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佛教的基本见解“四法印”(3)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4-03-06 10:03:24
: 我们的五蕴是无常法,无常法是刹那转变由因生果的有为法,果随因转,凡夫由过去
: 世无明缘行(以无明我执造作有漏业行)引生此世六道随一取蕴的异熟果报,这样的取蕴
: 本质是苦,我们并非不依蕴安立的存在,我们依于这样的取蕴安立不断后有故是轮回者。
: 佛圣者也是依他的身语意(五蕴)安立的士夫,佛的内心意知已断除无明我执的烦恼障
: 及所知障,所以佛的内心意知成就一切种智的智慧法身,佛是依其无漏蕴安立的解脱者。
摘自:佛光大辞典(慈怡法师主编)_五取蕴_五蕴和五取蕴的差别
“梵语pañca upādāna-skandhāh,巴利语 pañc' upādāna-kkhandhā。又作五
受阴,即由取(烦恼)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之五蕴。
蕴与取蕴之差异,谓蕴通有漏、无漏,取蕴则唯通有漏。”
=====
此处提到,“五蕴”和“五取蕴”的差异,五取蕴是五蕴,但五蕴不一定是五取蕴。
当说到凡夫(轮回者)的五蕴,指的是五取蕴,又作五受阴,即由无明我执烦恼取受。
说到解脱者的五蕴,如佛的五蕴是无漏蕴,就不是五取蕴不是五受阴,不是由烦恼取受。
凡夫和佛圣者都有五蕴,各自都是依自己的五蕴安立,也就是,凡夫和佛都有身语意
,那么,凡夫和佛的身语意差别在哪?
1.凡夫的五蕴,是五蕴且是有漏(由烦恼取受)的五取蕴,属于苦蕴(具行苦的本质)。
2.佛的五蕴,是五蕴但是已断除烦恼取蕴而是无漏(净除烦恼、烦恼涅槃了)的五蕴。
亦即,佛圣者的身语意是清净的身语意,佛圣者的身行、语行、意行,并非如凡夫“
无明缘行”的随无明转,佛圣者的一切身语意诸行,是随着没有烦恼的慈悲与智慧而转。
=======
由业与烦恼取受的五取蕴,以及断除五取蕴之后的无漏蕴,二者的差别
凡夫要脱离取蕴的话,其内心意识要断除无明我执,才不会由无明我执的爱取而结生
相续下一世的取蕴。
脱离取蕴的脱离,不是说像脱掉衣服那般,不是说好像有个常一自主的我从五蕴当中
脱离出去变成离蕴的我,变成有个不依蕴的我,并非如此。
脱离取蕴是指此世是轮回的最后一生,断除来世再有取蕴,亦即断除轮回,所以解脱
者的脱离取蕴,是断除轮回后有、断除来世再有之意,不是说有个不依蕴安立的解脱者。
我们说凡夫的取蕴——有漏近取五蕴,近取蕴的“近取”,指近取因。
凡夫众生由什么近取因,感得异熟果报的有漏蕴?此处的近取因指心续中的业与烦恼
,由心续中无明我执所摄的业与烦恼为“近取因”而结生相续的有漏蕴称“近取蕴”。
例如,前世的我的心续中的能引业由无明我执之爱取的烦恼成熟,以此为近取因,感
得下一世,即此世的近取蕴;此世的我依著此世异熟果报的近取蕴,此世异熟果报的近取
蕴若是人道的蕴体,就安立我为人,是畜生道的蕴体,就安立我为畜生,六道随一结生。
此世的我的心续中的能引业又由无明我执之爱取的烦恼成熟,复感得来世六道随一的
近取蕴;来世的我依著来世异熟果报的近取蕴,心续中又由无明我执的烦恼与能引业感得
后后世近取蕴的苦蕴;后后世复依……,如此不断后有的流转结生下去,称为“行苦”。
达赖喇嘛尊者说苦谛的真实义是行苦,即“取蕴”的能取和所取不断生死流转之苦。
取蕴的能取,即无明我执所摄的业与烦恼(属集谛),取蕴的所取,即纯大苦聚的苦
蕴(属苦谛)。行苦就是苦谛与集谛之因果不断的生死流转,苦谛是由自果之因(无明缘
行之集谛的能取)产生不由自主结生相续的近取蕴的苦蕴(纯大苦聚之苦谛的所取)。
行苦即凡夫的心相续当中,由内心所摄十二缘起支的“无明缘行”(由无明我执的烦
恼造作有漏业行)感得“纯大苦聚”的苦蕴之生死流转,即“无明缘行”所摄的“苦”。
佛教常说,起惑造业感苦,由无明我执的烦恼造业感得近取蕴的苦果,复依近取蕴的
苦蕴再起惑造业再感苦果,如此后有不断的结生相续,不断再取受后有取蕴的生死流转。
凡夫心续中因无明起惑造业感苦,苦谛是果,能生苦蕴的近取蕴的因,即业与烦恼的
集谛。集谛的业与烦恼二者当中,业来自烦恼,由烦恼造业,而追溯烦恼的根本是无明我
执,因为无明我执愚痴的颠倒执取,非理作意产生贪、瞋等一切烦恼,由烦恼造有漏业。
因果上,要断除果,必须从因上断,要断除来世近取苦蕴的果,要从因上断,即根本
上要断除无明我执,才能断除由无明我执的烦恼与能引业不断引生再有结生相续的取蕴。
《释量论》:“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定不发芽,如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
不能发苦芽故。”心续中若有烦恼,一定会再新造有漏业,而由有漏业引生苦蕴果报,反
之,若心续中已断除无明烦恼,则虽然尚有无量旧业,但是旧业缺烦恼缘不再引生苦蕴。
例如阿罗汉的内心意识已断除无明我执的颠倒执取,对于我与我所不再有无明我执的
颠倒趋入,所以阿罗汉舍寿后,不再有无明我执之力的爱取成熟能引业引生后有来世的取
蕴。阿罗汉的心续中,已断除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断除了三界的贪爱,何以故?
