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般若八事七十义--修持大乘法的界限-15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23-09-16 20:05:06
(续前篇...)
摘自:《现观庄严论明义释04》洛桑却佩格西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8-03-27
请看文,“尔后,依闻等所生慧之生起次第,将获得最胜善;由是因缘,于般若波罗
蜜多之最极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之主要初因。”
  生极恭敬后,依次生起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最后将获得一切最胜妙善。
故于般若波罗蜜多(薄伽梵母﹑佛母)生起最极净信,是获得一切善妙的主因(初因)。
先起信心,之后一切时中于诠说三智的经论,生极恭敬,之后,渐次生起闻所成生慧
等,最后将证得相智,因此于薄伽梵母生信,是获得一切善妙的主因(根本因)。
  简单而言,礼赞偈主要赞颂三智,钝根者听了后,毫无质疑,不加观察,马上生起信
心;利根者听了后,不马上生信,以离一异等正理观察,观察后见到毫不相违﹑没有违害
,才会生信,依此之“信”是证得三智的主因。
为何是证得三智的主因呢?依所生之最极净信,进一步于三智闻﹑思﹑修,之后透过
所生之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最后将证得一切善妙。因此于三智的最极净信是
一切最胜善妙的主要根本因。
从礼赞偈可以了解到两个“所为”:一是至尊弥勒表示自己是随顺胜士夫的行持;另
一点,是使其他有情于佛母生净信,于佛母生净信是证得一切善妙的主要根本因。至尊弥
勒为此而作礼赞。
  到此为止,还在前行部份,尚未进入正行部份。
  请看第13页,“彼中,以三智含摄八义,彼等亦是般若波罗蜜多,彼亦由下文将说之
理圆满诸义,如是了然于心,乃从三智赞般若波罗蜜多。”
  于此,《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礼敬的对境和论著的所诠(内容)相同。一般,礼敬
的对境各有不同,有的礼敬一切智﹑有的礼敬诸佛菩萨﹑有的礼敬文殊菩萨…等。《现观
庄严论》的礼敬的对境和论著的所诠(内容)相同。
有人质疑:不相同。《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有八事,而礼赞偈只有礼赞三智,是不是
有过失?无过失,三智含摄了八事。三智的另外名称是般若波罗蜜多,礼赞偈直接礼赞三
智,就是礼赞般若波罗蜜多,也是礼赞八事。
  “三智含摄八义,彼等亦是般若波罗蜜多”意思是:三智含摄八事,三智彼等亦是般
若波罗蜜多。
“彼亦由下文将说之理圆满诸义”意思是:三智不只能培育佛,由下文将敍述之理,
可知能圆满一切诸义,能培育菩萨﹑声闻﹑独觉众。菩萨﹑声闻﹑独觉众在下文中将广作
讲述,所以是“下文将述之理”。
“三智能培育佛等”意思是:三智不只能圆满成就佛﹑菩萨﹑声闻﹑独觉众之义利,
八事彼等亦能圆满成就佛等众之义利,因此,三智之义含摄八事,如同三智能成就佛等众
之义利,八事亦能。
“如是了然于心,乃从三智赞般若波罗蜜多”,对此至尊弥勒仅记在心,故由三智(
三种一切智)赞扬般若波罗蜜多。
  简单而言,《现观庄严论》的内容有三智﹑八事。
八事是什么?基智﹑道智﹑相智﹑圆满一切相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
果位法身,共八事。
至尊弥勒在礼赞偈只有直接赞颂三智,并无过失,在至尊弥勒的心中清楚三智含摄八
事,不仅如此,三智可以成办声闻﹑独觉﹑菩萨﹑佛的一切所作,同样,八事亦可成办。
因此若由三智作礼赞,意义上已向八事﹑般若波罗蜜多作礼赞了;直接向三智礼赞,也等
于是向八事﹑般若波罗蜜多礼赞了。
  上面讲到了必要性和原因。以上是我对至尊弥勒的礼赞偈的解释,下面是狮子贤的解
释。这些都是礼赞偈的必要性。谈到钝根者及利根者如何生起净信,生起净信后,如何生
起恭敬,由恭敬进一步作闻思修,由闻思修慧将证得相智。
  请看文,“诸声闻及属彼类,仅于解脱德上少许超胜,是同一次第所显之独觉”
  礼赞偈里只提到“声闻”,没有提到“独觉”,其实独觉是并在声闻里。礼赞偈里提
到“声闻﹑菩萨﹑佛”,没有提到独觉。
礼赞偈的第一句“诸求寂声闻…”直接提到声闻而已,并没有提到独觉;第二句直接
提到菩萨,第三句直接提到佛而已,
有人问:独觉要放在哪里?独觉并入声闻里,并入到菩萨不行,并入到佛也不行,为
什么不行?因为声闻的主要所修,独觉全部都修;声闻的主要所应断,独觉全部都断;声
闻的主要所应证,独觉全部都应证;声闻的一切修行,独觉全部都修,除此,还有增加其
他应修之法类,因此将独觉并入声闻中。
“诸声闻及属彼类”指诸声闻以及“属声闻类”就是独觉。那么独觉和声闻一模一样
吗?不,“仅于解脱德上少许超胜”,独觉仅以解脱比声闻略胜一筹。
“是同一次第所显之独觉”指以礼赞偈的第一句“诸求寂声闻…”阐示二者,以同一
句阐示两种意义,在同一句中,直接阐示声闻,间接阐示独觉。独觉和声闻一模一样吗?
