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语] 阿阇世王忏悔往生

楼主: kissung (天堂鸦)   2022-12-23 18:04:04
选译自《增壹阿含经》第43经第7篇
乔正一白话译于西元2021/9/21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布萨八关斋戒日
我是这样听闻的:
有一次,佛陀与一千两百五十位具足六大神通的阿罗汉弟子一起暂时住在古印度的罗
阅城耆婆伽梨园林中,在这些弟子中,只有一人不是阿罗汉,那就是只有初果成就的阿难
比丘。
某日,阿阇世王在七月十五日布萨僧自恣的当夜,夜伴明星,众星拱月,一轮明月照
大地。他对月光夫人说:“今天是农历十五日月圆之夜,月光极为清明,我们该做些什么
以度此良宵?”
夫人提议说:“今天十五日说戒之日,不如我们观赏歌舞伎乐。”
可是,阿阇世却提不起劲,完全没有兴致。
阿阇世王又问他的长子优陀耶太子同样的问题,优陀耶太子提议:“不如我们召集四
种军队去讨伐异邦,凡是不归顺我国的外敌异国,我们就去攻伐他们。”
阿阇世王仍不满意,又问另一位无畏太子同样的问题。
无畏王子建议:“我听说不兰迦叶大师明诸算数,兼知天文地理,众人所宗仰,不如
去跟他请教,听他开示极妙之理。”
阿阇世王仍不满意,转问须尼摩大臣同样的问题。须尼摩提议去参访六师外道之一的
阿夷耑大师。
阿阇世王仍不满意,又问婆沙婆罗门同样的问题。婆罗门建议去参访六师外道之一的
瞿耶楼大师。
阿阇世王还是不满意,又另一大臣摩特梵志同样的问题,梵志提议去参访六师外道之
一的波休迦旃大师。
阿阇世王还是不满意,又问索摩典兵师同样的问题。索摩建议去参访六师外道之一的
先毕卢持大师。
阿阇世王还是不满意,又问最胜大臣同样的问题。最胜建议去参访六师外道之一的尼
揵子大师。
阿阇世王依然不满意,他认为这些所谓的六师外道大师都是一群浪得虚名的愚惑之辈
,他很失望,转而问名医耆婆伽王子同样的问题。
耆婆伽随即上前单膝跪在地上,他提议:“如来近在不远之处,他目前与一千两百五
十位弟子一起暂驻在贫聚园中。如来就像明光,具一切知智,无所不知,通晓三世事,靡
不贯博,我相信佛陀一定能为陛下解惑,使陛下 然自悟。”
阿阇世王听到耆婆伽的建议之后,欢喜踊跃,善心于此时生焉,随即称叹耆婆伽:“
善哉!善哉!你的建议真好,我现在身心极为焦虑、懊恼,因为我无故杀我父王,这一份
罪恶感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经常想:‘到底谁才能宽慰开解我的心?’。如今你的建议
正合我意。”
于是,阿阇世王向耆婆伽说了以下的偈语:
“今日极清明,心意不得悟,汝等人人说,应往问谁义。
 不兰阿夷耑,尼揵梵弟子,斯等不可依,不能有所济。
  今日极清明,月满无瑕秽,今问耆婆伽,应往问谁义。”
耆婆伽也以偈语回应阿阇世王:“闻其柔软音,得脱摩竭鱼,唯愿时诣佛,永处无畏
境。”
阿阇世王又以偈语回复:
“我昔所施行,于佛无益事,害彼真佛子,名曰频婆娑。
  今极怀羞耻,无颜见世尊,汝今云何说,使吾往见之?”
阿阇世王的意思是说他犯下杀父的滔天恶业,遭人神共弃,他实在无脸去参访佛陀,
他不知该拿什么理由去礼见佛陀?
耆婆伽又以偈语回答阿阇世王:
“诸佛无彼此,诸结永已除,平等无二心,此是佛法义。
 设以栴檀香,以涂右手者,执刀断左手,心不起增减。
 如愍罗云子,一息更无二,持心向提婆,怨亲无有异。
  唯愿大王屈,往觐如来颜,当断其狐疑,勿足有留滞。”
耆婆伽的意思是要阿阇世王宽心,佛陀对一切苍生平等无二,对于提婆达多的慈悲与
对于出家前的亲生儿子罗云尊者完全一样,他请阿阇世王把握时间,不要再踌躇不前。
阿阇世王终于下定决心,对耆婆伽王子说:“好吧!你赶紧替我准备五百牙象车队,
五百牸象车,点燃五百盏车灯。”
耆婆伽允诺:“是!陛下!”
