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义--修持大乘法的界限-18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9-18 18:05:08
(续前篇...)
摘自:《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5》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4-03
  上一堂课提到一个辩论,那并不是真有他人和狮子贤辩论,而是狮子贤想可能会有人
起质疑,才提出的。
这个质疑是在介于解释《现观庄严论》的三智礼赞文之后,尚未正式进入正文之间。
若作礼赞文表示要撰写《现观庄严论》的话,所诠的内容是唯诠说基(或事)?唯诠说对
治?唯诠说行相?若唯诠说基﹑或对治﹑或行相,则各有过失,三种过失之前已讲了,现
在是回答:不是唯说基﹑唯说对治﹑唯说行相,而是三者皆诠说,所以无过失。
  《现观庄严论》主要阐示三智。三智总摄一切道,声闻﹑独觉道全摄于基智中﹑菩萨
道全摄于道智中﹑佛道全摄于相智中。三智总摄一切道故,一切对境都摄于三智中,蕴﹑
处﹑界等对境都摄于三智中。当阐示三智时,也是阐示一切道﹑一切对境﹑一切行相。所
以,没有“唯说基﹑唯说对治﹑唯说行相”的过失。下面将引经作证。
  《现观庄严论》的第一事主要宣说相智,第二事宣说道智,第三事宣说基智,第四﹑
第五事等宣说其他的现观,但也都含摄于三智中,例如:宣说第一事相智时,代表相智十
法也被宣说,同様,宣说各智时,代表各智的法也被宣说。凡是成事(有)皆被《现观庄
严论》之宣说所周遍,即没有任何法不被《现观庄严论》宣说的。
  《现观庄严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隐义的解释,直示空性意义(显义)的解释
已由龙树解说了。《现观庄严论》虽然主要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但在八事
中偶尔会有开示空性的词句,可是主要阐示的不是空性。
  就三智配合《道次第论》来说,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是根据《
道灯论》,而《道灯论》主要是根据《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中的基智都是“中
士道”,相智﹑道智都是“上士道”,三智中没有下士道。
  三士道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若诉求解脱,一定要有中士道,一定要有基智,
没有基智不能解脱。只有基智才能引入声闻﹑独觉的解脱地。追求佛果,必须要有“能证
得佛果之道”,依著“能引入解脱道”的基智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能引入佛果道的上士道
﹑道智。
  一位修行者,心中想着“我只要得到解脱就可以了,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成办佛果,
我没办法!”,他若志在此,为能得到解脱,他必须有能证得解脱的方法“中士道”。
  一位修行者,心中想着:“只为一己之私得到解脱,实在无意义,应令其他有情皆获
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因而要成办佛果。”,他若志在此,就必须有能成办佛果的方法“
上士道”。
  《现观庄严论》配合菩提道次第的方法,就像刚才说的。接着,《明义释》怎么回答
,从13页最后一段。
  请看文,“彼非如是,何以故?以三智若依次含摄声闻﹑独觉﹑菩萨及无上正等觉之
所有现观,亦已含摄此三项,”
  “彼非如是,何以故?”意思是:《现观庄严论》诠说的内容,不只有基﹑对治﹑行
相。为什么?三智依次含摄声闻﹑独觉的现观“基智”﹑菩萨的现观“道智”﹑无上正等
觉的现观“相智”,三智含摄所有的现观,也含摄了所有的基﹑对治﹑行相。
  《现观庄严论》含摄了一切的基﹑对治﹑行相,因此没有前说的过失。《现观庄严论
》含摄了所有现观,含摄了声闻﹑独觉的基智,菩萨的道智,佛的相智。原因是以下引述
的《广中略三部般若经》。
  “三智”应该好好的了解﹑认知它。认知的方式,印度的众学者,彼此有不同的观点
