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造论/见悲青增格西教授
【由是,外道修粗静相道伏烦恼现行,内佛弟子修无我义断烦恼根本,皆须先得如前
所说奢摩他定,故前所说此奢摩他,是内外道诸瑜伽师伏断烦恼所依根本。
又,大小乘诸瑜伽师亦皆须修此三摩地,即大乘中,若显密乘诸瑜伽师,一切皆须修
奢摩他,故此奢摩他是一切修观行者共所行道最要根本。
又,咒教所说奢摩他,唯除少分所缘差别,谓缘形像、或缘三昧耶相、或种子字等,
及除少分生定方便差别而外,其断懈怠等三摩地五种过失,及能对治依止正念及正知等,
其次获得第九住心,从此引发妙轻安等,一切皆共。】
外道只能修粗静相暂伏烦恼,内道可以修无我慧断除烦恼,无论哪一个,都要先得止
,再依止而修观。
密乘所说修止的方法,除了少数差别,如缘本尊、或法器、或种子字等,都跟显乘共
同。也就是,密乘中,虽然没有特别提到断五过、修八作行或修九住心,但是这些是显密
共通的,所以显乘所说修止的观念也要带入密乘的修行。
【此三摩地极其宽广,故《解深密经》密意宣说,大乘小乘一切等持皆是止观三摩地
摄。故欲善巧诸三摩地,应当善巧止观二法。
生此三摩地奢摩他作意,义虽多种,然主要者是为引发毗钵舍那之证德。
毗钵舍那又有二种:一、内外、大小乘所共,能暂伏烦恼现行,粗静行相毗钵舍那;
二、唯佛弟子内道别法,毕竟断除烦恼种子,修习无我真实行相毗钵舍那。前是圆满支分
,非必不可少,后是必不可少之支。
故求解脱者应生能证无我真实毗钵舍那,以若得前说第一静虑未到地摄正奢摩他,纵
未获得以上静虑及无色奢摩他,然即依彼止修习胜观,亦能脱离一切生死系缚而得解脱。
若未通达、未能修习无我真实,仅由前说正奢摩他,及依彼所发世间毗钵舍那,断无
所有下一切现行烦恼,得有顶心,然终不能脱离生死。】
为什么要修三摩地?主要是为了修观,观有世间的观—观粗静相,与出世间的观—观
无我。
对走解脱道者来说,世间道是圆满因素,不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修四谛十六行相则是
必不可少的因素。
求解脱者要能现证空性,只要得止,有初禅近分禅,即使未得到初禅正禅以上,依之
而修懂空性的观,就可以脱离轮回。
如果不懂空性,即使得到初禅、二禅乃至有顶的八个禅定,只能观修世间道,仍不能
脱离轮回。
“无所有”:指无所有处,“有顶”:非想非非想天。
以世间道无法断有顶的烦恼,因为以世间道断烦恼是观下地为粗、上地为妙,至有顶
时,已无比较对象,所以无法断有顶烦恼。
修出世间道是观道谛、灭谛为妙,苦谛、集谛不好,包括有顶等三界烦恼都在苦谛、
集谛中,所以修出世间道可以断一切烦恼。
(...待续...)
>>>>>
[1] 止观二法当中,此奢摩他(止)是趣总道轨,也就是内外道、大小显密的共同基础。
最初成办正式的奢摩他安止,即获得初禅近分定。获得初禅近分定的三摩地,是趣向
一切内外道、以及一切内道大小显密证德的共同基础。
例如,外道要得世间道的四禅八定,要先得此奢摩他安止,内道要得出世间道的解脱
,也要先得此奢摩他安止。乃至内道要获得大小显密的证德,都要先获得此奢摩他安止。
内道证德当中,要获得阿罗汉的证德,分为: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阿罗汉。
有以为,慧解脱阿罗汉(或有称作纯观行者)不必禅定安止。并非如此。
慧解脱阿罗汉不具备世间道四禅八定的圆满支分,即不具备色界初禅正行定以上的止
得解脱,但是慧解脱阿罗汉同样也要具备初禅近分定的奢摩他,依此奢摩他修观得解脱。
[2] 只有奢摩他(止)不够,更重要的必定要修毗婆奢那(观),才能获得解脱。
尤其要修无我的毗婆奢那,修世间道的毗婆奢那最多只能获至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
即有顶天),世间道的毗婆奢那不能获得解脱,要修佛教不共的无我胜观才能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