。
将“欲求的所缘境”结合“非颠倒知”、“颠倒知”而言,此中差别:
前者(非颠倒知的欲求),如“欲求解脱”的分别,“解脱”就是欲求心所的“自所
缘境”;或如,“欲求见道”的分别、“欲求菩提”的分别。
后者(颠倒知的欲求),如“执声常”的分别知,也有“欲”心所,但其所缘境“声
常”并不存在,故是颠倒知。
有说:“欲”心所是对某一所缘境发起希求,并由此而推动出行为,所以,“欲”心
所的作用是发起“精进”的所依,即所谓“欲为精进之所依”(欲为勤依)。
此中,是否周遍?是“欲求”必定是“精进”的所依?也就是,是“欲求”必定是“
精进”的因?
以总相而言,可以这样安立;但,以周遍性而言,并不周遍,因为,“欲”心所有善
、恶、无记。
如《入菩萨行论》中说“精进是欢喜善”。“精进”一定是善,因为“精进”必定是
趋入善法的心所,所以,前因的“欲”心所也一定是善。
如,欲求解脱,为了获得解脱而精进于闻思修,此“精进”心所,是从前因之“欲”
心所而引生。
但是,“欲”心所不一定引生“精进”心所,如,杀生、偷盗等都有相应的“欲”心
所,此等“欲”心所必定不引生“精进”心所。
“欲”心所,分类有三:欲想过去、不欲分离现在、欲求未来。或又可分为:希求五
欲尘、希求财物、希求见解、希求解脱。
◆ “菩提心”是由二个“欲”心所推动而有的心王。
定义中说“发起希求事物之作用”,如,我们心续中“希求无上佛果”的认知,就是
造作“欲”心所。
如《现观根本论》中说“菩提心”的定义是:“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中是
以“欲”心所而安立。所以,某些论中有说菩提心是“心所”、不是“心王”的论证。
总相而言,依“修七支因果”而渐次到修“悦意慈”、修“悲”,再修由我承担之“
增上意乐”,后再引生“为利一切众生、希求成就佛果”,这就是透过“欲”心所的推动
,当心续中“希求正等菩提”之“欲”心所任运产生之时,与此“欲”心所相应的“心王
”(意识心王),就是“菩提心”。
但此中,“菩提心”是由二个“欲”心所推动而有的心王?
此中,先以“希求他利圆满”(大悲希求究竟利益一切有情)之“欲”心所为前因,
由此“欲”心所,而引生“希求自利圆满”之“欲”心所(希求自己圆满成就佛果),就
是为利益众生而希求自利圆满菩提(为利众生愿成佛);当此“希求自利圆满”之“欲”
心所,透过造作串习而能任运产生之时,与此“欲”心所相应的心王,就是“菩提心”。
如是(次第),前以“希求他利圆满”之“欲”心所为因,后以“希求自利圆满”之“
欲”心所为因,以此二种“欲”心所(次第)而引生“菩提心”(欲求菩提相应的意识心王)。
>>>>>
[1] 《大智度论》:“‘欲’以‘精进’心数法中各别,云何言‘欲即是精进’?”
心所法当中,欲心所和精进心所,是两个各别不同的心所法?欲求心所属别境心所,
精进心所属善心所,那么,为什么说‘欲即是精进’?欲求是别境心所、不是善心所,别
境心所通善、恶、无记三性,于善法生起欲求而引发的,才称为精进,精进属于善心所。
[2] 本文提到,欲求一定引发精进吗?不一定,因为欲求通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