,西藏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宗喀巴大师写的《金鬘疏》和贾曹杰写的《心
要庄严疏》,二者也有不同处。同样是解释三智,但因依据的印度学者的论著非常艰深难
懂,作解释时,就各凭个人的理解,加以抉择解释,因此出现些微不同处。
  若将一致公认,正确的部份,放在一起,则如“基智”是什么?主要是现证补特伽罗
无我之智,也是现证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
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中最重要的是无我,基智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要证得解脱
,基智是绝对不可或缺的,没有基智,绝对不可能证得解脱。声闻﹑独觉之道全是基智的
眷属﹑依靠,声闻﹑独觉之道全摄于基智中。解脱轮回定需能对治的补特伽罗无我,主要
是基智。
  “道智”主要是大乘圣者心续中之智:证空性慧﹑大悲心﹑菩提心。
一般,大乘圣者心续中之智皆被道智周遍(都是道智),大乘圣者心续中之智和道智
同义。但就“主从”而言,以证空性慧﹑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为主。
大乘资粮道者﹑加行道者之智不是道智,因为是大乘凡夫之智故,但属道智的眷属。
“相智”是圣者佛之智。所以,无任何道不被三智含摄之道(一切道皆摄于三智中)。
  佛陀说法主要是引生来世的义利,此世的义利是附带的。佛未曾说过只为今生义利之
法。所应得分为两种:一是暂时的增上生,一是究竟的决定胜,即解脱及遍智果报的究竟
义利。佛说的八万四千法蕴,都是获得短暂增上生及究竟决定胜的方法,此世的义利只是
附带而已,不以此为主。
  成办短暂所应得“增上生”的方法,是断十恶业的戒。这并不是佛教才有的特色,外
道也有,承许来世者多数都有此种戒。
至于成办解脱﹑遍智果报的方法,只有佛教有,没有任何外道宗教有。佛教经论讲的
成办解脱的方法,就是基智,声闻﹑独觉众之道是基智的眷属;道智是能证得遍智果报的
主因。
  以往的宗教,例如外道承许有来世的宗教,在印度最盛行的宗教,细看其宗义,多数
谈的不外乎是“成就神通﹑变化﹑投生到上界”的方法,完全没有提到“解脱﹑佛果”,
只有佛教才有,从历史可知,未来也不会有;要证得解脱﹑佛果就应学习佛法。如果目标
只为了成办增上生的天人果报,或成就神通﹑变化,那不需要佛教,外道就够了。
  神通﹑变化﹑奢摩他是所应得,虽然很好,得到这些并不足为奇,因为一旦不小心,
很快会退失掉,就如人身,和畜牲身比较起来,人身是很好的。要得到人身,必须修持断
十恶业的戒,虽然得到人身,若不小心,它仅能活七﹑八十年,顶多是八﹑九十年的时光
,之后总会退失掉的。证得解脱﹑遍智果报,是永不退失﹑永不退堕的,只有往上增长而
已。因此三智实在非常重要,对此务必知道。若修持三智得到所应得的话,只会往上增长
,绝不会退堕。
(...待续...)
>>>>>
[1] 本文提到:就三智配合《道次第论》来说,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主
要是根据《道灯论》,而《道灯论》主要是根据《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中
的基智都是“中士道”,相智﹑道智都是“上士道”,三智中没有下士道。
[2] 本文提到:以往的宗教,例如,外道承许有来世的宗教,细看其宗义,多数谈的不外
乎是“成就神通、变化、投生到上界”的方法,完全没有提到“解脱、佛果”,只有
佛教才有,从历史可知,未来也不会有;要证得解脱、佛果就应学习佛法。如果目标
只为了成办增上生的天人果报,或成就神通、变化,那不需要佛教,外道就够了。
  神通、变化、奢摩他是所应得,虽然很好,得到这些并不足为奇,之后总会退失掉。
证得解脱、遍智果报是永不退失、永不退堕的,只有往上增长而已。因此三智实在非
常重要,对此务必知道。若修持三智得到所应得的话,只会往上增长,绝不会退堕。
(注:佛教内道修行三智--基智、道智、相智--属符量的意识,符量的意识与无
明的意识正相违,符量的意识只会增长,符量的意识虽然有时会隐没,但不会退失,
符量的意识串习增长可得解脱、遍智,例如基智现观见道获证灭谛后永不堕恶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