耆婆伽王子已备妥一切,阿阇世王带领随从军队往梨园的方向前去,由于当时是夜晚
,一路上杳无人烟,阿阇世王原本就生性多疑,他的政敌与仇家也多,所以一路上他心惊
胆跳,不断环顾四周查看有无刺客埋伏。
阿阇世王疑神疑鬼地问耆婆伽王子:“你是不是打算暗杀我?你是不是在附近有安插
刺客?”
耆婆伽不断安慰阿阇世王:“陛下请放心,绝对没有这种事。请陛下只管前进,如来
就在不远的前方。”
但阿阇世王犹如惊弓之鸟,依然惴惴不安,他又问耆婆伽:“你是不是设下陷阱陷害
我?为什么如来有一千两百五十位弟子,我却听不到一点声音?”
耆婆伽回答:“陛下,请不要多想,如来的弟子恒入三昧禅定,无有乱想,因此没有
声音。请陛下安心前进吧。”
阿阇世王一行人终于抵达目的地,他下车步入门讲堂前,默然而立,观察诸圣众,还
顾四周,他问耆婆伽:“如来在何处?”
当时园内的一切圣众尽入炎光三昧禅定,因此身上都发出神奇的禅定之光,禅光照亮
整座讲堂,靡不周遍。
这时,耆婆伽即时单膝长跪,伸出右手指向如来的方向说道:“那位就是如来,他坐
在正中央,如日披云。”
阿阇世王问耆婆伽:“哦!甚奇!甚特!这些圣众心定如此,但不知为何有此光明?

耆婆伽解释:“那是因为他们的禅定之力,所以才会放出这些神奇的光明。”
阿阇世王又说:“如我今日观察圣众,极为寂然,但愿我儿优陀耶太子也当如是寂然
无为。”
于是,阿阇世王双手合掌,谦恭地自称说:“唯愿世尊能接见我。”
世尊听到阿阇世王的祈请,说道:“欢迎光临!陛下!”
阿阇世王听到如来的声音,极怀欢喜。阿阇世王随即走向佛前,跪在地上,五体投地
,以两手置于如来的脚上,自称说:“唯愿世尊当见垂愍,接受我的悔过。我的父王无罪
,我却杀害了他,唯愿接受我的忏悔,今后不再犯错,自当改往修来。”
世尊说:“现在正是你悔过的好时机。凡人处世,有谁能无过呢?可贵的是有过能自
改者,这才是人上人,我法极为广大,你应把握时机忏悔。”
阿阇世王顶礼如来之后,起身坐在一旁,他问佛:“我有一些问题想要请教如来,不
知可否赐教?”
佛陀说:“有疑难者,就把握时机尽管提问。”
阿阇世王问:“这个世上真的有现世报吗?如果于现世造福德善业,今生可以获得现
世善报吗?”
佛陀回答:“这是一个好问题,长久以来大家都有这个疑问,在我回答之前,容我先
请问你可曾拿这个问题请教过别人?”
阿阇世王回答:“当然有!我问过六师外道每一个大师同样的问题。我先问不兰迦叶
大师,他回答我:‘无福、无施,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世间无阿罗汉等成就者。’。
我觉得他答非所问,进一步追问他到底有没有现世报这回事?他直接回答我:‘没有。’
。这就犹如有人问什么是瓜?对方却回答那是李子,根本是鸡同鸭讲,指鹿为马,答非所
问,我便心想:‘这个梵志根本就什么都不懂,胡说八道,浪费我的时间。’。世尊!当
时的我按耐住脾气,不然我真想砍断他的头颅,我不发一语,随即将他给打发走。
后来,我又问阿夷耑大师同样的问题,阿夷耑回答:‘若于江左杀害众生,作罪无量
,没有任何的罪过,亦无恶果报。’。世尊!当时的我心想:‘我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现
世报?此人竟然跟我胡说八道,鬼扯一通。这就犹如有人问什么是梨子?对方却回答那是芒
果。’。我当下转身离去。
我又问瞿耶楼大师同样的问题,他竟然回答我:‘就算于江右边造诸无量的功德善业
,也没有分毫的善报。’。此人的回答也让我很失望,于是我掉头就走。
我又问波休迦栴大师同样的问题,他说:‘唯有一人出世,一人死,一人往返受其苦
乐。’。唉,我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我问他有没有现世报这种事情,他却跟我胡扯什
么生死。我一样转身离去。
我又去问先毘卢持大师同样的问题,他说:‘过去者已灭,更不复生;当来未至,亦
复不有;现在不住,住者即变易。’。天哪,我的问题是有没有现世报?他竟然跟我鬼扯
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我一样转身离去。
我又去问尼揵子大师同样的问题,他跟我说:‘无因无缘众生结缚,亦无有因、亦无
有缘众生著结缚,无因无缘众生清净。’。我心想,这个梵志真是愚惑,不别真伪,犹如
瞎子没有视力,答非所问。我一样转身离去。
现在,世尊!我也以同样的问题请教您,这个世上到底有没有现世作福德善业,在今
生就能看到现世善报?恳请世尊演说其义。”
世尊说:“陛下!我就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解答您的问题。陛下!您可有颇受您欣赏
的属下?”