心续中已断除缘自相续的我与我所的无明我执,故没有无明我执于我与我所产生的爱取。
阿罗汉此世是最后一生,当他此生舍寿后,不会再有三有(三界)的后有来世,断除
了来世再有取蕴,也就是断除了行苦,但是他的意识续流不会断灭,仍会一直持续下去。
有余阿罗汉舍寿后,舍离了过去由无明的业和烦恼所感得异熟果报的苦蕴,即成为无
余阿罗汉。无余阿罗汉有精微的色身(意识体性之身),一位补特伽罗其意识和其眼耳等五
净色根,无始以来就有,有余阿罗汉舍寿后转无余阿罗汉,其意识和五净色根的续流也不
会断灭,而成精微的意成身(意识体性之身),这不是一般肉眼可见的。
无余涅槃阿罗汉之意成身(意识体性之身)的五蕴,就不是轮回的取蕴了。无余阿罗汉
的意成身和一般说中阴身不同,未断除无明我执的中阴身,仍会再有生死流转的取蕴,不
离苦谛与集谛之因果流转。无余涅槃阿罗汉的意成身,在之前有余涅槃阶段心续中已断除
无明我执、已断除烦恼,有余涅槃阿罗汉转无余涅槃阿罗汉的意成身,并非由无明的业与
烦恼结生相续的取蕴,无余涅槃阿罗汉已不具有轮回苦谛的近取蕴,故是无余。
无余阿罗汉的意成身,内心缺乏大悲心之故,如入灭尽定般寂灭为乐,因为缺乏大悲
而不离开如入灭尽定的涅槃,没有去广行利他乃至成佛。无余涅槃的阿罗汉唯自求解脱,
止息了无有休息的生死轮转,其意成身内心意识旷劫安住于止息了生死流转的涅槃寂静。
>>>>>
[1] 达赖喇嘛尊者:“轮回与涅槃也安立在认知(吾人身语意当中内心意知)上,被烦恼
(无明我执的烦恼)控制的心续(意知相续)可安立为轮回,而当断除烦恼后,心续
(意知相续)上的烦恼被断除后的离系部分(灭谛)就安立为涅槃(解脱)。”
如一位阿罗汉向的补特伽罗,内心意知正对治最后一分烦恼之后,下一刹那断除烦恼
证得阿罗汉果,成为阿罗汉圣者(解脱者),这位补特伽罗阿罗汉圣者的身语意当中,内
心意知成就了断除烦恼的无漏心(意知没有烦恼了),他就能说“我生已尽不受后有”。
有没有我?如阿罗汉自称我,说我不受后有,即我的意知断除了取受来世再有取蕴。
[2] 圣严法师:“《楞伽经》里都说了一个比喻:声闻、缘觉二乘人的进入涅槃(无余涅
槃),好像是喝三昧酒喝得酩酊大醉。”无余涅槃阿罗汉的意成身,一心安住涅槃。
印顺法师<成佛之道>:“《楞伽经》说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灭尽定。《般若经
》中,佛劝菩萨们,如悲愿力不充,不要入灭尽定,免堕小乘(只住自己的寂灭之乐)。”
《楞伽经》:“(二乘无余涅槃)三昧酒所醉住于无漏界,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转,以
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觉(无余阿罗汉内心意识安住涅槃如入灭尽定不起意想)。譬如昏醉人酒
消然后悟,声闻亦如是觉后当成佛(暂时安住涅槃化城最后如酒消再走向大乘道成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