不,独觉比声闻略胜一筹。彼二者,《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是以同一句阐示出。
  请看文,“亦于欲求涅槃上,由全然了知一切事无生之智,现证有余蕴及无余蕴二种
涅槃。”
  声闻﹑独觉同样追求涅槃﹑追求解脱;既然同样追求涅槃﹑追求解脱,能证得的方便
﹑因是什么?是“全然了知一切事无生之智”就是“基智”,要由此证得。
追求涅槃就是追求解脱。谁在追求?声闻﹑独觉。证得解脱的方法是什么?是“全然
了知一切事无生之基智”。
依基智为方便,将证得什么果报?有两种果报:一是“有蕴的涅槃”,一是“无蕴的
涅槃”。“现证有余蕴及无余蕴二种涅槃”,彼二者欲证涅槃,依基智为方便,现证有余
蕴及无余蕴之涅槃。
  没有菩提心﹑没有大悲心,只有无虚伪的出离心的话,一定是进入声闻道或独觉道。
而进入后,声闻和独觉最后都是要证得涅槃。涅槃和解脱同义,涅槃周遍解脱,解脱周遍
涅槃,彼此相互周遍。
  声闻﹑独觉两者主要追求是涅槃﹑解脱,都是为了独自一己之私﹑为个人利益而求证
涅槃,心中没有大悲心,因此不为众生着想,只为独自一人而求证涅槃。能证得涅槃的最
胜殊的方法,就是“基智”,没有比此更好的。
  就自续派的角度而言,证得涅槃,不需要菩提心﹑大悲心﹑证空性慧,但一定要“基
智”,为什么只要基智?要证得涅槃,必须断除补特伽罗我执,基智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
之智,因此基智是能证涅槃的第一方便。
“证空性慧”主要是对治所知障,对声闻﹑独觉众而言,这种对治法太大了,断除补
特伽罗我执不须要“证空性慧”,他们只需要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即可。
  “由全然了知一切事无生之智”的“事”就是基础,这是什么?是“补特伽罗我”;
依完全了知补特伽罗无生之基智,证得两类涅槃:一类是仍有蕴体的涅槃,一类是没有蕴
体的涅槃。就是“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到此是《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第一句阐示的
意义。
  声闻﹑独觉众得到的两类涅槃,是有余蕴涅槃和无余蕴涅槃,“蕴”指苦蕴,所以是
有苦蕴之涅槃和无苦蕴之涅槃,声闻﹑独觉众最初得到的涅槃,是有余蕴涅槃,为什么?
譬如我们若以人身得到涅槃,这个身躯还在,除非你换另一生,才能够舍掉身蕴;以人身
得到涅槃时,所得的涅槃,是具有苦蕴。心续中仍有苦蕴的补特伽罗,所得的涅槃仍具有
苦蕴,称为有余涅槃。声独阿罗汉圆寂后,一定是投生到净土,没有其余的投生处。投生
到净土时,将这苦蕴舍下,在净土里得到意自性身(意生身、意成身),在其心相续中的
涅槃,已无苦蕴,称为无余涅槃。原来的身躯苦蕴,早被人火化掉。已无苦蕴的涅槃,称
为无余涅槃;具有苦蕴的涅槃,称为有余涅槃。
  《现观庄严论》的礼赞偈,由三点作礼赞:所依身的补特伽罗﹑方便﹑果报。思惟《
明义释》时,可由这三点作思惟。
  请看文,“诸菩萨众直至轮回际利益众生者,由通达一切道无生之自性,能饶益诸生
义。”
(...待续...)
>>>>>
[1] 现观礼赞三智,其中,礼赞基智“诸求寂声闻由徧智导趣最寂灭”含摄声闻、独觉。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法师译):
“云何独觉习?....复有一类(独觉),值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
,....而无力能于一切种至极究竟毕竟离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依出世道
于当来世,至极究竟毕竟离垢,毕竟证得梵行边际阿罗汉果(独觉阿罗汉)....。”
佛教小乘阿罗汉,包含声闻、独觉二乘--声闻阿罗汉及独觉阿罗汉。
[2] 独觉是佛弟子,独觉只是最后一生不依佛,然而过去生依佛学习,亲近善士如理作意
摘自:《入中论略讲》见悲青增格西
为何“设有一类”是单指辟支佛(独觉)?因为辟支佛有无师自通(“无依而自生”)的
特色。辟支佛在前世都是依止佛学习的,但是在成就阿罗汉的那一生,就不需要依止佛,
在成就的那一生,他会到空旷处看到一些人骨之类的东西,就会生起:“因为有生才会有
这些骨头,只要有生就会有死,……所以只要有无明就会有生。”也就是,他自己有能力
层层推演上去,从而证得阿罗汉,因此说辟支佛有无师自通的特色。独觉百劫中的最后一
生不必从佛听法,但是前面九十九劫都必须要从佛听法,所以整体上要说独觉从佛听法。
(注:《俱舍论》:“言独觉者…能忆念过去所闻诸佛所宣圣教理”独觉过去依佛闻法。)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