“当然有。”
“假设这名属下为您长年卖命认真工作,您会不会给他赏赐呢?”
“当然!我一定会论功行赏,给他应得的福利,不令他心中有怨。”
“同理可证,由此可知,现世作福德善业可于今生现世得受善报。陛下!您既处高位
,恤民以礼,如果有人民对国家社稷有大功绩,您会不会赏赐给这个人民?”
“当然!世尊!如果这个人真的对国家社稷有大贡献,我一定会给他高官厚禄,让他
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由此可知,昔日出身极为卑微的人,因为他对国家社稷不断累积功德,因此他能得
享殊胜的荣耀与福利,这不就是现世作福业得受现世善报的证明?”
佛陀又说:“这个于社稷有功之人,经过几年之后,他来跟陛下提出一些请求,陛下
会答应他的请求吗?”
“随他所愿,我都会答应。”
佛陀说:“假设这个于社稷有功之人想要辞职,他要剃除须发,穿着三法衣,出家学
道,修清净行,陛下会答应吗?”
“当然,我一定会答应。”
佛陀又问:“假设陛下日后遇见这个出家的比丘在我的左右,陛下会有何反应?”
“我一定会对他承事供养,并随时礼拜。”
“这不就是现世造福得受现世善报的证明吗?假设这名于社稷有功之人,出家之后持
戒完具,无有所犯,陛下会如何对待他?”
“我一定终生供给他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等一切民生所需,令其不虞匮
乏。”
“这不就是现世造福得受现世善报的证明吗?假设此人已作沙门,断尽一切烦恼,成
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己身作证而自游化,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
有。陛下又会如何对待他?”
“一样!我一定终生供给他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等一切民生所需,令其
不虞匮乏。”
佛陀说:“这不就是现世造福得受现世善报的证明吗?假设此人阳寿已尽般涅槃了,
陛下又会怎么作?”
“我一定于四道十字路口建造大舍利塔,兼以香花供养,悬缯、幡、盖,对其舍利子
礼敬。”
佛陀说:“这不就是现世造福得受现世善报的证明吗?”
阿阇世王对佛说:“感恩世尊!我从世尊的譬喻中已找到我要的答案了,今日世尊重
演其义,自今尔后信受其义,唯愿世尊接受为佛弟子,自皈依佛、法、比丘僧。我今再次
忏悔,如愚、如惑,我的父王无过,我却谋害了他。我今以身命自皈依三宝,唯愿世尊除
其罪愆,演其妙法,长夜无为,如我自知所作罪报,无有善本。”
佛陀说:“这世上有两种人,可以因无罪而过世,他们死后如屈伸手臂的瞬间得以转
生至天界,这两种人分别是:一、从不造恶业,努力修善业;二、虽曾造过恶业,但知过
能改,并广修善业。以上这两种人死后都会转生于天上,亦无留滞。”
这时,世尊说了以下的偈语:“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息,罪根永已拔
。”
佛陀又说:“是故,陛下!当以正法治国,莫以非法误国,自古以来凡以正法治国的
明君,死后都会转生至善处天界,他们虽然过世,但都会名留青史,留芳百世,为后人及
历史所称颂。因为这些明君受到后人的歌功颂德,因此这些明君凡所生之处,都将增长寿
命与福禄,不会发生中夭的现象。是故,陛下!当发欢喜之心,皈依佛、法、圣众三宝。
就是这样,陛下!当如是学习。”
当佛陀说完之后,阿阇世王随即从座位起身,跪在地上,额头触地,顶礼佛足,然后
起身离去。
就在阿阇世王离去不久,佛陀告诉诸比丘:“假设阿阇世王没有杀害其父王,那么刚
才他就会在听法的过程中得证沙门初果,在四双八辈之中,亦复得贤圣八品道,除去八爱
,超越八难。虽然如此,他依然非常幸运,他已获得无根之信。是故,比丘!你们都应为
有罪之人促使其成无根之信。我在此宣告,我在家弟子中得无根信者,当属阿阇世王。”
在场的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的开释,都心生欢喜,并依法奉行。
https://i.imgur.com/gJqmOFW.jp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